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与分针完美重合却带来分手的信息,感叹电影里的情节终于在身边演绎,即使这并不是他想要的。
一颗糖融化需要多久,一滴泪掉落需要多长,斑驳的年轮石已经记不清这些,唯有那些甜言蜜语,那些海誓山盟,那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被清楚的记录下来。
别相信时间,它只是一位包治百病的庸医。
不谙世事的他为了哄女孩开心,赔上了所有的`零钱为她买棒棒糖吃,看着女孩破涕为笑并保证不将他欺负她的事告诉家长之后,他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夕阳的余晖映衬着女孩的脸庞,他看的如痴如醉,第一次觉得那个常常哭鼻子的女孩这么美。“以后我每天都给你买糖吃,好吗”他的声音很小,小的几乎连自己都听不清楚。但是女孩却听得很清楚,一个劲的点头,马尾辫一起一伏,甚是好看。他的嘴角,第一次上扬。
那年,他8岁,她6岁。
“喂,你能不能走快点,再晚一点卖棉花糖的就收摊啦”为了吃到糖,女孩总是很积极。而他,则喜欢走在女孩身后,静静的看着她两手拿着棉花糖满足的样子,他比她更开心,至于为什么,他也不知道。
那年,他11岁,她9岁。
“以后,你还会给我买糖吃吗?”女孩担心的问道,“为什么不会。”天真的他还看不见女孩面具下的不舍,因为家庭原因,女孩要转学,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今天是女孩趁着父母午睡的时候跑出来的。“我会每天放学买你最爱的棒棒糖在门口等你。”女孩从他的眼中看出了坚定,她知道,他只要说得出,就一定会做得到。只不过,他越是这样,女孩心中就多一份不舍,因为她的生活已经少不了他。火烧云伴着他和她一起消失在田埂上,虽然他没有注意到女孩眼角的泪痕。
那年,他12岁,她10岁。
女孩消失了,毫无预兆的消失了,一开始他只是认为女孩生病了休息几天就会好了。直到第四天放学,他感觉到有点不对劲,心里也莫名的紧张起来。急匆匆的跑到女孩原来的教室,一问才知道,女孩在四天前就已经转学了。看着教室里那张空着的课桌,他的左心房就像那张课桌一样空了下来。枯叶落下没有丝毫痕迹,不同的人颠覆了同样的场景,那些彩色的记忆,如今却变得灰白。路过那家糖果店,眼前又出现了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吵着闹着要吃糖,他的嘴角又一次上扬,只是,这次伴随嘴角上扬的还有那咸咸的液体。
那年,他13岁,她11岁。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他还没来得及和女孩擦肩而过,没来得及告诉她,他从未所过的话。他走到那家糖果店,买了她最爱吃的棒棒糖,含在嘴里,糖还是那种糖,只不过没有以前那么甜了。
如今,那个不谙世事的他已经长成了气血方刚的少年。他放下了很多事,唯独放不下那段灰白色的记忆,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那家琳琅满目的糖果店,还有那抽屉里的半块糖。
已经不知道女孩离开他多久了,只晓得桃花开了三次,池塘里的青蛙叫了三年。又回到那个糖果店,刚到门口,听见身后路过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边跑边喊:
“喂,你能不能走快点,再晚一点卖棉花糖的就收摊啦。”
余秋雨代表作《山河之书》,余秋雨教授花费五年时间,特地重新修订、增补该书,并按照时间顺序重新做了编排了人们所熟知的文章,使全书更系统、更完美,展现给读者展现最震撼的中国文化山河。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他还首度给年轻人列出一个行走名单: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马俑;万里长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库车千佛洞;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法门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黄山;庐山;九寨沟;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东南村寨。
