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顾名思义,评论价值。
虽说在生活中这意义略有不符,但也相近。评价在我看来有三个阶段被评、评价、自评。
古代君王只要是正面角色,在电视剧、史书中都表现出对评价的重视度,可评价难道真的应被看重至此吗?我倒是觉得这个想法是片面的。
还是从评价的三个分类论起。首选便是被评。按照每个人心中对评价的观念,想必大家都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应该被一条一条仔细看的评价。这的确是不错,可在现实中,大家往往做不到信任并采纳吸取自己不喜欢的评价。就好比一篇文言文,一位古代美男子与徐公比美,问妻子,妻子私其也;问小妾,小妾畏惧也;问宾客,宾客有求于其也。故,哪怕一个人真想听客观的他评,还真不一定能找到。故,他评最不容易被听取,也就不存在看重的问题。
至于评价中的评价便是评价别人。而评价别人看似So easy,只是口头一句话的事儿,可事实并非如此。评价别人需要小心严谨倘若说错词,让被评的人感觉不舒服则会导致双方关系僵化,若过多奉承,则会听上去虚假,被认为是对他人有企图。故,评价他人理应被看重,应语言婉转却又不失本意地客观评价。这也可以被看作两人一起可评中的一种,是提升他人和自我位置高度的一个小重点。故,评价他人也应该被适当重视。
开门见山,我认为最应该被重视的评价反而是被忽视于角落,也易于被忽视的自评。自评自我评价常被大家遗忘,哪怕我们天天都背一日三省,可真正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
首先,自评虽然是我们自己主观评价。可在自评时,大家也都明了欺骗自己没有意义,便会真实看待自我。为自己查补缺漏也是自评的好处。通过自评,我们能正视并改善自己的缺点来提升自我。
其次,自评可以提高自信。由于自评是大家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所以也不可能只看见自己的缺点面,这便是自评的第二妙用充分发掘自己长处,发挥所长,并改变自卑,做一个自信向上的人。
最后,自评是规范行为的指导老师。自评能够指导并约束行为,就以一位囚犯为例。倘若这名囚犯有自评,在做违法之事前,他定会清楚自己的所想的违反道德和法律约束的,便不会做下错事,可见自评重要。哪怕是自己,无论孩子、成人、学生还是家长,若常常自评,也一定会清醒,不会做自己想过要做的错事了。
有时,评价是那么简单,只需每天听取几句话,说出几句话,想一想几句话,古人望别人错检查自我,就完成了一种自评。
自评好比一面镜子,将真实的自己照清。
被评好比一盏灯,客观地照亮自我,提升、升华。
评价好比一份礼物,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1.初步掌握运用事实论据的基本要领。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论据及恰当取舍论据。
自我评价
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开展自我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对自我评价者的引导,并把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
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由其它有关方面的人员对评价对象所实施的评价。在他人评价中,能否在评价主体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决定他人评价成效的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多种评价手段结合起来,发挥教育评价的促进作用。当然,教育评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不断地探索着评价的新局面,力求更合理,更科学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出评价。
生活中,学会放下,是一种智慧;你放下一种东西,能体现出你的智慧;想要表现智慧,赢得赞扬,需要放下。
放下架子,是一种智慧。2008年奥运会,乒坛名将王楠为自己运动员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退役后的她接到新工作——布置会场,通俗来说就是打杂,工作太没技术含量,王楠也一度想离开,但她忍耐下来。会场布置完后,她站在门口迎接、引导与会人员,前来开会的人很多是她的朋友,大家按名就坐,朋友友好地叫她坐下,她只是笑笑回应要工作,其实会场根本没有贴她名字的座位。她只是要忙前忙后,领导考虑她第一天上班,又是那样的身份,让她坐着,而她见其他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坐着,就一同站着2个小时。后来采访中她回应这事说:“那是我工作的地方,不是耍大牌的地方,我觉得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尊重别人才能快乐自己。”她的这句“放下”之所以受到敬佩,之所以得到赞扬,是因为她懂得放下曾经“叱咤风云的天后”的架子而去专心做好新的工作。可见,放下架子,是一种智慧。
放下名利,是一种智慧。有一回,著名作家矛盾应《浙江日报》邀请写了一篇千余字的散文,作品发表后,编辑给他寄来稿费50元,高出一般作者的稿费很多,可矛盾觉得不对,当晚给报社回信称他收到的稿费太多,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作者,不应搞特殊得到高稿费,他要为此“打抱不平”,次日一早,他就把信和多给的40元稿费退回报社。此事,也为他得到赞扬,受人敬佩。作为一位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为报纸写了一篇难得的散文,按理说50元的稿费并不多,可他严格要求自己,假如矛盾没有寄回多余的稿费和信件,假如他欣然接到50元的稿费,就不会体现他的淡泊名利的品质,就不会受到同行以及世人的称赞。可见,放下名利,是一种智慧。
放下仇怨,是一种智慧。苏轼与章惇原是好友,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二人渐行渐远,章惇是新派,苏轼是旧派,两人互相争论,言辞激烈。后来新派借乌台侍案置苏轼于死地,从他的诗中挑骨头,陷害他,这时,章惇站了出来,力证苏轼清白,才保住了苏轼,他认为自己不记得苏轼是政敌,只记得他是至交好友,这事感动了苏轼。假如章惇进而落井下石,不为苏轼辩解,假如他对仇怨耿耿于怀,就不会救苏轼,就不会赢得苏轼以及世人的赞扬。可见,放下仇怨,是一种智慧。
放下,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学会放下,赢得赞扬,体现智慧。
忧的反面是乐,而爱的反面是恨——忧与爱并不是一对反义词,却是两种最平常不过的情感状态。忧心忡忡或是抑郁委屈,“忧”是一种人们无可避免的负面情绪;而珍爱、关爱、敬爱、倾慕等种种情感告诉人们,“爱”是一种值得追求与珍惜的正面情感。如果说“忧”是一片沉郁的夜色,那么“爱”就如一片明烈的阳光,它们如同日夜交替,相辅相依,一起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
但正如阳光也会被乌云遮蔽,“因爱生忧”的情况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如今的家长在各种竞争越发激烈的境况下,“望子成龙”者比比皆是。正是因为对孩子无限的关爱和希冀,他们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同时对孩子提出各项要求,忧心忡忡地推搡着他们,在人生的赛跑中快一点,再快一点。殊不知,有些孩子在家长亢奋的口号声中茫然地向前跑,脚步虚浮,踉踉跄跄。在遇到障碍终于跌倒的那一瞬间,他们看不到终点的横幅和欢呼的人群,眼前只剩下家长“忧其不争”的焦急眼神。于是他们满心抑郁委屈,甚至有人通过写歌质问父母:只知道听话向前跑的我们,童年去了哪里?
