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第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作者对于现在建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负建筑》从序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教(日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地震中受损失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
这个观点书中多次提到的,尽管现代主义利用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扩张了其影响,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两者实质上是互为关联的。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也同时动摇了现代主义。
“建筑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缘由可以有很多:
1.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愿意把建筑物建的更醒目更招摇,建筑的益发庞大,而且视觉效果比实际更大。越大越招人厌恶。
2.建筑物消耗大量资源,且这些材料都无法回归泥土。
3.建筑物的不可逆性,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建筑一旦建成,会长时间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诸多痛苦。
这三点是建筑负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建筑的长处。由于社会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所以在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建筑业仍然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刺激性措施。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关于建筑物的规范和规定,作者指出这些都只是对建筑物外形有了约束,但对建筑行为本身没有限制。“进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会更需要的是建筑行为。”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社会同时也需要建筑业带来的很多相关产业:家具、家用电器、私家花园等等。
作者提到了两种激励性措施,一: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政府财政行为。针对一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公共集体住宅;美国则积极鼓励民众建设独立的私人住宅,唤醒和激发个人的建筑***。美国的住房政策卓有成效,背负房贷的人们为了偿还房贷成为房奴,努力工作;而且有房贷的人在政治上也有保守的倾向,有利于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因为各种原因,确定建筑是需要被建造的。而建筑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更够严格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把从建筑建筑物区别于周围环境是必须的,建筑应该独立于周围环境,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建筑项目确定后,先划分用地范围,区分于周围土地;其次设计平面,进行建设。这两次分割使得建筑非常大且惹眼。对此,作者提到了建筑和空间结合的观点。“土地是无法分割的,它绵延不绝的像四周延伸,就土地而言,大小这种说法没有意义。从大的范围来看建筑或许也可以像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或小石头,成为赏心悦目的东西。”
在物质方面,建筑物应该同周围事物统一起来的。作者把那种使用重新变回泥土的传统材料(文中提到一种南美的土砖)的做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施工方法说成是怀旧,因为真的是这一技术彻底推翻了建筑就是物质的浪费这一建筑定义。因为它,建筑也许就不会再浪费物质;因为它,建筑也许会使物质再生;因为它,建筑也许会成为物质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书中有多篇文章谈到现代主义建筑,作者观点的关键词是“建筑商品化。”在这个时代,建筑成为了一种商品,一种普通大众也触手可及的商品。在日本甚至出现一种现象,越来越
多的广告代理参与到建筑这个领域。在面对“建筑商品化”这种经济问题时广告商才是专家,他们有远远超过建筑师数倍的知识和技巧,他们充分利用广告、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展开工作。最初,广告代理商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促销宣传来参与项目;慢慢的广告代理商开始自己策划、拟定新的建筑项目,似乎成为了建筑界的主角。最后出现一种模式,广告代理商选定建筑用地,决定建筑性质、规模、目标销售群体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建筑师沦落到了广告代理商的包装人的位置上。建筑师要做的只是把这些已经设定好的建筑群加上漂亮的包装纸,标上“由某某建筑师设计”的署名。在“建筑商品化”的现实情况里,这种做法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确,作为商品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易懂的视觉表现力,必须有一种让人一看就为之心动的包装,很多时候人们关心的不是包装背后的事件,而是包装的强烈视觉表现力。
如果说“建筑商品化”就是现实环境,那只有识时务者才是俊杰了。作者评价现代主义的两位大师柯布西耶,密斯就是因为看清楚了这有决定意义的事实,才取得最终胜利的`。人们通常对与商品的理解:商品必须是可以移动带走、独立的东西,所以建筑需要和环境分割开来,这样人们才能把建筑作为商品接受。对此,作者认为大师作出了“正确的”反应。
风格派设计的建筑更通透,使得“生命的红色血液在空间中流动,空间是动态的。”但是风格派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作品商品化,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高于社会的艺术,作者认风格派在这点上表现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幼稚。艺术和社会只能通过商品化,才能建立沟通,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像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早就用底座或画框将其明确独立出来,建筑也面临这种问题。当然柯布西耶、密斯成为现代主义的胜利者,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将作品商品化,另一重要原因是新技术。柯布西耶和密斯首要考虑的就是表现出先进技术,与表现空间流动性的相比,他们更看重介绍新技术。战争理论被运用在建筑上,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简单敏锐的东西战胜复杂脆弱的东西,就是这样。
按隈研吾的说法,柯布西耶和密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主义大师可以归纳为为4个原因:
1.一战以后,百废待兴,住宅建筑紧缺(当然这点对于那个时代建筑师都是同样的)。
2.两者都善于运动新技术,且及时地表现新技术。
3.两者对于古典思想都大加批判,并将这种批评贯彻设计始终。
4.两者都注意到了将建筑商品化,迎合了中产阶级的需要,积极取悦成为了慢慢成为主流的中产阶级。
我们可以从这4个原因解读大师的作品,虽然也并不准确,但隈研吾的思考角度确实让读者有一种“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的感觉。
长城下的竹屋修建以后,隈研吾在中国的人气大涨,很多杂志都喜欢刊登他的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拍摄效果很好,图片非常吸引人。书中隈研吾在谈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民主主义理想时,提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赖特其思想深处无疑是民主主义的,证据就是他注重自由而动态的空间,赖特不断追求不限制人们活动的自由空间,但是同时赖特又十分清楚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照片要传达出动态效果的局限性。要在照片上传达动态空间的感觉很难,人们只有在看到屋顶上向外伸出的大屋檐的时候才能察觉到空间是动态的,于是赖特反复使用悬挑这个要素。再加上拍摄时透视效果,照片更一步加强了悬挑屋檐在空中伸展的动态。赖特在立面上也做了尝试,他墙上加平行的装饰,使得照片可以夸大平行的动态。