《山河之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夹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力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从微观上,理性与抒情结合,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光阴寂静深流,每个节点,转身的回眸,并不都是一段彩云满天,一隅的繁华绚丽,不一定是花香满衣,月满西楼。一道道转折,一季季的阴晴圆缺,人生充满了莫测,不论是妖娆的春夏,还是寂寞的秋冬,都是一季的精彩,掌声有否,那是未知的答案。何时何地,都要留一方晴空,让心灵停泊,人生靠岸。
你我都是人生路上的风景,你在看他人的同时,她也在远处注视着你,人生的风景,是用心绣着的花帕,懂得收放自如,松紧有度,生活这张弓,自会回赠你,适时的花间,你便是独特的一株,翩翩的一朵。
劳累的枷锁,是路途的绊脚石,蹩脚的鞋子,适时心灵停泊,人生靠岸,给予一方舒心的晴空,回馈闲适,填充悠然自得,你也可以,她也可以,只要肯,没有什么不可以放下,没有解不开的锁,没有涉不去的河。人生的坎坷,多少种,适时放手,适时退步,让一句风轻云淡,退一步海阔天空。解语花开在自己,熟知,放下刹那花开。
纠结,困惑,迷茫,是人生路途的烟雾,怎样拨开云雾见明朗,怎样在乱风乱雨里,撑渡方舟,在于一双慧心的眼眸,在于玲珑剔透的心底。琐碎的烦躁,艰辛的负重,是人生的繁枝杂叶,裁剪去枯枝败叶,适时施肥浇水,阳光普照,时光的嫩芽,在哪里都会,抽根发芽,翠绿一方。
牛角尖,死胡同,是自己设置的障碍,是心底垒起的围墙,怎样走出迷宫,在偏离的航线上,回到中心,救世主是自己,没有人可以替代。或选登高远眺,或选低眉凝神沉思,在静谧的故土,排除杂草,修剪乱枝,安宁的拥抱心灵的故乡,回归生命的原乡,净窗静听,那单纯的声音袅袅。在纯净的平台上,搭建一座休憩的彩虹桥,让心灵去停泊,人生得以靠岸。
修篱了一座停泊的院子,种植了休憩的半亩花田,当花香满衣,释然后便是月满西楼。时刻给心灵放个假,时刻修篱生活的笆墙,***生时,记得适当铲除冷风冷雨的冰霜,吹散花言巧语的烟雾,适时排序岁月的音符,让这笔难题,搁置,换个思维,那也许是一园的彩,正等着你我。人生的路漫长而坎坷,适时停泊,靠岸,放歌路途的词笔,轻盈的步履,才会闲适相随!
月惨,念远,一城萧暗,瑟瑟的叹息。枯瘦了的执念,暗淡了的目光,冷漠下,瘦雨一直在下,或许无法改变他人,那试着改变自己吧!也许前方是精彩纷呈的等待,也许明天是烟花缭绕的芬芳。拨亮心底的炉火,再冷漠的色调,都是转身即失的过去,再多的荆棘丛生,也是野火下的昨天。
任何时候,都不要气馁,湿了鞋子,还可以重新来过。丢了昨天,还有明天,只要不丢弃自己,任何时候,都可做崭新的一面,承载风雨的船。时刻让心灵停泊,人生得以靠岸,在水墨丹青的画卷里;在煮粥的简单里、清宁里;在散步的路边翠绿里……在每次驻足的光阴里,停歇,靠岸吧!
累了,歇息一下,闲看斜阳,做一些闲事;雨后看荷,清晨拾露珠,饮一杯雨前茶,邀约一二个知己,聊聊天。用各种方式,让心灵停泊,吹散萦绕身边的这抹乌云,卸去一些负重的砝码,踩着轻盈的步子,走在每个交替的早晨。或许我们不是位高权重的,不是富甲一方的,但你我是健康的,你我是开心的,人生便是富裕的。
携一把快乐的梳子,倚靠光阴的站牌,小坐,慢吟,一个人,一行字,一缕闲情,静静地,梳理每次的冷风冷雨,让心灵停泊,人生靠岸!
有一种遇见,是月净花明,温润如玉的相逢。它纯粹中透着淡淡的情怀,那年那月,我们一起读书写字,那便是同学。
有人说,同学犹如兄弟,亲如姐妹;有人说,同学是启发懵懂的那个人;我觉得,同学是记忆里盛开的花朵,最纯净,最美的那一朵。它盛开在,最好的年华,珍藏在静美的书页,不论何时提及,总会是,一脸的喜悦,一帘的明媚。
曾经,一起读书,背诵诗词,朗读英语,计算着繁琐的数字,或是紧锣密鼓奋战一场场小考大考,并肩作战,度过了春夏秋冬;或是足球场、跑道上,一起洒下汗水,去浇灌了友情的花朵。
我是你的老同学,我是你的同桌,那么亲切的字眼,感动其中。不争的实事,那便是我们,不论海角天涯、天南地北,我们都是同学。都是一个班级里,一起成长,一起欢笑的同学。
缘份,奇妙的东西,不早也不晚,轻扣恰好。也许曾经是年少轻狂,打打闹闹,由此加深了记忆。多年以后,彼此遇见,“奥,老同学”,脑海一闪而过,还是那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虽然岁月蹉跎,彼此改变了模样,但一份纯真美好,依然犹存。
素年锦时已去,某些片段,总是挥之不去,记忆中的是回暖的春天,破土的绿芽,永远回味不尽,深藏在记忆最深处,细心留藏……同学是生命里的记忆,记忆着那个春天、夏天,有趣的年华,我们都是岁月的小孩子。有那么一段记忆,同学见证、记录其中,参与其中。当多少年以后,我们依然会忆起,微笑会挂满了眼角,慢慢回忆,慢慢的想起……
这便是我心目中的同学,他(她是青花瓷上的笔笔画画,古藏着我们许些难忘的片段。也许风沙吹老了岁月,我们还是无法改变的同学,即便迟暮之年,擦拭照片中的你我她,老花镜折射出的是,幸福的回忆......