这时候,孩子们的头顶早已不是灿烂的阳光,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夜色。他们或许背负着师长强加的压力,疲惫地应付着父母的鞭策,在如夜色般沉重肃穆的督促下前进。
但我们不要忽视,沉郁的夜色中也有闪烁的星光。
著名的“虎妈”蔡美儿之女,蔡思慧和蔡思珊,在妈妈被媒体舆论推上风口浪尖时,都公开表示,虽然对母亲的某些教育方法持保留态度,但感谢母亲如灯塔一般的指引,让她们活出了110%的人生,因此她们深爱自己的“虎妈”。“虎妈”无疑是“望女成凤”的家长代表,因为对女儿们有着超乎常人的关爱和希冀,她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上亲历亲为,严厉彪悍的教育方式让世人侧目。但两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尽力寻找着“夜色中的星光”———母亲的幽默直率和以身作则。她们因此把抑郁委屈转换成前进的动力,在取得阶段性成功后由衷地敬爱母亲,可以说再次完成了从“忧”到“爱”的转换。如果有人对师长给予的压力不堪重负,为什么不试着把忧郁的情绪转化成前行的动力,继而让心中充满感激和爱呢?
作为生活中两种生动的情感状态,“忧”和“爱”的互相浸润交织成每个人的成长画卷。不论你现在经历的,是爱的阳光或是忧的夜色,都请相信,它们将成为成长中难忘的记忆。
上初中了,生活不如小学惬意了,每天课程排的满满的。小学时代,因为时间宽裕,中午都是漫步归家,胜似闲庭信步。夏天进食之余,轻摇罗扇,谈笑风生,至今怀想仍无限感怀。好日子没过几年,就到了义务教育最危急的时刻。老师疯了,学生也疯了。作业试卷漫天飞舞,不为其他,只为中考考好点,光宗耀祖罢了。于是我就留在学校吃饭了。每天潦草的吃一通,便匆匆归去,扑到学习上。可喜的是,在整理餐桌时,也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虽然微不足道,却也颇有心得。
正所谓“吃饭打冲锋”,我身边的同学无不显示了刁民本色。学习上搞非暴力不合作,每到吃饭、休闲、放学之际,就焕发了生机一个赛一个往外冲。估计是平时受虐多了。看来“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些同志实在滑头,专欺负我这种老实巴交的人,让我叫苦不迭。学校规定餐具须有个人平担,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意识。由于我深入贯彻了细嚼慢咽的基本准则,吃的有点慢了。猛抬头,早已人去楼空。没办法,我只有亲自上阵了。看着满桌狼藉,遍野污秽,真让人反胃。偶尔有几个同道中人,送来独有的问候,也让我欣慰不已,似乎于茫茫黑暗之中,看到一丝光明。
在收拾桌子时,我发现这其实是门技术活,不过技术含量不高罢了。曾几何时,我手足无措。时日渐长,我早有心得。首先要对桌面有全面地认识,总结一下桌子的形势,有几个碗,几个盆,几双筷,一笔归一笔,便统一调配,污秽之物弃一边,有用之物夹带走,不浪费一丝有用资源。于忙碌之中,我豁然开朗,不说茅塞顿开,也是心生喜悦。若他日为人民服务,该如何治理管辖范围,问题肯定不会少。光明与黑暗总是交错在一起。对坏得掉渣的车匪路霸,应该严厉打击;善男信女,有利于社会和谐,应加以表彰。就好比桌上的污秽和用具,看似简单,却隐匿着巨大的管理智慧。其实这世间哪有什么人生哲理呢?那充满智慧的语言,多半是生活中的经验。无数英才在生活中吃过亏,在生活中感悟,终于得出了书本上的寥寥数语。我们涉世未深,又岂能明白?
所以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或多或少蕴藏着一些生活真谛,积极探索吧,你的人生会更辉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在《自嘲》中这么评价自己,显得凌厉而又温柔――对恶人毫不留情,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温柔有加,对大众仁爱慈祥。有一篇赞美鲁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描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我眼前一下子浮现出了先生那冷峻而又慈爱的面孔。
先生的文章有很强的穿透力,对人性的刻画非常深刻,好像一把刻刀又好像一杆利剑。很多文章看似松散,但从容不迫,多姿多彩,语言幽默。也有很多评论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切实锋利。而且先生好用反语,虽然有可能有些阅读的困难,但当我们理解和明白了先生的写作背景和心情后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先生的文体也像他一样不拘一格,风格多姿,很值得我们学习。
先生的文章中用比喻、借喻、白描等创造手法来使说理形象化,显得生动具体;先生有爱恨分明的强烈感情,敢于对任何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批判,予以辛辣的讽刺。这些不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