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因为人缘比较好,所以经常有小朋友找我玩耍,聊天,当然也有问我问题的人。“你知道院士是什么吗?爸爸妈妈说长大之后让我去当院士。”一位小伙伴曾经这样问我。“你想想看啊,‘院士’中的`‘院’就是指门或者房间之类的,而‘士’不就是保卫国家的战士吗?所以院士就等于是门卫。”我说得振振有词,全然不顾旁边沮丧的朋友。“啊~原来爸爸妈妈就只想让我当个门卫啊!”我“安慰”朋友:“没关系的,因为到最后你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选择的呀。”小伙伴听了这话,原本沮丧的神情消失了,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随后我也回到了家里,但我的思维扔停留在刚刚发生的这件事上,总觉得这事有些不对劲。“不可能有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当门卫这种工作吧?不对,可能是想让孩子用这方式报效祖国?”我小声嘀咕着,“不对呀,我还是去问问妈妈吧。”随后我就屁颠屁颠地跑去问妈妈了:“妈妈,院士是什么啊?”“我也说不清楚,不过要是你当了院士妈妈可就光荣了。”妈妈笑着对我说。
啥?难道院士不是门卫的意思?我的心中出现了个大大的问号。“妈妈,能在网上查一下院士是什么意思吗?”妈妈欣然同意,随后就熟练地在电脑上搜索了起来。“院士:科学院内部高级研究人员的称号。”看了简短的介绍,我心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第二天我就对那个小伙伴说了院士的真正意思。小伙伴恍然大悟:“原来爸爸妈妈是想让我长大之后做这么厉害的人啊!”我挠挠头,不好意思地对她笑了笑。
这件在我7岁发生的事虽然说是件囧事,但同时也告诉我:自己不确定的事最好不要随便告诉别人,因为这样会闹乌龙误人子弟,严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到了院士广场门口,我发现门口摆着一个比我大两倍的石头,石头上刻着四个大字院士广场,可谓是龙飞凤舞,刚劲有力。
走进院士广场,里面的景色美不胜收。广场中央矗立着三根石杆,大约高达二十米,造型美观,直插云霄,很是壮丽。我拿出手机搜索这三根石柱的名称,不一会儿就查询出来了——石媚杆,又粗又壮,还在杆身侧刻了很多图案,比如,鲤鱼,荷花,龙。石媚杆的图案精巧,美观,造型独特,精美,我忍不住在石媚杆旁与妈妈合影留念呢。
绕过石媚杆,我走到广场右边,那有一群鸽子,雪白的羽毛,呆萌的样子,可爱至极。鸽子代表和平,因此,许多大人带领着小孩用食物给鸽子喂食,人们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再往右走,我看到了一个约十五人大的花坛,花坛里的花五颜六色,有富贵的牡丹,有幽雅的兰花,还有不知名的野花,似一张五彩斑斓的地毯。清凉的风吹拂,浓郁的花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树木也跟着翩跹起舞,树叶哗啦啦打着节奏,啊,真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欣赏到如水墨画隽永的情景。
走到广场的左边,有好几个供游客乘凉或嬉闹的亭子,亭子的外形像森林里的蘑菇,又似大大的雨伞。再往左走,有几个小卖部,小摊,人们可以在这开始饕餮盛宴,我也买了点吃的,肚子都吃的像圆滚滚的皮球。
美好的时光总像长了大长腿的飞快过去,我和妈妈见天色已晚,自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院士广场,我还是会再回来的。
严东生是我国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被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誉为最有影响的学术***之一。1950年,他排除万难从海外回到祖国,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高温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人工晶体、特种无机涂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严东生先生直接参与1956年中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62年由***总理主持的《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的起草,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拟定了方向;在高温陶瓷制备方法、陶瓷制备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设计与微观调控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等诸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组织研制的碳纤维补强石英复合材料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关键部位,并推广应用于各类航天器,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组织研制大尺寸闪烁晶体,为我国在国际高能物理和晶体研究领域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严东生在1984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使中国科学院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与工程科学的杰出人才。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
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这句话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也空前高涨,社会成员萌发了对财富的无限渴望,功利化的思维也开始泛滥。如果任其泛滥,必然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深渊,“小富即安”、奢靡之风盛行,我们的步伐也将停滞不前。
“志当存高远”,一个青年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如此,提倡“不以财富衡量价值”,将引导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向更高的层次追求,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创造出超越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才是中华民族的立本之基,强国之道!
