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我们来到宜兴日报社,聆听了90后支教女孩潘鸣晨的支教经历介绍。她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因为她想告诉我们的很多东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里生活的穷困、那里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一组组的照片,让我知道了在遥远的广西三堡乡,那里没有自来水,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我们熟悉的一切生活必需;让我知道那里的很多校点,教室只有一间,老师只有一个,还有随时会塌下去的桌椅;让我知道了那里的师资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人数少,年龄大,学历低,而一个老师要教所有的课程;让我知道了许多孩子都要在3点左右起床,做完自己的家务再走几十公里的山路,来到学校,而为了使自己的鞋子穿更长的时间,每次都赤脚走过那段乱石嶙峋的山路。
听完讲座,我被震撼了,山区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学习的大眼睛,一次次地触动我的心。潘姐姐她们去上课,说好9点开始,可孩子们要求提前到8点,说要多一点时间学习。而我们呢,生活条件那么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王子公主般的生活,可总要在父母的催促下学习,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现在想起来,我们比三堡乡的孩子幸福多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什么理由埋三怨四呢?
望着90后的大姐姐潘鸣晨,我不禁感到由衷得敬佩。一个柔弱的大四女生,自己联系,自费支教,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她不仅自己坚持下来,还几次组织了其他同学一起去。从她的身上,不正在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吗?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我以后也要像潘姐姐一样,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那时,正值夏季,烈日炎炎。
我和我的朋友们正走回学校的路上。
一瞬间,几根纤细的雨丝打在我们的脸上,慢慢变粗……
雨下得越来越大了,把一开始的那种夏日气息全泼走了,我们拼命地狂奔着,向BRT车站前进。
终于,到了车站。雨还是毫无顾虑地下着,我抬头看了看车站内的表,已经是下午一点零五分了!快要迟到了。外面的雨声和我们的心跳声一起组合成了一支交响乐,快速地打着节奏。可是,又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来临了——我们居然忘了带钱!我们几个人在车站里不停地打转,急得都说不出话来。风儿也好像在嘲笑我们,雨一直不肯停下,望着车站外的大雨,我叹了一口气。就在这时,一个极其温柔从容的声音打破了这紧张的'气氛:“孩子,你们先别付钱了,快走吧,就要迟到了……”她冲我们微微一笑,那深邃的眼睛如深深地潭水,示意让我们走进去。顿时间,她的微笑成了一股暖流,流向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那种无形的东西在一点一滴地打动着我,久久滋润着我的心灵,使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位阿姨!
就这样,我们坐上了车,不知怎的,风儿在这一刻止住了呼吸,雨也仿佛感受到了这气息,渐渐小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正如阿姨的微笑……
因为那位阿姨,我们并没有迟到,我们与阿姨素不相识,却因为她的一抹微笑让我感到她的温暖,仅仅是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感动了多少人的心!就是这样纯朴的温暖,像春风迎面拂来,渗透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无处不在,它洒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爱——不仅仅是伟大的,它还是简单的。
爱,在哪里呢?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是的,我们并不求回报,只要——有爱相伴!
