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红楼,是因为被林黛玉所吸引,她的孤傲,她的娇柔与冷漠,她那牵人心肠的《葬花吟》,还有她那眼角的美人。都让我深深吸引。在复杂的大观园,她是那么的清新脱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儿已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她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的颜色,消失了的芳香,又有谁对它同情哀怜?黛玉的葬花吟曾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她是那花瓣,飘飘零零的来完成她这一生,谁又会哀怜她呢?。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轻佻的榆钱,只知显露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顾李花纷飞,这是林黛玉对自己处于大观园境地的不满之情吧!父母双亡,只留她一人在这世上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又有谁能懂呢?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洒满了斑斑血痕,她靠着花锄,为满地残红愁苦不已,她只能一个人默默的去顷洒她的泪珠,枝上的血痕不正是她滴着血的心吗?她的惆怅,她的哀愁谁又能懂呢?她的悲哀也正是她幸运的地方,没有人懂她,她也不用费尽心思的去懂别人,她的境界没有人能超越。
“末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用那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那绝代风流,在黛玉眼中泥土竟成了这世上至纯至净的东西了,她厌恶了这个世界的纸醉金迷,她所向往的是单纯的洁净世界,能和一个真正懂她的人白头偕老,这终究是个梦了,在封建礼教的家庭中没有情投意合,只有门当户对,她希望自己能改变这一切,可她只是久病缠绕的弱女子,她无力改变这个世界。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今日是我将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太痴情,可到我死去呢?谁又把我掩埋只是整首诗最让我痛心之处了,面对这个肮脏的世界她已没有再留恋的了,她的命运就像这满院堆积的花儿,生前美丽娇嫩,可当她从枝头飘落呢?谁又会理睬她,任她随波逐流了。
敢问为何苦苦哉,只求性灵永为真。黛玉风***之至,优雅而坚毅,她对生活的态度与看透,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我从书中读出了她,我从《葬花吟》读出她。
书是我的海洋,书是我进步的阶梯,书拨亮了我的眼睛,书清醒了我的大脑,书振奋我的精神,书给我带来了乐趣与知识。
我的一生都离不开书,我每读一本书就长一点知识,随着书读得多,知识也多了起来。通过读书我知道在地球之外还有宇宙。书开拓我的视野。
读到这里大家会问:“书在你眼中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数不尽的书?”皮罗果夫说:“书是阶梯,书是源泉,书是面包。”凯勃司说:“书是顾问,是船只。”高尔基说:“书是阶梯,书是源泉,书是面包。”莎士比亚说:“书是营养品。”我认为我离不开书,书是我的小老师,书是我的小指路人。
一个人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了一个好知己。那我们又该怎样去交个好朋友,怎样读数之不尽的.书呢?其实一个人读书要有选择的去读一本好书。好书有很多种。例如,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科普书、工具书……其实多读中外名著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同时,也在精神上我得到了陶冶;而名人传记激励我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是我的精神财富。读了这些书我开心,我快乐,我悟出了道理。
在读书前题上,我们应该保护书,不折书,拿书是轻拿轻放,这样才是一个好读者。
我读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萝卜头在狱中》等一些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的是一位残疾人海伦以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鼓舞了无数人。海伦说过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去看过我的人们,第二天我要去看绚丽的世界,第三天,钉去看居住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她只要不经意的三天,如果有魔法我想给她三天光明,因为我想用三天的光明去换取这个没有见过的世界,又期盼见到光明的人。读完这些书我知道不管在什么环境,读什么书,都有不同的感想与乐趣。在读懂这本书之前我有许多问题。例如:海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就?是谁鼓舞了她?海伦是怎样一个人?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可苦坏了,整天想这个问题,没心情吃饭、上课,脑子里全是海伦的一些问题。但经过我多方寻问,我解决了问题,心里很是高兴。
其实每当我津津有味地扑到书的海洋里就很兴奋,每读完书我总会悟出点道理和真理,我知道了我应给予别人一些东西,学会帮助、体谅他人,学会挑战困难。总之书中给予了我无数珍贵的知识与道理。读书中有苦有乐。我不怕苦,我追求乐。我尝过苦,也尝过乐,但我最终要说:“要想从书中尝到乐,不常读书、不常思考,是不可能的。小时候不常读书,长大将会‘老大徒伤悲’。”
科技进步,时代变迁,人们对新的发展越来越渴望。当一些举手投足间的小事从我们身边擦身而过,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伟大的人,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活出了不一样的光彩,他就是雷锋!52年在我们指尖流逝而去,可雷锋的名字却没有在人民的漫漫回忆中被抹去,他那位别人着想,高尚的品德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在书中展现。回想自己对陌生人的冷漠,会惭愧吧。雷锋,他笑着,在52年前,他一直等着我们。下一届的主宰——00后!他的'拾金不昧溢于言表,不是浅薄的文字足以表达的。我只看见,雷锋,他在书中向我招手,我学习着他的高尚,与他一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题记
隶体“一”字的胡须,瘦瘦的身材,鲁迅先生的外貌是这样特点鲜明。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我渐渐开始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不能忘却,并深深喜欢着。