暑假的一天上午,我与比我长三岁的细叔参观浏览了象征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景点——院士广场。
我俩共骑一辆自行车,从家里出发经过东山大桥、东山中学、沿东山大道直奔院士广场。广场四周绿树成阴、绿草如毡,鲜花盛开,落地音箱传来阵阵优美的轻音乐,十多处喷泉水柱拔地而起,像在歌唱又像在跳舞,热情欢迎前来浏览的人们,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许多游客都比我们提早赶到,成群结队涌入广场参观游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黄色巨大石头上的“院士广场”,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显得特别醒目、别具风格;大理石铺成的台阶逐级通向广场中央,显得豪华气派;通道两边的专栏,分别刻印了梅州籍古德生、李国豪、王佛松等22位院士的主要简历和丰功伟绩;广场中央矗立着三根粗壮的.石楣杆直指云霄,非常引人注目,石楣杆均为花岗岩石质,工艺精美,构思巧妙,分别雕刻有莲花、蛟龙、鲤鱼等图案,其中:莲花象征客家人纯洁向上,蛟龙象征客家人自强不息,鲤鱼象征客家人才辈出的意义。宽阔的广场正中是一幅客家先贤石雕群象,有黄遵宪、丘逢甲等老一辈的光辉形象;广场的两边还有建筑风格特别的亭台楼阁,可供游客躲避风雨或休息。
院士广场为文化之乡、世界客都增添了一个新景观,在这优美的环景中浏览,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们尽情地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心境,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传统教育,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更加深对可爱家乡的了解,激起勤奋学习的意志,树立起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最好的科研时光:从60岁到90岁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们观测到“类似‘上帝粒子’特性的一颗新粒子”。探测器上的钨酸铅闪烁晶体是严先生带领团队研制的,正是这种晶体,捕捉到了“上帝粒子”的踪迹。
早在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就找到了严先生。当时,丁肇中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持建造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中的L3探测器,准备采用新型锗酸铋(BGO闪烁晶体做探测器中的电磁量能器。然而丁肇中的要求非常“苛刻”,BGO晶体必须长达30厘米,此前从未有人实现。与此同时,美、法、日的科研机构也参与竞争。当时,严先生领导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闪烁晶体领域已有一定积累。他立即组织团队攻关,最终拿下了12000根BGO晶体的供应合同。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各国的BGO产品进行评比,上海硅酸盐所的产品得到唯一的一个满分。因此,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决定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寻找希格斯玻色子,需要数以万计新型钨酸铅(PWO闪烁晶体来制造核心部件时,自然第一个想到严先生。2003年底,双方正式合作,这一回条件更加“苛刻”,在4年多时间里就要拿出全部晶体。严先生没有“讨价还价”,再次挂帅。已经85岁高龄的他,不仅可以脱口而出一连串PWO晶体的性能测试数据,还亲自到位于江苏昆山的原料生产车间查看晶体质量。没有拖延一天工期,2008年3月,上海硅酸盐所成功交付了约5000根高质量的大尺寸PWO闪烁晶体,那一年严先生已是90岁高龄。
在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严先生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当他50岁国际首创了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时,没有人想到他会在90岁时站在更高的科学高峰上。严先生曾经说过,他最好的科研时光是从60岁开始的,直到90岁。
不仅仅是科学家,还是战略科学家
严先生曾参与1956年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拟定了方向。当时制定《规划》的科研人员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年仅38岁的严东生也在受邀之列。
1978年6月,严先生开始担任上海硅酸盐所所长。他前瞻性地部署了所里的五大研究方向,直到今天该所依然保持这个架构。
上世纪80年代,严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他花两三年时间跑遍了全国各省市的15个中科院化学学科研究所。每到一个所,都要住上五六天,一个个实验室去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在院党组领导下,他主持制定了中科院第一个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启动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引擎。他主持或参与了几项重点工作,如创建开放研究所和开放实验室,破除部门所有制,把科研设施供科学家共同使用,接受流动研究人员,打破近亲繁殖。在他的倡导下,一个以上海硅酸研所为依托,面向全国的中科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于1988年成立。再如建立博士后制度试点,中科院的博士后出站后,半数以上留在了设站单位工作,补充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人才。
严先生还展现了“科学外交家”的风范,推动中科院与国外众多知名科学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使一大批中国的年轻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深造。
上世纪90年代初,从中科院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严先生敏锐地发现了纳米材料研究的国际趋势。在他的大力推动下,“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成为国家“攀登计划”首批项目之一,至今仍在继续拓展。
大家风范、有情有义的一位长者
“严先生领导了那么多项目,但在获奖名单里他的名字要么不出现,要么就放在了最后。”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施剑林说,先生一直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陈航榕研究员至今都保留着严先生10多年来写给她的工作信件和便签纸,上面都是严先生提出的一些学术建议。她到上海硅酸盐所读博士研究生时,严先生已经80岁了,但他基本上每周都把学生叫到他的办公室,了解实验进展。他对学生的论文审阅非常严谨,甚至参考文献的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改正。他自费订阅了许多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电子版,经常细致地做好,再拿给学生看。
严先生倡导科研创新,但对过程中的失败也很宽容。沈炳孚回忆说,在研发PWO晶体时,经历了无数实验失败。“有一次我给钨酸铅配料,错得很多,我以为肯定要挨批评了,他却说没关系,要吸取教训。”
“严先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大科学家。”上海硅酸盐所副所长杨建华说,两年前,严先生的夫人在医院里住了3个多月,他每天下午都去医院陪她说话,一直到晚上被医院“劝”回家。严先生和夫人感情非常好,两人经常手搀着手,一起散步一起听音乐。其实,自夫人两年前去世后,严先生就状态不怎么好,没什么胃口。
时间回溯到1935年,严先生中学毕业,他的家人希望他报考税务学校,可以捧个“金饭碗”,但他的第一志愿却填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因为积贫积弱的祖国催生了他的梦想,那就是“科学救国”。他做到了。先生,一路走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