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对议论性作品阅读考查的要求:
1.理解
(1)正确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把握事实和道理论证两种基本形式。
2.分析综合王美灵
(1)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2)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3.鉴赏评价
正确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4.表达应用
(1)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2)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考对考查的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
考题形式:分析文中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简练、生动,句式整齐,表现力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准确掌握议论文相关的知识框架。
2.学会科学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3.逐步形成和完善规范答题的思路。
这里所选的只是一些结尾点题。
1、《把握那一刻》:把握那许许多多的一刻吧,你会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份份丰富的人生阅历,又上了一个个人生的新台阶!努力把握吧,努力把握那些令人兴奋、激动的一刻吧,你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万腊梅
2、《就向流星许个愿》:今夜,又是一个繁星点点的夜,天边也不时地划过几颗流星,于是,我双手合十,许下一个心愿:希望外公在另一个世界里快乐。(王君桂
3、《寻找青春的足迹》: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完所有的青春足迹,但在我们的心目中早已印上一个个不懈追求的青春足迹。(刘大格
4、《青春之歌》:他死了,他的生命在那短短的一瞬间结束了,但他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曲青春的悲歌,历史的篇章上将记住他的泪水与鲜血,青春的旋律也将永远陪伴着他。(刘小欢
5、《童年的足球》:我手捧足球,走上阳台,双手轻轻地把那可爱的足球向前一抛,然后纵身一跃,飞身一个踢腿,“嘭”地一声,那足球应声飞向天空。让它带着我的欢乐与梦想一起飞翔吧!(万林
6、《这就是感恩》:朋友,你说,这不就是感恩吗?(杨亚运
7、《远逝的小河》:河水依然在流,可是,不知还有没有哪一天能流出我记忆中的美丽。(刘世祥
8、《夕阳》:我知道了,夕阳坠落之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黑暗,不,更重要的是还有无限的希望!(胡洁
9、《我心中永远的“风景”》:泪眼朦胧中,我似乎又看到了爷爷的身影,那棵老树下,那吹着凉飕飕的风的地方,有着爷爷给我的此生永恒不变的“风景”。(万腊梅
10、《游庐山》:不知会不会有一天,能让我在这美丽的庐山尽情的游赏。(何宛
预习,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如何才能确保这一环节在不断创新中提高效率,以下几个金点。
一曰立足点。高效课堂的预习,不是一般意义的“同学们,请自己先看看。”“把不懂的内容圈圈、点点、画画。”也不是“找出自己不会的问题,为教师讲做好准备。”而是,立足于学生原始“学习权”的归还,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入的、系统的自主学习。高效课堂不主张预习为教的“二传”“留后手”,而是,凭借预习,让学习直接发生在学生身上。
二曰时间点。在侵占学生课余时间成为习惯,甚或,靠占领学生课余时间,标榜对学生“负责”的当下,高效课堂旗帜鲜明的主张,预习的法定时间点应该在课内。诸如,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之类,都是对高效课堂的亵渎。谁英雄,谁好汉,课堂效率比比看。高效课堂之所以要高效,其实质还在于把课外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三曰关键点。当我们强调“学”的时候,并不是在否定“教”、限制“教”,而是,呼唤“教”的转型,即由前台,转到后台。当下的情况是,不少教师进入课改之后,遭遇“后台的迷茫”,有些甚至患上了“后台失落症”,继而发展为“后台不作为”。预习效率的高低,关键点就是后台的“教”要为前台的“学”提供知识建构的“脚手架”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纵观课改现状,“怎么学”的缺失,充分印证了“后台不作为”的无奈。
四曰增长点。预习要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学”。高效课堂的“学”是个多元的概念。一“学”是“三学”,即“独学”、“对学”、“群学”。其中“对学”、“群学”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即生成,生成即增长。合作以“独学”为基础,“独学”的充分,才能确保合作的`有效。合作的具体操作,要按照学习的需要选择或“对学”,或“群学”的形式,切忌一味追求“大呼隆”。
五曰创新点。预习环节的创新,需重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实现预习操作从“试题化”向“问题化”的转型。要回归课堂的问题本位。二是从学案预设问题牵引预习,向学生自主生成问题预习转型。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从提出问题,再到“我的问题我解决”,实现从自主提问,向自主解决的学习飞跃。三是从目标认定,向生成目标转型。既然作为预习目标,就不应该成为教师的专利。三维目标也不应该仅仅是教的概念,要逐步变为学的概念。课堂的经典开场白应该是:“同学们,今天咱们应该学点啥?”
从我们初中生的.中考记叙文来看,这里主要说的是结尾点题的方法。
1、用议论警示的方式点题。如:《提醒幸福》。
2、用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方式点题。如:《白杨礼赞》、《背影》。
3、用描写诠释的方式点题。如:《鹤群翔空》、《金黄的大斗笠》。
4、用直接点示文题的方式点题。如:《敬畏生命》、《济南的冬天》。
5、用引用的方式点题。如:《驿路梨花》。
结尾点题的方式是非常之多也是很灵活的,这里只是就本文所举例子的一个小结,如果我们再去翻阅一些名家文章,你会看到更多的更精彩的结尾点题形式与点题语。
考题形式:结合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你对作者所说的某某问题的'认识。
【解题思路】:
① 亮明观点:我认为: ②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在文中……;
② 着结合学习生活的实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④进行总结:所以……
课堂小结:思考在本节课,我学到了议论文的哪些知识?
体验中考,实战演练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