少年闰土是鲁迅儿时的玩伴,每逢下雪,我总能想到《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的场景,我总想着有一天,也可以在雪地中“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那一定是件很快乐的事。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儿时的游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百草园中所体现出的大自然的美妙,让我心之向往;儿时天真烂漫的想法,让我忍俊不禁。在三味书屋中的学习虽枯燥乏味,但仍不少妙趣横生。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下课后便跑去后面的园子折腊梅花、寻蝉蜕……先生读书时非常入神,鲁迅便在此时开小差。
鲁迅先生笔下书写的童年并没有运用许多华丽的词语,反而朴实、风趣、生动。除了这些追忆儿时往事的著作,鲁迅先生也同样写了许多批判、揭露现实社会的小说。
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孔乙己》,通过塑造孔乙己这样只懂大量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从而暴露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对我们现在的学习也做出了一个警醒——不要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
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教解刨学的老师,给了鲁迅许多鼓励,脑海中记着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讲义时的认真,心中想着藤野先生的简朴、用心治学、关心学生,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我从书中读鲁迅,读到的是一个真实、朴素的鲁迅。他的作品,感染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只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才能做时间真正的主人。就像鲁迅爷爷说的那样:“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是啊,时间每时每刻都在你的身边,只要你肯利用,就一定会有收获的。记得在我小时侯,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玩,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珍惜时间。还说:“时间这么多,玩一会儿有什么关系?”现在,我长大了,逐步认识到了时间的保贵性。我除了学好各门功课以外,还在学习钢琴、英语、……我并没有让时间从我的手中溜走,而是把它攥的紧紧的。我想:珍惜时间的人,哪怕只给他几分几秒,也会觉得有所收获,过的很充实;而浪费时间的人,就是给他几十年,甚至一生,也会觉得一无所获,过得很空虚。
书,是我们成长中的朋友,丰富孤独的旅程;书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灵;书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造就高雅的品位。在书中行走,就像在进行一场文化苦旅,我们浮躁的心会在书本中渐渐平静,贫乏的头脑会慢慢变得充实,平淡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不平凡。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穿越时空,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要说起来,我与书的故事还真不少呢!
小学五年级的一个周末,我用自己的零花钱从书店里买回了一大堆书。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一边阅读,一边吃着雪糕。过了一会儿,我感到肚子不舒服,就急匆匆地拿起那本书,冲进了厕所。在厕所里我依然捧着书,品茗般地读着。我的手指在书页间轻轻翻动,嘴角漾起丝丝抹不掉的微笑。书中诗词般美妙的语言令我着迷,我与主人公一同欢笑,一同抽泣,同喜同悲。
我陶醉其中,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地溜走。妈妈一边敲厕所的门,一边不耐烦地问: “你是不是掉茅坑里了?”“再等一下吧,马上就好!”我嘴上虽然这么应着,眼睛却紧盯着书,一点儿也不想离开这臭气熏天的“茅房”呢!当我合上书站起来时,腿都麻木了。
我至今还记得这件事,记得这本书——《爱的教育》。全书共100篇文章,作者以一个小男孩儿安利柯的眼光,记录了从他10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一直到第二年7月份,发生在他身边的各式各样的感人小故事,以及父母在他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还有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书中的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深入精髓、淋漓尽致,大至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好的书籍,就像不老的常春藤,永远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好的书籍,就像不谢的鲜花,永远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读着《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闰土看瓜刺猹时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往下读下去。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我又不禁想象起来,只觉得闰土好像真得出现在我的眼前。
接着读下去,我了解到闰土是一个活波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孩子,是我们的“同龄人”他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新鲜事,干过我们从没试过的事,像;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我多么高兴能交到这么一个见识广.聪明能***“朋友”。我的眼前又出现闰土讲这些事时眉飞色舞的表情,他好像真的从书中走来,走到我的身边,讲起他经历的新鲜事。
将整篇课文读了一遍,我又认识了一位“好朋友”——闰土。他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和他相比,我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能和他一样广泛的接触大自然,也感受不到和他一样的乐趣。我非常羡慕他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想到这,我又读起来,希望再多多了解这个给我深刻印象的“朋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