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毛笔字,早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爱好。学了好几年,我考了b级,家里的春联是我写的,班里墙上也贴着我的作品。还记得当初,冲着一门特长踏上了这条路,现在级也考了,赛也比了不少,有分便加了,没分便罢了。在沉重的学业面前,这条路似乎走到了终点。看见堆成山的书本,作业本,我不禁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都学了这么久了,也差不多了,还是把课内的学好要紧。”这是老爸常说的。“要不就算了,这个暑假书法我也不报了,多学点语数英科吧。”这是老妈唠叨的。这些话若是在六七年前听到,我准一百个同意。可现在不一样,我不嫌它累,也不为加分,考级,赢名次,成为老师家长的骄傲。“书法我是肯定要学的,哪怕你们不让我学,我自己也会练。”这是我对他们的回答。
奇怪的是,这时我已经成为那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了。更大的大概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而不得不放弃书法,或是和我一样被父母逼着。更小的小孩子,总嚷嚷着不想学,每次来都跟来鬼门关似的,与之前的我如出一辙。一个老师打趣着问我,“你也快八年级了,学校了那么忙还来学书法?”一个旅行者会因为太累就不继续走吗?一个果农会因为太忙就不给果树浇水吗?“坚持下去,都这么久了。”我是这么想的。
这条路上我遇过障碍,本可以就此停下。但身后的路这么长,眼前更是无穷无尽,坚持是唯一的铺路砖。我逼迫自己继续下去,并在以后更大的障碍面前,决不放弃。
你还记得食堂里那个为你盛饭的叔叔吗?你还记得在你背后为你捡起丢掉的垃圾的阿姨吗?他们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人,可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人,营造了一片美好。有些平凡不可以忽略,它带给你的不仅是感动。
十二岁那年盛夏,我第一次独自骑自行车去姐姐家。一路上车来车往,我在每一辆车之间摇摇晃晃地穿梭。很快,骑到一个闹市区的十字路口,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正逢假期,无数人等着走亲访友,四面的车辆排成一字长龙,喇叭声不绝于耳。每个人仿佛都很着急,早已不再遵守交通规则,向左拐的,向右拐的,直走的,一时间全部发动,十字路口成了轿车的海洋。
我靠在路边上,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不禁面红耳赤。骄阳置顶,洒下一串的火辣,心中不免急躁,索性心一横,脚踩上脚蹬,决定直接冲到对面。这时,一只有力的手突然从背后拉住我,回头一望,原来是路边清扫人行道的环卫工阿姨,她头上扎着一条白毛巾,身穿橘黄色制服,豆大的汗珠不停落下,她却一点也不在意,笑盈盈地望着我:
“姑娘,你过马路?”
“嗯。”平常遇到这种事,我一定新生警觉,可此时看到这笑容,就像得到保证似的,不由产生信任。
“横冲直撞可不行,危险哪!”她接着说,“这样吧,你跟着我,我把你领到对面去。”
“不行不行,太麻烦您了。”我急忙拒绝,脸上泛起红晕。
“没事,我刚好要到对面去,顺个路。”说着,她已经背起布袋,拿起扫帚,一只手担在我的龙头上,携着我慢慢向前走。一路上,阿姨左顾右盼,十分小心,还不时回头道:“慢点,小心点。”。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平安到了马路对面。即将与阿姨分别,我心中感激万分,连说了许多的“谢谢”,而阿姨脸上始终是善良的笑容,映在我的心中永不会消逝。后来,当我与阿姨说再见时,向前骑了几步,猛然回头,那个背影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又回到了对面。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一股暖流溢上心头……
有些人,平凡却又伟大,就如那个指引我过马路的陌生人,这样的平凡又怎能被忽视?
