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弹指之间,六年来的那一幕幕精彩瞬间,都已成了珍贵的回忆。虽然我离开了母校,但我还是有千言万语对您说。
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我接触了很多老师,但让我记忆深刻的老师却只 有一位,那就是——余老师。
余老师,每当我考试失败时,您总是语重心长的安慰我;每当我伤心难过时,您总会逗我开心;每当我犯错时,您总是悉心教导。虽然我离开了生活六年的母校,但您对我的恩情,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余老师,我想对您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正是形容您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转眼间,我已经离开母校一年多了,每当我看见黑板时,我总能回忆起,您在黑板上写字,教给我们知识,让您为了我们操碎了心。虽然不能再看到您在黑板上写字,但您写字的身影仍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记得有一次,我们要举行运动会——跑步比赛,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勇敢的站到了起跑线上。教导员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我跑的不好,一下子落到了最后,我非常伤心难过。这时地,余老师您大声的为我加油,看着您的信任和鼓励的目光,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赢的。于是,我鼓起勇气,奋起直追,结果,竟然跑了第一名,我非常高兴。
六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很难再见到您了,难听到您的话,难看到您在黑板上写字的身影,也难看到您的笑容了。余老师,您像蜡烛,奉献了自己,为我们照亮前程……感谢您!
我有许多老师,魏老师、许老师、宋老师、徐老师﹍﹍可在这些老师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徐老师了!
徐老师有着卷卷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还有一张非常能说会道的嘴。她很会鼓励人。有一次,班级举行读书“汇报会”,可举手上讲台的人寥寥无几,我也早已把书背的滚瓜烂熟,可一听见要上讲台上,我的手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举不起来了。老师突然说:“同学们不要害怕讲错,就算错了也证明你确实练过了。”我这才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但心里却想着:千万不要点我,千万不要!可事实往往就是那神奇,老师把机会给了我。我走上了讲台,看到同学们眼睛,又非常的害怕。我深深吸了一口气,这时看到徐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鼓励的期待,于是我就放心大胆地讲了起来。
徐老师不仅善于鼓励人,还会纠正一些我学习上的错误。一天,我正专心致志地看着书,突然一个声音钻进我耳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听了,连忙拿出笔将好的句子记在了笔记本上。
谢谢老师在这么多年来不厌其烦地帮我纠正学习上、生活的小错误,感谢老师不停地鼓励我,老师的恩情我永世难忘。
最近我看了《妈妈教的数学》这本书。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历都以数字的形式来表现,比如下楼数楼梯,走路计步数,跑步看秒表……把数学自然而然地融入在生活中,而不是死记硬背地套用公式,更不是做大量的数学题目来巩固学过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往下看此书,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它让我重新了解和定义了数学,并构起了我探知的***。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全让路,这是四则运算的规则。“1,3,5”,大调;“2,4,6”,小调,这是音乐调子的规则。数学和音乐两者之间天壤之别,本无关联。可是看了此书,我神奇地发现音乐的“美”和数学的“精”这两者之间奇妙的关系。比如音乐常用的和弦1、3、5,恰恰是数学的奇数组合;而音乐常用的和弦2、4、6,恰恰是数学的偶数组合。这些有规律的数字跳动在五线谱上就能弹奏出一曲曲美妙动听的歌曲,而跳动在数学书上它就是让我又爱又恨的数字精灵,两者合体,同步的节奏让我莫名兴奋。重新拿起奥数本再看题目,数字在我眼里就是跳动在五线谱上的小蝌蚪,而我提笔写下的解题过程,犹如自己填词作曲的歌,这让我兴奋不已,更让我源源不断地想去探索和深究数学的奥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妈妈”的影响下,日常生活中我早已习惯了上超市口算需支付的金额、买水果核对要找的零钱、写作文也要精算一下字数……久而久之这些数学原理、概念对我来说根本不需要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因为在生活中我早已把它们的规律用熟、用透、用烂了,而且在这些应用中让我明白了寻常的生活中竟蕴藏着如此美妙的数学原理。
神话来自神奇,不断延续这种神奇,不知不觉中挖掘的能力、探索的办法都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从而在快乐中练就神来之笔。
买的时候以为是“妈妈应该这样教数学”,翻开看了以后才知道是“我妈妈这样教我学数学”。这不是一本讲如何教孩子数学的书,至少涉及学前数学的学科本质和教学法的部分并不多,更多的是经验介绍和有趣思索。
如果把它当做一本“数学学霸的成长反思”的话,还挺好看,建议和思考都很中肯,书中提到的数学学习小技巧也都很实用,反正我自己看的时候也不是都跟上了,感慨小时候没有好好学数学。
跟孩子一起玩数学的思路特别好,书中有不少小故事跟以前看《别闹了费曼先生》中费曼玩数学暗合,在生活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哪怕是比别人算得快呢!这种成就感都会带来进一步的探索。反正吧,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倒是成功经验会引领我们重复、深化和反思。