同学,记忆盛放的花朵,颜色各异,花样多种,或是馨香的栀子,妖艳的玫瑰;或是清宁的莲,傲气的君子兰;更或着是长青柏,长寿草;不论哪种,各自走在生命的陌上。记忆中偶尔显露头角,最为瞩目的,那也许是你最深刻的一株。便是淡淡的那一朵,也曾擦肩过生命的光阴,陪伴了一段喜怒哀乐,也许没有过多的交集,没有过多的铺陈,但总归是一个班级里,天天在一起的同学,成长在一棵大树下,风雨同舟,欢笑同在的一家人。
悄悄地折叠同学的记忆,花开在某个时段,时而在书层里的夹缝,翻阅时,淡淡清香绕梁,余香袅袅在闲暇时刻,静静的斟一杯花茶,让时光慢慢回流,在茶香里倒影昔日的模样;时而在一首老歌曲里,唱着唱着,一笔记事本随风翻阅,跳跃着一幕幕;或是一张张旧邮票,那一纸的味道,氤氲出同学的你一笔的好字,游龙般,如鱼得水在那方墨里游弋……
回忆是美好的,是你们给予了这份记忆,加了彩,着了音。一步步深浅的脚印,踩下红黄蓝绿的各色花朵,娇芳怡人在那段曾经的年代。青葱又纯洁的时光,我们共同度过,那时我们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耍嬉闹。记忆在一块黑板上,涂下了三年的成长!
当某一天,年华向晚,坐在夕阳西下的午后,晚霞柔和的光阴,洒落在书桌的一本本上,把盏岁月,回望那些人,那些年月,有这么一些同学,生根在生命的大树上,辗转在回忆身旁,那已是最大的恩惠。宛如一株永不凋谢的花朵,馥郁馨香,好似我们曾经都还年少,曾经花样的年华,一起背起书包,迎着晨光,走在上学的路上……
同学,记忆盛放的花朵,站在而立之年的门楣,回望去,学生时代的只言片语,一切都安好,都存放在记忆中,亦是莫大欣慰,知足的很。有你们在记忆中盛放,今后的岁月,会无比幸福,不论在何方,在何地,都是光阴里盛放的朵朵花朵!
又到了一年的数九寒天,一场场风又与我们不期而遇。很多人不喜欢冬天有风的日子,时常觉得它太猛烈了,太没有人情味儿了。可是我却不然。我喜欢冬风的迅猛,冬风的声响,更喜欢冬风的气息,并在冬风中迎来新的一年。冬风的气息里,我还能闻出烤白薯的香气,烤羊肉串和煎油饼的香味,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儿时故乡的风幕里。在那些个起风的日子,岁月悄悄流逝,风儿有些无力,难道那份美好渐渐淡去?