在夏令营时,我对自己的“爆发”十分惊讶。
那时,将要上课。教室里却没有一点要上课的气氛,很安静,传不出一丝声音。从第一组看到第三组,几乎没有一个不在玩手机或者是带着耳机听歌的。看看四周看向老师的有几个呢?老师看看时间,站起来说了句,“该上课了!”也没有人把手机收起来,连头也不抬一下。看着老师的也只有那么几个。老师摇摇头也就开始上课了,想问个问题却又有人头凑过去看别人玩手机了。老师被气得课都上不下去。我们班的人数不对,只有十来个。别班的声音传进来,再看看我们班的一片寂静这像话吗?看着这些都比我大了一两岁的人,难道长大了的人就这么不听话吗?
老师停下讲课也不见得一个人停下玩手机,走出教室狠狠地摔了下门。
看着这群比我大,却一点也不懂事的人。真不知道他们来这夏令营是干嘛的,就只是来打发时间,玩玩游戏,晚上玩游戏好开黑吗?真是不像话。我是应该选择沉默还是选择说出我的心声?
老师已经走了好一会了,他们依然没放下手机。就不会想想老师为什么就这么走了?就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老师才走的呢?我实在憋不下那一肚子的话,不由得说出口。
“你们还在玩手机!没看到老师都走了吗?”我猛地站了起来,“你们有没有想过是自己做了什么事,把老师气走了呢!我比你们都小也知道上课就要听老师的话,不能做小动作。再看看你们自己听课的人屈指可数。这是越长大越回去了吗?”
几乎一时间,他们在抬头看了下,似乎是被我吓到了。毕竟他们没见过这样的我,一脸诧异。可是有人的脸色直接变了:“你有什么资格管我!”。这句话之后,又有人接二连三地这么说:“你有什么资格管我们!”。可也有人收起了手机,似乎在反思自己。还有些女生一起去办公室找老师,让老师接着上课。
是啊!我有什么资格去管他们,以什么样的.身份可以管,一同学,年纪小或者说是第二小组的副组长?这些都不足为由让我可以去管他们。
我本来可以选择去沉默,去选择闭口不言;但我却选择了勇敢说出自己的声音。那是我到现在为止做过地最勇敢的事情,面对一群比我大的人,我去指责,去规劝,一点也没有犹豫,心中有几分忐忑不安是真。
这次的事情很意外,连同班的朋友都问我,我怎么会做出那么大胆的事情?那个不像是他们认识的我。
我这次大胆的举动也使得老师最终被请回来上课,也有些同学不再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或是做什么小动作了。
白色花开,梦里花落。昔日满枝的繁花,如今却凋零的只剩下无尽的等待与悲伤。
那年寒冬,父母把我寄托在乡下的爷爷家。他们外出,去别的大城市打工,拼搏。刚来到新的环境,亦没父母的陪伴,年幼的我内心惶恐不安。每次睡着之后,却总是在深夜里从噩梦中惊醒过来。漆黑的屋子我只身一人,吓醒的我额头上心着豆大的汗珠。爸爸、妈妈呢?
我希望每逢此刻都会有一个温柔细腻的声音从耳边响起。哦,那是妈妈的声音。可现在,什么都没有……
寒冷的风从没关紧的窗户缝里挤进来,冲进我的衣领里,顿时,全身的冷战。我期望有人来给我关上那扇窗户。高大的身影轻轻的合上了那扇不听话的窗户。哦,那是爸爸的身子。可现在,什么都没有……
我无可奈何,只能爬出温暖的被窝,自己去关那扇窗户。身子小小的我,够不着那扇窗,指得搬来一把小椅子。赤脚踩在冰凉的竹椅上面,全身又是一阵的冷战。刚刚爬上椅子,准备关上窗时,看见了漫天的繁星。哦,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经常哄我入睡的一首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仿佛又看见了爸爸妈妈的身影,他们笑得那么温柔。仿佛是我置身于温暖明媚的'春天,而不是孤单寒冷的冬天。
我轻轻的合上了窗户,去不小心摔了下来。膝盖碰到了床沿,阵阵的疼痛使我没忍住眼泪,珍珠似的泪水不停的滴落,掉在地砖上,掉在了我的心里……我忍着疼痛与寒冷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向被窝。满心欢喜,以为被窝里还是暖暖呵呵的在等我回去,却没想到却早已是冰凉的,只有那一丝的热气依然存在。那是什么?是我的回忆么,还是我的守候与期盼?