如今,在夏季的雨天里,我又会想起那位阿姨,每逢再走到那个车站,心里不禁又泛起一片涟漪……
在家闲来无事,看到电视里重播《人间正道是沧桑》,就将这部片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正面的说教历史题材,却意外觉得是部很好的片子,至少是一部有精神内核的电视剧。
也许这部片子的拍摄有很多的政治因素,也有拍摄的政策使命,但是这部片子还是很好的揭示了人物脱离不了历史脱离不去时代的束缚的`规律。有的时候,人就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前行,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对于历史,究竟哪一种观点比较正确,其实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更重要的事情在于,历史是否是回归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中国传统的历史观是有其缺陷的。比如说,把马克思划分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生搬硬套在历史发展进程截然不同的中国,认为凡是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推动历史进程的。这样的历史观显然是出于我国目前政治局势的需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意识形态标准。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历史事件简单地划分为非此即彼的两个概念——正确的错误的,进步的保守的,革命的反革命的,这种为了政治而学术的理论,有其内在缺陷实在是理所应当。我们国家的当权者总有一种家长的观念,西方各国讲民主就说要统一全民的观点,作为各项决策的依据,我们偏偏要加上一个“正确的观点”。我们的家长总是害怕我们学坏,只告诉我们一个所谓正确的历史观。如果一辈子只听说这么一种论断那也就罢了,但万一不慎听说了一种“歪门邪说”,那又如何是好呢?所以遮着掩着总不是个办法。如果我们的历史观始终是多元的,始终是允许所有人各抒己见的,那么听的人也会自觉地产生一种免疫功能,也会逐渐形成自己判定的标准。如果可以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多一点客观地陈述,少一些主观的判断,以逼真地还原历史的真相为己任,而把一切评价的工作留给每一个读者,也许是于读者也于这个国家最有利的一种历史写作方法。
这部片子的亮点之处就在于考虑到人性,看到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每段历史的见证者。因为时代的感召,杨家三兄妹离家前往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大哥立仁选择追随蒋介石,二姐立华选择了三民主义,弟弟立青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骨肉同胞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信仰,迈上了不同的道路。作者没有直接评判出三兄妹的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塑造以往革命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是更多的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大哥立仁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早年思想激进,刺***三省巡阅使失败后,投奔广州革命,后虽然思想上追随蒋氏,在反革命政变中满手沾满鲜血,但在妹妹立华收养瞿恩的烈士遗孤时,还是网开一面,在民族危亡关头,还是投身抗战。他追随蒋氏也是因为自己的信仰,认为三民主义才是救国之道,但在举起屠刀屠戮异己时,选择了服从。在他身上既有长兄对弟弟的关心,又有因主义的差异造成的兄弟人伦的扭曲。
在这部片子中,没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十恶不赦,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所有人的思想都有着变化的轨迹,即便是那个“死硬分子”汤慕禹一开始也是一腔报国热血投身黄埔军校,也许正是瞿恩说的阶级立场决定你的态度,汤慕禹最后追随蒋氏,但是在杨立青营救老师瞿恩的时候,还是毅然参加行动。范希亮,早年已是军阀旅长,后舍弃官职,投身黄埔,从学兵干起,参加东征惠州,立下战功。在瞿恩家里的那次讨论他提出的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问题,可见他是一个思考问题很有深度的人,他在思考这场运动对于国家的意义,也是一个具有家国忧患意识的人,可是最终因为党派之争以及所谓的军人服从性迫使他亲手***死自己曾经的导师瞿恩,他的子弹使瞿恩的肉体消失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从此背负上十字架,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让他无法面对瞿恩的妻儿,家宴上他涕如雨下,最终在中条山抗战战场上他以战死结局。
有人认为历史并不是教科书的约定,而是造就历史的千万人的无意识的真情记录,是一串完整的链条,记录着当事人的真实情感。我个人很反感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观,在这种历史观之下人的形象可以说是扭曲而不真实的,党派之争主义有别,很难说谁对谁错,也很难说那条道路就一定通往光明,只有在观点碰撞,主义对抗之后才能达到某种平衡,正如剧中当三期六班的同学齐聚瞿恩家中,不分党派的大声争论自己的观点时,带给人的不是针锋相对的剑拔弩张,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暖,一种感动。可是一旦这种力量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对最初的公开公平的争论感到不满,而采取用手中的枪杆去换取话语权的时候,变成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单方定义,那么屠戮也就随之而来。
个人觉得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让人无惧死亡,在人心中犹如一盏明灯,让人在看似已无路可走的境地下,愿意生活下去,带给人希望和勇气。信仰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政治信念。剧中的瞿恩就是一个具有信仰的人,因为信仰在强攻惠州城的时候他冲在最前面,因为信仰在惨遭囚禁时依然镇定自若,因为信仰他面对威逼利诱慨然就义,撇开党派之论不谈,在人格上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便是他的敌人同样对他满怀敬意,即使在肉体上可以将他抹灭,但在精神上有信仰的人是不会被打败的。
回归到人性的角度,才使得这部电视剧有了可看性,引起看客若干思考,只是很久没有写东西,觉得笔下晦涩,很多感触很难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会画出一架飞机。让它带我去太空玩耍。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当我遇到坏人时,我就会画出电话,再拨打“110”,警察叔叔就会迅速来救我。
同学们应该都看过《神笔马良》这篇课文吧!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会为自己做得事而自豪,再用神笔画出一些更加现代化的东西。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会用神笔画一个镜子,能分辨出心里的好与坏、品与德,叫做心灵之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