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院,是温暖的,春天的时候,石榴树冒出了嫩绿嫩绿的小芽儿,到了晚上,奶奶就会搬一个小凳子,搂着我坐到石榴树下面,爷爷也在旁边坐着,爷爷和奶奶说着话,我就扯着奶奶的手指头玩,我摸摸,好粗糙啊,有着一层厚厚的老茧,抬头望望石榴树哪些叶子摸起来柔柔的,滑滑的,什么时候奶奶的手也能变成滑滑的,柔柔的呢?(都是因为生活的重担压得奶奶喘不过气)
奶奶这一生历经坎坷,年轻时因为生了七个女儿后才生出我爸爸被同村的人说三道四,而且当时爷爷迷上了赌博,就连早些年用来烧火煮饭的柴火垛都输给别人了,奶奶含辛茹苦把八个儿女养大。
儿女们长大了,都去远方闯荡了,按理说奶奶也该清闲了,可是呢?又摊上了我这个小麻烦。虽然我是个女孩,但可没少给她惹事儿。
好像是在四岁时,我捣鼓出一些泥丸,非说那是汤圆,硬要放锅里煮煮吃,但奶奶不让,唉,那时候太淘气了,趁她老人家不注意,我伸手把锅盖掀开,把那些“汤圆”丢进去,但是,“汤圆”放进去后溅出一些水,把我的手烫成了猪蹄,当时真是手又痛心又慌,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吧,唉,当时哭的那叫一个惊天地泣鬼神啊!奶奶当时在屋外和别人说话,一听见我哭立马就跑了进来,看了我的手,又看了煮着泥巴的锅,一把抱起我到村口的小诊所去,那时,奶奶的腿脚也不好,毕竟都六十多了……
颤巍巍地抱着我跑到诊所,可是那的医生只给我抹了一点药膏,可我还一直哭,奶奶当时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想到这儿,我的眼眶有些发酸。
后来啊,我长大了,被妈妈接走了……
这下,奶奶总该享享清福了,可是我想,奶奶是寂寞的',她的儿女,孙女一个个的从小院离开,应该热闹的小院变的清冷,只留两个老人住在那儿……
可是奶奶却又忙了起来,她和爷爷把屋前的地给翻一翻,撒下种子,种出好吃的青菜!
如今奶奶七十三了,我们经常叫奶奶和爷爷来这儿,可奶奶总说在这住不惯,住不惯!小院多好啊!有忠心的狗,可爱的猫,十几只鸡,还有一片绿油油的菜地,这都是奶奶的宝贝,只要有这些东西在,奶奶就会一直守着她最珍贵的——小院
妈妈说,小院景色秀丽、优美。在篱笆旁的箭竹林里,有一条小溪,每当箭竹们争先恐后地向上拔节,年迈高大的松树婆为它们鼓掌,把自己墨绿的针般的枝叶伸出舞动着;竹脚下的小花儿为它们喊:“加油”,粉红的花瓣轻微地动;小溪“叮咚、叮咚”为它们伴奏。篱笆底下,有一株牵牛花,花朵含苞欲放。每当早晨,花苞上有跳动着的晶莹的露珠,接着花蕊打开明亮的“窗户”。这时,整株牵牛树上,点满了无数的花朵,粉红的,紫的`,蓝的,一朵朵宛如一支支小喇叭,不停地吹奏。这时,已经6点了,我也就起床上班。到了上午,那细细的藤蔓一会儿钻着这个缝隙,一会儿又摸摸篱笆,窜到了箭竹的枝叶旁,它就会调皮地拍拍箭竹那翡翠般的小叶。一看到这景象,我就感到无此惬意。
我说,小院是学习的园地。以前,我吹竖笛不好听,每次爸爸妈妈听了总会不住地捂耳朵。有一天,我夜间在小院散步。岩壁那细细的水流慢慢地流下小溪,溪水潺潺,伴着声声鸟语,明月倒映在水中,在水中摇晃,拱石桥的桥洞与水面相接,像一个圆月,使我真正感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我坐在拱桥上,在小花的鼓励下,在流水的伴奏下,不觉拿起竖笛轻轻地吹起来,吹着,吹着,悠扬激越,我已陶醉了,我终于发现竖笛并不难吹。在期末中,我竖笛还得了满分呢! 爸爸说,小院就是为大众服务。前几天,一个病人摇着轮椅到小院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倾听着鸟儿的歌唱,与小溪一起欢笑。这几天,病已好了。还有一个大学生没考上大学,愁眉不展,慕名来到小院散心,看箭竹不顾风拦雨阻,跟小溪诉苦,又回去勤奋学习,准备着再考大学。是小院给他们的力量与鼓舞。
我家的小院朴实美丽,它就像那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人们,不断地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xx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卢梭的《爱弥尔》,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据了解某校假期计划组织部分学生补习,征求家长的意见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就写具了”假期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参加补习“的明智之举。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常德的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春天,院里的野草伸出小手,野花露出笑容。我家种的`石榴、扶桑也长出了新叶。有时,邻居家的小朋友跑来用这花草编花环,我们一起戴在头上玩游戏。
夏天,石榴树开花了,鲜艳的花朵,像火苗一样红;扶桑开出的花又大又多,夜来香的花虽然很小,可是一到晚上,香味就扑鼻而来,每当傍晚吃过晚后,我们一家人就会坐在小院中乘凉聊天。
秋天,苹果树、柿子树上挂满了果实、石榴树上也长出了圆圆的小石榴,一颗颗挂在树上,好像节日的灯笼。
冬天,小草枯了,各种果树的叶子脱落了。可站在大门两边的青松仍然翠绿挺拔。
我家的小院一年四季都充满了生机。
我爱我家的小院。
本学期的第二本读物是《爱弥儿》,《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好书。“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身为一名教师,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教师用自己的热情与才能,加上不断学习的精神尤其是坚持读书,来完成社会交给的教育任务,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