天天在门口的守候与等待,换来的是一片失望与寂寞。但我,不甘心。每次失望的结果使我的脾气逐渐变坏,经常冲着爷爷奶奶发脾气,亦经常躲在被窝里一个人小声呜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的我已经步入初中,更多的是在为学习而忙碌。父母也已回家发展。温柔细腻的语言又时常在我耳边响起回荡。心中的那份守候也已被父母深深的爱给填满。
白色花开,梦里花落。只为的是下一次的繁荣与盛世。只希望,再次回首,那白色的花朵能够永存心中。
但是是,如此短暂,如此渺小的一分钟,又可以做些什么呢?不错,好多人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短短的一分钟,可以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记一个较短的英语单词;牢记一个生字或者一个生词的`解释;多看几面书,提高你的知识水平;或者少睡一分钟,就可以早一分钟到学校学习知识;或者少玩一分钟的游戏,去多看一些名著或课外书;或者少听一分钟的音乐,去难题的大山上奋勇直上吧;或者少闷在家里看电视一分钟,去户外见识见识大自然的奥妙;或者少聊一分钟的天,去背诵一下那些经典的文言文;或者少发一分钟的呆,在沉思一下人生的哲理吧;或者少吃一分钟零食,去运动场上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运动运动吧……等等。
一分钟,确实很短暂,确实很渺小。但是是,一分钟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数不胜数!假如一天能挤出三分钟来看书,三分钟能看8面书,一星期能看56面书,一个月能看224面书,一年就能看2688面书!2688面,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没有人会想到它是一丁点一丁点地“挤”出来的!所以说,时间就像海绵一样,只要你肯挤,总还是有的。你只要多积攒一些“一分钟”,聚沙成塔,所取得的成就便会是非常巨大的。
一分钟,其实可以做好多的事……
本然,即事物的本来样子、内在规律。语文教学作为一项原本就比较复杂的活动,要穷究其“本然”,当然不是很容易,加之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深化,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够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这也很正常。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到底做过多少穷究“本然”的工作?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在关注和思考着语文教学的“本然”?考察一下,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我们有那么多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有那么多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组织和阵地,更有各种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成果不断问世,但这些研究要么只关注教材、教法等操作层面的很具体的话题,要么只热衷于一些与教学实践离得很远的让人一时很难琢磨的非常抽象的命题,而对于“语文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则无暇或不屑涉及,讨论很少。包括《语文教学大纲》这样的专门用来对语文教学进行解释和规定的最权威的文件,虽经一次次修订,但直到新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还很少能从上面直接找到对于语文教学“本然”的说明文字。
至于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这些语文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只要深入他们中间都会知道,那教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以及学生永远也考不完的试等各种事务早已使他们穷于应付、疲惫不堪,除极少数人外,大都满足于靠师承下来的知觉感知过日子,很少有人还对包括语文教学的“本然”在内的较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发生兴趣。不少语文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语文,但到退休那一天,若问他“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要干什么”,他都回答不出来。这倒不是因为这些问题被理论家搅得过于复杂而让人不好回答,而是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就连那本教学大纲,也往往并不被老师们看重。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虽然报刊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个别表述争论不休,但不少课改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还没见过这本“课标”。有些学校虽给老师们发了,但也被束之高阁。“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未穷“本然”,甚至不问“本然”,那么怎么能指望它科学、高效而“左右逢源”呢?
