作业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既是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活动,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当下古代文学教学在作业设计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体表现在: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内容简单化,在问与答中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作业评价与反馈效果不明显等,而且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教学中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大数据背景下,海量资料、数据挖掘技术、多维检索方式等丰富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以杜甫为例,传统的古文学教学中,关于“杜甫”的作业设计常常是“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诗歌的叙事手法”;“杜诗的地位与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过于概念化,未能体现个性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有了大量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料,在揣摩教材与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可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古代文学作业。就杜甫而言,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根据其专业要求,可以借助数据库设计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型作业,比如可以布置“通过安史之乱中杜甫的行迹与创作的数据分析,理解杜诗的‘诗史’性质”,以及“通过对古诗词数据库的分析来解构后人对杜甫的评价以及杜甫的影响”等。因为有数据与材料的支撑,这较之简单的对杜诗“诗史”性质的'平铺直叙,更容易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完成这一作业的本身就是较为有趣的探索过程。古诗词数据库大多都有检索功能,如北京大学李铎教授主持研发的《〈全宋诗〉分析系统》就提供多维的检索分析方式,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数据库进行检索,搜集后世有关杜诗评价的诗文,然后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对于非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还可以联系其专业特点布置作业,比如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题壁诗与传播”“宋词中的传播方式”“笔记小说中的新闻传播”等;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笔记小说中文秘形象的书写”等;对于广告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古代名人在当下的品牌价值”等。这些作业都需要学生通过搜集大量的信息与资料后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完成,其结论的获得印象也就较为深刻。这较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作业布置,其评价效果也较为明显,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这一问题在作业中会有着清晰的体现。
唯有提升自己,方能看见更广阔的天空;唯有提升自己,方能拓宽视野;唯有提升自己,方能看到更光明的未来。
“坐井观天”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它讲述的是:一只青蛙在一口井里待着,他所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他认为世界也只有井口那么大。后来,他遇见了一只小鸟,小鸟告诉他世界很大,天空很大,好像没有尽头。当初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里面的青蛙很蠢。可如今细细想来,我们很多人也就像那只青蛙一样,愚昧无知。只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去判断一件事,但从未想过自己的经验是否足够。如果我们不提升自己,就永远不会有进步,不会看到事情的两面性。就像青蛙如果没有遇见小鸟,或是他没有跳出那口井,他永远都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外面的风景有多美。这就是无知,是知识的欠缺。
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的落后是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清朝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国家已经足够强大了,不需要与外界交往了,这就是统治者的愚昧无知了。再拿唐朝来说,唐朝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与外界交往,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不断进步。这也告诉我们,提升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最黑暗的时光是因为缺少了知识,缺少了见识。而如今的中国不断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文化,不断提升自己,光明的未来就在眼前。
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拓宽视野,而视野的大小又决定了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多少。所以我们要想看见更美的风景,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拓宽视野。让我们以更完美的姿态,来更全面的认识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张德明,1954年生,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翻译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主持国家九五、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学诗学研究》、《加勒比英语文学研究》。已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专专著《人类学诗学》、译著《天堂与地狱的婚姻——布莱克诗选》、参与主编《世界诗库》等。另著有诗集《打水漂》等。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文本与语言、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本书原是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诗学”课程而写的。开课和写作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和批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教学和写作,进一步弄清当代西方诗学的问题意识和来龙去脉,以用之于批评实践。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文本与语言、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本书原是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诗学”课程而写的。开课和写作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和批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教学和写作,进一步弄清当代西方诗学的问题意识和来龙去脉,以用之于批评实践。这本小书,原是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诗学”课程而写的。开课和写作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_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教学和写作,进一步弄清当代西方诗学的问题意识和来龙去脉,以用之于批评实践。记得黑格尔说过,对于一个具有坚实内容的客体,最容易的是对之作出评判,最难的是对之作出描述。诚哉斯言!与其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对一个坚实的'客体作出评判,不如扎扎实实地读懂读通原著,再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将之表述出来,这样,西方的理论话语才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汉语文化的学术资源。那种动不动就靠搬弄西方名词术语唬人的做法,那种“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高头讲章,不是自己理论功底欠佳的表现,便是掩饰自己汉语修养火候不到的障眼法。一位名人说,理论要有力量,就必须掌握群众。而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让理论直面“世事性”,让一般大众读得懂。在美国访学期间,我老是惊讶于美国学术专著的发行量之高,一般民众对理论的兴趣之大,甚至像斯皮瓦克这样艰深晦涩的专著,也能印到20多万册。
