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一) 目标理论
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模式
(二) 多元智力理论
(三) 替代性评价
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实验、操作、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四) 有效教学的理论
伯利纳总结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有:(1)教师建设性地对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作出公开的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2)教师给学生某种指导或警告,并且说到做到。(3)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的驾驭能力。 (4)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乐观的态度和情绪。(6)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迹象预测意外事件。(7)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堂作业,并对学生课堂作业负责。
盖奇等提出了四类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行为:(1)组织(2)提问(3)探究(4)奖励
英语是我们教育教学中学生知识组合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素质教育,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不可缺少的途径。但由于我国的母语是汉语,没有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导致英语阅读教学远远低于我们预期的效果。说实话,词汇、语法,学生可以死记硬背,虽然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还可以独立学习。但是阅读考验的是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而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质量不高,使他们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再加上,有些学生词汇量积累有限,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相对匮乏,阅读对这类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还有,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旧有方式,不考虑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味地灌输,一门心思地考虑应试、成绩,更给英语阅读教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此,我结合自身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开展高效高质的英语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希望对提升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一 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什么”。言语信息学习的内部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先备知识。学生要先学会概念,然后才能学习规则,有了概念和规则作基础,才能进一步学习有组织的复杂知识。
(二) 智慧技能的学习。“怎么做”。辨别——形成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辩别学习的外在条件包括两项:1.对正确反应在,立即给予适度的强化2.让正确的反应多加几次练习,以避免遗忘。
具体概念学习的内在条件是学习者的辨别能力,其外在学习条件是由教师提供具体事物让学生去按属性进行辨别。
定义性概念学习的内在条件是在给予概念的定义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定义所涉及的语言信息的含义,其外在学习条件是教师提供具体活动作为示范,使抽象的定义性概念与某项具体活动相联系,从而得以理解。
问题解决学习的外在条件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针对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给予适度的解释说明,使学生的先备知识与问题情境相衔接。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形式”。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从语文的选材来说,除了内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须要从文章形式着眼。关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他举例《项羽本纪》,是历史故事;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从而得出明确的结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所以选择语文教材不能“淡化形式”,必须要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语言兼顾。从语文教学来说,也不能“淡化形式”。如果只着重在内容上、思想上的理解,那和思品课、历史课、社会课等课又有何区别呢?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有明确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尤其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第5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知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