所以,改革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寻求和思考语文教学的“本然”。
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什么?正如事物的发展都使它逐渐远离其原点因而要追寻其最初的、本来的样子就越来越困难一样,数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践,近百年的语文独立设科,使得要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确实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所以在语文教学理论界才有那么多争论,比如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但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路,也许会找到一种相对便捷的途径。探寻事物的本质,寻找事物的本原,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分析论证,一种是追根溯源。前者因为采用的是就事论事、理论推导的办法,似乎更“科学”,所以一向备受欢迎。但这种看似严密的方法却往往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论证过程的不同,因而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结果是不仅原来讨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发出各种无谓的争论。后者则正好相反,虽质朴一些,但却要简单可靠一些,正如寻找一条河流的源头,只要沿着这条河逆流而行便是;如果能站高、站远一点,采取遥感、遥测的方法,则更方便。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然”,无疑应该采用后一种方法。只要能够弄清楚当初人们设立语文课程的意图或者人们让孩子学习语文的动机便可。这个动机和意图,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
这样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是一个不需怎么探寻便可获得大致结论的问题。那些诸如“语文姓什么”之类的问题专家们可以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但对于学校里面最初为什么要设立语文课程,或者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习语文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在认识上没有多大分歧,因为连农村不识字的妇女都很清楚她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学语文)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要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说话从而通情明理成为有文化的人吗?可以说,这个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还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句话,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遗憾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长期以来却被我们日渐丰富的教学理论给淹没了,也被广大的语文教师给淡忘了。我们会说语文课要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不会说要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叫学生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都不知道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讲给学生,可以将一篇通俗浅显的课文分析得让谁都不明白,就是不让学生去读书、去写字、去作文、去说话(这些事通常都是被安排在课外)。最终,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然”,失去了自我。
返璞归真。语文教学必须找到“本然”,回归原点,按照语文教学应有的样子教学生学习语文。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讨论、实践和探索,借助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语文教育终于迎来了这一天。《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已经有了明确告诉人们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的文字。现摘两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语言明快,意思清楚,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然”。用这些话去衡量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我们离开语文教学的“本然”有多远了!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必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然要以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而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也只能是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才能养成,单靠教给学生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单靠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单靠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书面练习题,是决不会获得这些语文能力的。但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却恰恰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的老师,太看重“知识”、太喜欢或习惯于“讲课”了。笔者近两年曾几次在中学语文教师和刚参加完教育实习的高师中文专业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你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时,有很多人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一定要将教材上的“语文知识”给学生“讲扎实”;问及“你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好,还是讲得少好”,回收的问卷中60%以上的选择是“讲得多好”,在紧接着的关于一节课教师讲授用多少时间的选项中,80%的被调查者在“25~35分钟”后画了勾。到中学听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教材上一个定义外加两个例句的几行文字,老师一讲解动辄就是半节课、一节课的时间。至于讲课文,那更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了。只要是课文,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也不管是还是散文,教师都是非讲不可的。即便是并不需要教师做多少事情的“自读课文”以及一个单元结束留给学生“随便读读”的一篇诗文,教师们也是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一如既往地力求“讲深、讲透”。很多课文,教材编者明确要求“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感受和理解”,但这种“反复朗读”和“感受”只能是在课外,课堂上依然是教师的分析讲解。结果,这种教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早已成为语文课文教学的基本事实。如此全然不顾“语文教育的特点”,背离语文教学的“本然”,难怪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耗低效!
所以,寻求语文教学的“本然”,当前最需要做的,还是要引领语文教师真正进入新课程,认真学习和努力执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牢记和领悟“课标”中的这类关键性的话语并且“化为践履”,付诸实施,不再热衷于给学生讲授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不再留恋于做课文的分析员、讲解员和翻译员,不再将自己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干“第三者插足”的事情,而是立足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读书识字、说话作文”的语文实践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放手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学生与文本和教科书编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那么,语文教学就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取得应有的效果。
吕叔湘先生1963年4月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里所说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叶老所说的“本然”。要使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实际执行者的广大语文教师,不管在面对什么具体问题的时候,也都不忘“根本问题”,不断思考和追寻着语文教学的“本然”,牢牢把握住那“万变不离其宗的教学生读书识字,教学生阅读作文”②,那么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行事,从而走出困境,走向科学和高效。
注释:
①陈日亮《得法养习,历练通文》,《课程·教材·教法》1996.1。
②史绍典《语文永远是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