个中原因,我想,普遍的国民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固然是主要方面,但理论与民众、世事的“亲密接触”恐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近年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强调与国际对话,与世界接轨,但有不少人忘记了,或不屑于将西方理论通俗化、本土化,让它真正掌握群众,化为实实在在的批评能力,结果形成一种悖论,仿佛我们与世界接轨接得越牢,对自己的世事就越可以不关心;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得越多,与自己的民众就可以对话得越少。我们往往不会反思自己如何通过自已的著述去培养“理想的读者”,而会抱怨读者素质太低,学术环境不够理想。的确,应该是反思理论如何本土化并掌握群众的时候了。当然,我在这里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多么好,只不过自己一直来尽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而已。如果这本小书能在理论的通俗化或大众化方面起到一点作用,那就是作者莫大的安慰了。
不过有意外收获,作者在文章后部主要讲了,大数据带来的消极影响,例如政府会通过大数据判断一个人将要出现的违法行为,提前对他进行拘捕,或者监视(这个已经在纽约警察局使用)但这样带来严重的后果,现在的法律是基于人已经发生的行为进行处罚,如果我们今后使用这套系统来作为法官的判决依据的话,这样就违背降低我们作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选择的能力,行为责任自负。这便成了集体选择的结果,不是个人自由意志了。这样在否认个人为其行为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摧毁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且现在的预测不能达到很准确的答案。分析的数据质量不佳就会加剧问题的不良后果。
作者最后说了这么一段话“大数据不是一个充斥算法和冰冷机器的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们只是一个参考答案,暂时的,只是问了等待更害的解决办法,在不久的未来。”
另外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数据授权使用,泄露问题,数据会有二次利用发现潜在价值,但这又产生更严重的问题,二次利用如何授权管理,是否涉及违法。解决办法是通过会计行业,可以有一个充当审计工作的外部算法师,作为第三方公证机构在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审核算法和数据的使用情况,在公司内部也可以设立内部算法师,很类似公司自己的律师一样,一方面参加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在公司使用数据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及时阻止,提醒。
大数据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风险,保护国家安全,但信用卡,保险业就会通过大数据分析拒绝一部分人(因为他们还不起账),但我们想想,人类进步,就是通过反抗,妥协,权衡,再平衡。有了一切大数据的`预测,就少了很多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会降低我们的社会进步。
说实话之前听到大数据的概念觉得很有前景,很神奇,很向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对大数据会给我们带来不亚于克隆人的糟糕影响。让我有了对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了一个全面的思考认识。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我很沮丧啊,觉得这么好的技术,竟然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的,我很失落,也不再看好大数据。不过后来作者的一席话让我重振信心,他举例,曾经印刷术出现之前大部分的书全部在修道院,教皇手里,有了印刷术之后人们有了书,有了更开阔的思路,更多的想法,有了言论等等,这个的影响力要比大数据大很多,人类还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相应的制度,法律,直到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对应的很完善稳定的法律体系。
我们还是应该对科技充满信心,科技依然是那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只是我们需要及时完善相对应的管理措施。
最后说说对作者写的书的评价吧,其实我觉得写的一般,不过很符合外国人的写书风格,简单明了,很容易看懂,理解都不需动脑子,举例很少(可能因为本身合适的例子就很少吧)来来回回就那几个例子,有点像我们高考,来来回回那几个例子,什么场景都能用,哈哈。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评级6分吧。
最后说一句,美国确实在大数据上走在了前面,不是单纯技术上,技术科技学的很快,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出现的问题,不是其他人能立即学会处理应对的,这又燃起了让我去美帝的***。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6]的观念自明代就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从文体的演变来看文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楚***、汉赋、唐诗、宋诗,通过对文体序列的排位来总结文学发展概况,这就容易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引导,提及汉代,只重视赋;论及唐代,只谈诗歌。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其实不利于他们对文学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反而容易进入一个狭隘的学习视野。文学的发展有时间的跨度,文体的完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天我们回顾古代文学的发展,虽然具备了对文学体裁进行总结的条件,然而在教学中一味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并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前人“只重视唐诗、宋词、元曲讲解”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真正全面认识文学的发展。以宋代文学为例,一直以来宋词作为宋代的代表性文体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在教学中也一直是教学的重点,长期以来这似乎已经是一种共识。然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宋代文学的发展似乎也应有一个新的判断。“古今文章,至我宋集大成矣。”[7]“宋之文超汉轶唐,粹然为一王法。”[8]宋人对宋文的发展不仅有着较为自觉的理论认识,而且是颇为骄傲与自豪的。客观讲,宋文所取得的成就并不逊于宋词,但长期以来,在宋代文学的教学中,宋文往往是在古文运动中简单讲述,学生也很难对此有深入的认识。就当下对宋文的整理来看,已经出版的《全宋文》计360册,收录近万人的17万余篇作品。虽不能以量的多少来讨论文学成就的高下,但如此丰富的文学遗产显然是今人所不能忽视的。而且随着全宋文数据库的编制,为我们全面认识宋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展示宋文的发展及其所形成的文学特色、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如此一来,就不至于给学生留下宋代文学仅仅是宋词成就斐然的刻板印象了。明清文学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在教学中重小说轻诗文的现象非常严重;随着古籍的整理以及当下众多古诗词数据库的研发,明清诗文也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在本科教学中也应有所体现。
众多的古诗词数据库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经典古诗词和古诗文,并且这些数据库大多提供检索分析,具有一定的智能化特点。文学内容的演变是文学发展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也是文人对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所反映的不同主题就很好地呈现了文学的发展。借助于众多古典文学数据库,对不同时代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得以轻松实现。文学发展中文学形式的演进、继承与革新等相关话题借助于当下的古籍数据库都有了新的教学思路,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1]熊笃.古代文学教学现状及教改刍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2:77-78.