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比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需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具体的数,从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是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的很关键的一步,还有就是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和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呢,里面所讲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确实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奥数了,毕竟这可能是作者本人比较熟悉的角色。
最后分享一个特别打动我的小细节,就是书中作者妈妈教给他的一些小技巧,后来作者学了数学专业,当了数学老师,发现是源于古代文化中的方法,这种不动声色但意味深长的家庭教育内容,让我特别感动。大概也是这本书想说的吧,父母在孩子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把它当做一本“数学学霸的成长反思”的话,还挺好看,建议和思考都很中肯,书中提到的数学学习小技巧也都很实用,反正我自己看的时候也不是都跟上了,感慨小时候没有好好学数学。
跟孩子一起玩数学的思路特别好,书中有不少小故事跟以前看《别闹了费曼先生》中费曼玩数学暗合,在生活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哪怕是比别人算得快呢!这种成就感都会带来进一步的探索。反正吧,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倒是成功经验会引领我们重复、深化和反思。
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比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需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具体的数,从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是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的很关键的一步,还有就是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和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呢,里面所讲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确实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奥数了,毕竟这可能是作者本人比较熟悉的角色。
最后分享一个特别打动我的小细节,就是书中作者妈妈教给他的一些小技巧,后来作者学了数学专业,当了数学老师,发现是源于古代文化中的方法,这种不动声色但意味深长的家庭教育内容,让我特别感动。大概也是这本书想说的吧,父母在孩子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很长,合适的切入点至关重要,巧妙的设计不仅体现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更彰显其教学智慧。窦老师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拉出作者的感悟直指中心(父爱的伟大,母爱的温柔),然后落在了作者的表现手法上(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短短几分钟,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地避免了繁琐分析,跳出了长文短教的贯见模式,教学目标初见端倪落在语言描写上。
又一次默读,这次要求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母亲、父亲的话,至于什么线画谁的话,学生自己决定。这样的设计,这是第一次听到,看到,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没有标准答案,但谁说的都有道理,都有自己的理解、思考、感悟在里面。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朗读、积累的,它最本质的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人的思维变化的。这一设计的确是匠心独运。
想象习作如何教
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感兴趣的作文形式。完成一篇习作不难,但要写好很难。学生们有着各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幻想,经常驾驶不住,架天线不接地气。有方法,有策略,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有效的指导学生作文。
一,情感抒发接地气。
小学生对事物的体验,往往在兴趣爱好的心理驱使下进行的,观察视觉是孩子视觉。决定想象习作的基点应紧扣他们的兴趣,情感,坚持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才调动想象写作的热情,让学生畅意表达。
比如,教学《凡卡》一课,假如设计《凡卡在中国》,意图让学生想象凡卡杨科在中国过上幸福的生活。主题与学生的体验差距大,把学生架在社会意识的高度,学生感到不好写。假如改为《凡卡续写》,学生就感到有很多内容要写。
二.语言表达适当,给语言创造一个好平台。
没有情感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思想的羽翼缝合,文章还是飞腾不起来。如童话的幻想等写作方法,就足以让习作如虎添翼,画龙点睛。
让学生参考教材写,教材是丰富的资源,其实它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
三,给想象内容架云梯。
其实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联系实践,教师再适时点拨,为学生架云梯。
与阅读指导紧密联系,桥架天线,会接地气,想象作文才能软着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