照片这一媒介影响了20世纪建筑的设计的发展方向。作者并不认为追求民主主义的个人和媒体世界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同时也指出有时媒体通过炒作某人,会使得以这个人为象征的整个团体都忽略自身的缺陷。相对的,有些在极其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无法通过相片来表达空间的舒适感,无法获得“权威颁发的、二元视觉的原因证书”,这些不奢望媒体炒作的作品,自然就很难受到权威的好评。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在空间方面,媒体炒作已经被看作是认识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就这样,某些适宜上镜的特点词汇,诸如“悬臂”、“护墙板”等等,风靡了整个世界。”图像反过来影响了建筑,建筑师为了能获取更好的二维图像,刻意使用这一些要素。作者得能出了这种结论,当然在他自己的设计中也有考虑建筑形态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空间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
整本书收录很多文章,内容很丰富。其中书中还提到,最近十几年,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作者将这些荣誉归功于日本那些大型综合建筑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但是我觉得更多是日本建筑师的一种自谦自省,日本建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细致,和自然材料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我的家乡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留存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古代建筑。说起古建筑,最出名的要数有着1500年历史的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古建筑群是唐朝初期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经过唐、明、清等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物,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还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
汾城象其他古城一样,街道、建筑的格局,都有中轴线、中心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鼓楼就是汾城的中心点。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高约15米左右,分上、下两层,均用木斗拱承托出檐(yan)和翼角,外观威严华丽。
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的古建筑有: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还有不少的古民居。建筑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细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欢迎大家有时间去我的家乡,欣赏古老的汾城古建筑群吧!
“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这是明朝黄公辅对南雄珠玑古巷的真实写照。走在古巷内经年的鹅卵石地面上,感觉就像又回到了古代的时候。
走进珠玑古巷,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整齐的古式古乡的祠堂。这些祠堂都是后来新修筑的,每一间祠堂的外观都如此宏伟,祠堂里的'每一跟柱子,每一块砖石都洋溢着一种悠久的气息,让人又想起了以往的事情。
我们间一间地寻找自己姓氏的祠堂,好不容易找到了“梁氏祠堂”,进到里面却异常简陋,只有一个神台和一幅祖先的画像,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随后,我们装上了香,烧了鞭炮,祈求平安健康。
接着,我们走进了已经历上千百年的珠玑古巷,这是一条全长1500多米,宽4米多,用鹅卵石砌成路面的由北向南的古驿道。更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被称为“岭南第一巷”。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珠玑巷情景是“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巷的两侧,都是用黄泥砖头砌成的房屋,有的更是以前的祠堂,如果不仔细看,还不知道那是一个姓氏的祠堂呢!接着向南走,便会发现一个院子,这个是“陈氏祠堂”,建筑非常雍容,好像是古代富裕人家的建筑一样。再接着走,便有是一个院子,这是“何家祠堂”,足与“陈家祠堂”的建筑媲美。
走到珠玑古巷中的门楼下看到了“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的题词时,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温暖……随着最后,已是尽头了。我们发现,这个非常宏伟,色彩鲜艳的祠堂便是新修建的“梁氏祠堂”。如此美丽,雍容,让人感叹啊!
游览完珠玑古巷,不禁感叹:珠玑古巷,吾家故乡!
我的家乡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留存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古代建筑。说起古建筑,最出名的要数有着1500年历史的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古建筑群是唐朝初期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经过唐、明、清等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物,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还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
汾城象其他古城一样,街道、建筑的格局,都有中轴线、中心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鼓楼就是汾城的中心点。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高约15米左右,分上、下两层,均用木斗拱承托出檐(yan和翼角,外观威严华丽。
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的`古建筑有: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还有不少的古民居。建筑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细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欢迎大家有时间去我的家乡,欣赏古老的汾城古建筑群吧!
我的家乡就坐落在新安江畔,是一个千年古镇——梅城。它历史悠久,共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我的家乡有许多有名的建筑物。
“双塔凌云”就是其中两座有名的建筑物。南峰塔和北峰塔是两座七层砖塔,它屹立在新安江,富春江和兰江的汇合口,隔江相望,构成“双塔凌云”,其中南峰塔高57米,为七层八角空心砖塔,始建于隋唐,今存宝塔为明朝嘉靖年间所修建。在古塔周围有严陵文化碑廊,先贤堂,报恩寺,潇洒亭,梅园等景观。站在宝塔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梅城景点。每一次我参观完宝塔,心里都感慨不已,我为我们的祖先而骄傲,在那么久远的时代,他们仅凭双手创造出如此壮观的建筑物,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啊!我的`家乡真美,能造出这么美的建筑物。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能造出这些建筑物的奇人伟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