[2]刘鹤岩.关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137-139.
[3]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6:43-46.
[4]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4:84
在我国高校人文学科领域中,古代文学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人文学科诸如国际汉语教育、戏剧与影视文学、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学界当下对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并不满意,对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探讨[1-3]。正如戴建业教授《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所言,“多年来,各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中国文学史’课程完成的,教师较多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一长串线索,一大堆概念,一大批作家,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名篇,学生却读得不多,也较少求甚解,更不可能去涵泳。这种教法与学法类似于一种‘买椟还珠’的现代版。”[4]尽管现在很多学校汉语言专业分别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但在具体的讲授中往往仍然是以时间为线索讲背景谈概念,而很少对作品进行解读,更不用谈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感受了。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古诗词训练的大学生而言,走马观花式的作品讲解、简单粗略的作家介绍、文学现象的概念式总结,都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而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名词,并不能从实际上真正提高其专业修养和人文素养。
2011年,麦肯锡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大数据”一词。随后,这一话题不仅成了计算机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广泛热议。对“大数据”这一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人们普遍认为大数据即海量数据、巨量资料。更有学者认为,“大数据超越了海量数据的含义,它描述的是随着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激增而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不仅包括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集,还包括对这种数据集进行高速采集、处理与分析以提取价值的技术架构与技术过程。”[5]从数据的角度看,大数据的特征被概括为4V,即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类型多(Variety、价值稀疏性(Value、速度快(Velocity。基于以上特点,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指导下,我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教学。在这一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中相关问题,如作家作品的分析、文学发展历程、作业的设计等,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做适当调整,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人生中有许多东西需要去解决,但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只有试试改变自我,努力开拓视野,才能认识新的事物,解决问题。
作为一位标准的理科生,物理成绩是肯定优异的,一般的考试都能在九十五分以上。父母为了让我以后有第二条路可走,给我报了一个物理竞赛班。而在物理竞赛班上,我还是像平常一样去学习。
我是个比较幸运的孩子,在理科方面可能学得比较容易一些。因而在平时我就不是那么用功了:上课就像看老师表演独角戏,白板上的笔记想记就记,不喜欢就不记,有时还会想想课堂之外的东西,甚至还会写一些别的作业。就算是这样,成绩依然是相当的好。我以为到了补习班,我照样可以学得很好。
到了补习班,老师很快就来了。我本以为讲的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结果一听,仅仅是现在学校里就可以学到的内容,没有什么意思,便去玩计算器了。
很快,下课时间到了。我回顾四周,看一看有没有什么认识的同学,结果却看到了所有的人都在学习:有复习错题的,有拿书刷题的,有预习新课的,就唯独我在这儿东张西望,无所事事。哎,既然大家都在学习,那我干脆也看会书吧,消遣一下……
于是,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接下来的课程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到了结班测试的日子。
“这些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我不屑地想着。可越是到后面,题目就越来越难,甚至连题目本身都理解不了。最终,别人考了——十分,而我只得了七十三分。怎么可能会这样?以前我不认真听讲照样拿高分,现在呢?分数只能以“七”打头了,这是怎么回事啊?观望试卷,似乎也不是那么难,其实解法一对,什么都出来了,那为什么我在考试的时候就没有想到呢?
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试卷,仔细地观察试卷的结构和错题的原因。题目看似出得杂乱无章,实际是循序渐进的',甚至都是老师讲解过的内容,特别是难题。而我错的大部分都是所谓的难题,另外还有小计算。我再仔细看了看书,发现上面的例题,从我一屑不顾的小题,渐渐扩展,渐渐深入,最后就出现了把我一拳打倒的大题。原来那些枯燥的题目,都是为后面做铺垫的。而我却因为前面的题目过于简单,干脆就不听了,于是错过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这一切根源在于我的视野不够开阔,只盯着眼前,却忘了书中乾坤,题里日月。
我以前都被好成绩养娇惯了,还认为自己是数一数二的特长生。现在面对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班,我才发现我是那么的无所适从。面对这个新的问题,我只能抛弃原来的观念,与他们一样,课上课下都要埋头苦学,这样才能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又是一次结班测试,这次我考了八十九分,我重新和他们站在了一起。我知道,我可以的。
改变自我,迎接的是更好的自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