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吗?对,正是元宵节。
说起元宵节,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侯,有一年正月十五,一位文臣在皇宫花园散步,突然听到一位宫女在伤心哭泣。文臣就上前问道:“你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宫女抽泣着说:“我叫元宵,好几年未见家人,很思念他们,可宫归森严,不能出宫。”文臣很同情她。就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他让大家在大街小巷,挂上大红灯笼,贴上灯谜,可谓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皇上知道了,当然要出宫游玩一番。元宵趁此机会回家与亲人团聚。
“元宵节到了!吃元宵了!”。妈妈煮起一锅汤圆,起先,汤圆像是一颗颗珠子沉在水底,静悄悄的,不一会儿,它就如一颗颗洁白的珍珠在锅里游玩。“熟了,熟了!”我顾不得烫,夹了一个,放进嘴里,又香又嫩,真好吃!我一吃就吃个底朝天。
夜幕降临,大家纷纷涌上庙街,赏灯、猜谜。花灯琳琅满目,有的像是玉兔,活泼俏皮;有的像公鸡,正在仰头啼叫;有的像猪八戒,挺着大肚子……真是栩栩如生。大家对着花灯猜谜,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喜上眉头,肯定是猜中了字谜,恭喜他获得了奖品。
呯呯,啪啪!放烟花了!我和家人一起看烟火,五颜六色的烟花直冲云霄,金光闪闪,像是无数美丽的仙女在天空舞蹈。
元宵节真令人难忘!
今天是元宵节,是允许放鞭炮得最后一天,吃完晚饭后,我约着楼下得小朋友出去放烟花。
一到楼下,就在十九中门口看见许多许多大大小小得烟花堆在那儿,很多大人也兴高采烈得围着,心里想:今天可以放个够、玩个痛快了!
心里正想着,突然“轰”得一声,把我吓了一大跳!抬头一看,一个和天上飞得小老鼠似得亮点在我得头顶上转着往上窜,然后炸开一个花,五颜六色得,我高兴地喊:“哇!好大好美得一个花呀!”
我看到旁边有一个象电视机那么大得箱子,就问妈妈:“那个箱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呀?”妈妈说:“你自己数数呀!”我跑过去数了数,一共有四五十个呢!一个叔叔说:“来,咱们把这个最大得放了!”我们都退到后边,叔叔点燃了引信。“啪”,“啪”“啪”,一个个花蛋打到空中,又一个个炸开,红得、绿得、蓝得,还有银色得、金色得,象五彩缤纷得小星星落了下来,真美啊!
天上得烟花一个接着一个,我心里想:为什么每次都是大人放呢,我们小孩儿自己放自己得吧!于是,我们就拿出我们自己得小烟花,放了起来。我们先放得是我得电光花,我和我得两个好朋友一人两根,我们找了个大人,帮我们点上,电光花开始喷花了,亮闪闪得,象银色得小星星一样跳跃着,太美了!我们又放了一些蝴蝶花、七连珠等小烟花,一个比一个更美丽!
今天我们玩得真高兴啊!
元宵节看花灯呀!舞龙狮真热闹!元宵节到了,这天可真热闹,一早人们就开始放鞭炮,鞭炮声起了个好头,于是,热闹的一天开始了。电视上,我看到别的地区都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表演:舞龙狮人们顶着狮子的皮,在狮头的带领下,摇头摆尾的狮子显得活灵活现。踩高跷的人们站在高跷上,像巨人一样,在地上走来走去,一些经过训练的人,能做出高难度的动作,人们都浸泡在了欢乐和喜悦中。
晚上,各种花灯都亮了起来,瞧,红的、绿的、紫的、蓝的、五光十色,成了一片灯的海洋。晚饭时间到了,家家户户拿出了汤圆,我吃着芝麻馅的元宵,我幸福的笑了。元宵节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这是一个美好、热闹、合家团圆的日子。
最高兴的人,那就是我,因为元宵节也是我的生日,爸爸母亲为我买了冰激凌蛋糕和生日礼物。爸爸还为我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蛋糕上桌后,我插上蜡烛,点燃后花瓣绽开,屋里响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曲子,爸爸母亲也跟着唱了起来,我对着蜡烛默默许下心愿:长大后考上好的大学,让爸爸母亲过上好日子。开始吹蜡烛,我用尽全力一口气全都吹灭了。我属马,所以蛋糕上的那匹马,就非我莫属了。吃着美味佳肴,甜甜的蛋糕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打了个饱嗝,心满意足的笑了!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我学会: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春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人间,迎着旭日的朝晖,我来到了景色秀丽宜人的北坛公园。
走进公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巍峨的史公塔。它又名"八大塔"。史公塔共有7层,每一层都有8个塔角。每个塔角上挂着一个小铃铛。当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面颊时,总能听到铃铛那清脆悦耳的响声。塔窗上有一个白蓝相间的青瓷佛像。塔顶竟然长着一棵令人称奇的树。
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向东走,一片茂密的小树林便展现在我眼前,刚刚抽出绿芽的小树,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略带羞涩。树枝随风飘荡,好似一位正在梳妆打扮的闺中小姐。
穿过小树林,向北走,就来到了人工湖,湖水微波荡漾。湖底几条小鱼在自由地"玩耍"。湖面上,几条卡通人物小船在行驶着,人们坐在船上聊天、观光,好不逍遥自在。看哪,一座汉白玉石拱桥架在两岸,连接南北,多壮观呀!
公园的西侧是我们儿童的天堂——儿童乐园。这里的娱乐项目很丰富:骑马场啦,碰碰车啦,蹦蹦床啦……这里人很多,欢声笑语不时传了过来。游乐场的老板,周围的小商贩们忙也忙不过来,尽管如此,他们脸上仍然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离开北坛公园,我浮想联翩……我很想变成一朵娇艳的花儿,点缀它;也很想变成一只小鸟,用动听的歌喉赞美它。很想很想……
元宵到,吃元宵。为了庆祝今年的元宵节,成老师告诉我们要开展做元宵的活动,我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
在成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把米团揉成了长长的米条,米条像一条小白龙一样躺在桌布上。我从米条的一头扯下了一小段米团,在手掌中慢慢地搓成圆球,用手指在球顶上面按了一个小小的窝,两只手相配合,转动圆球,把圆球揉成了一个扁窝。我轻轻地舀了一勺豆沙馅,扣在这个扁窝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拢米团,直到把豆沙馅都包里进去。我又大幅度地在手心里搓了两下,大功告成了!我把成品托在手心里,仔细欣赏起来,哈哈!我的“手工艺品”看上去还挺精致的!我乐得哼起了歌儿。我回头看看周围,同学们做的元宵有大有小,有圆有扁,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但是,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
元宵做好了,等到水烧开了,我把自己做的元宵一股脑倒进了电饭锅里。没过多久,水又滚了,只见一个个雪白的元宵漂浮在水中,挨挨挤挤的,好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乒乓球。我惊讶地发现这些煮熟的元宵比下锅煮之前胖多了,白白的,圆圆的,看得我直流口水。成老师将元宵盛到我的碗里,闻着那香喷喷的味道,我忍不住咬了一口,哇!真香啊!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元宵,大家都吃得特别香甜,特别开心。教室里,欢笑声、喧闹声好像都要把天花板给掀翻了!
全班同学一块儿搓元宵、吃元宵的情景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和难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