起风的日子,拂过脸的风,让心中又有波澜泛起,化作美好的祝福,让风儿替我给你带去。已是深冬的天了,气温并不是很低,却感到莫名的寒,感觉像是一种抛弃。有时发现自已如一颗蒲公英,没有归宿,总是随风摇摆,风一吹,就不知自己将飘落何方。在有风的'日子里,让我随风飘扬,走在风雨的岁月中,我们奔赴一场未知的流离。我们明白,有些东西总是要消逝在有风的日子里。起风的日子,请不要轻言孤独与寂寞,花谢花飞总是年少无悔的笑,飘来飘去总是如诗如缕的音符。即使在没有灯塔的茫茫大海中,也有海风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请扬起生活的风帆,和晚风一起扬帆,驶出慢慢长夜,走向彼岸繁华似锦的春天。
岁月如歌,一路浅吟低唱,秋天过后,小城里起风的日子多起来。听着呼呼的风声看着风尘土飞扬的天空,留给心里的只有凝重和惆怅,莫名的压抑像荒草一样在心里丛生着,并在这起风日子里疯长着。清风摇曳的傍晚,你是否准备好了明天的行囊?在这时空交错的广袤长河中,愿思绪随风。又起风了,吹着这清朗的风,仿佛又坐回了童年那故乡的旷野里,和这寒风一起编织孩童时的梦想。人生不停地在岁月的变幻里交错,起风的日子,更应该坚强,轻拥沧桑笑语流年,剪一段过往无怨无悔;盈一抹淡然笑看青山绿黛暖融远雨微凉。静静选择深深感悟,无论走过多少坎坷,有懂得的日子就会有风吹起,便会有花有阳光。
风吹雨打是生活,苦尽甜来知人生。起风的日子,不必去顾虑明天的太阳是否依然从东方升起来,也无需叹息年华易逝,青春难再。很多次走在路上,风吹来雨打来,开怀迎接。在风里享受迎风招展;在雨里享受雨过天晴。从不小瞧自已,所以没人敢小瞧生命的自信。真的不怨天命,知天命时知轮回。真的不怨清苦,知清苦时知甘甜。无牵无挂的时光,其实就是最快乐的人生。闲适的心境,恰似一盅清清醇醇的铭茶,放逐所有无言的日子,任心儿去流浪,寻觅那片曾经的绿野,轻风是最好的旅伴。我若追了风,每一个间隙都是心灵的诉说,我若随了雨,每一滴漂落都是深情的。
有风的日子我爱歌吟,风来的时候在耳边不停诉说,那婉转的低诉动听得如同天然的旋律,有了旋律我会情不自禁歌唱。很喜欢自己甜甜的嗓音,很澄澈很温柔,不像那些十分沧桑的声音,一句简单歌词被他们演绎的悲伤沉重。起风的日子,终于学会了微笑。笑看花开花谢花满天,淡写云卷云舒云飘絮。风起了,天冷了,而我却感觉很温暖。每一个起风的日子我都会充满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天赐予我们的幸福快乐!有风的日子想你,有雨的日子想你,风不解我的思念,雨不懂我的真情。只有寄语白云,只有托付流水,在风雨流转的时光里,我一如往昔地想你!
在那遥远的天边是风和云儿的故乡,云儿是风中快乐的天使。风是干净清澈的,风里歌吟也必须悠扬动人,走在风里歌吟的人也应该如水般轻盈柔情。没有任何的烦恼,有风儿做她的向导,她从来不用担心会迷失了方向而找不到回家的路。在有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暂时卸下伪装,不必拉紧衣服就洒洒脱脱的任它咆哮。水喜欢感受这淡淡的兴奋和冲动,不知不觉,他对风已经产生了好感。剪一段过往,装点岁月,无怨无悔走过。风雨过后深深懂得:人生,就是磨难在枝头上被晾晒成了坚强。
在有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吹散忧郁与悲伤,不必叶落伤秋就兴高采烈的迎接冬季的来到。每每遇见有风的日子,都会产生有一种强烈的美感,寒风一阵阵,穿过铺有棉厚落叶的林荫道,拂过脸庞,凉凉地透着寒意。在有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甩掉虚伪与浮躁,不必阿谀奉承就堂堂正正的睡个好觉。风就像人生一样,不同的时段,刮起了不同的风,无论是什么风都是会流畅潇洒的来去自由。有风的日子,水不再平静,微风拂过,水面便会荡漾起一层涟漪。
山河常在,然知她惜她者少,惺惺相惜,举杯共月,唯有山河之书;历史长存,却怨她忘她者多,灯火阑珊,形影相吊,只得千年一叹。
最初认识余秋雨是因为朋友赠的书——《文化苦旅》,一看书名,文化,便先入为主,觉得肯定是博大精深,条条是道,一本正经地说一堆道理,立马与自己划清了界限,此等高深莫测之书,不适合我读。然一日,实在闲来无事,仔细翻阅,便爱不释手,也便有了这次与《山河之书》的自然相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对于我来说,没有资金行万里路,四处瞎转悠,路确实就是书。品读一本本书籍,听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作者的心得与经验,可不就是踏着他们铺成的路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独立的自己吗?而成熟又是什么?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以为,山河只是山河而已,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于自己的历史,属于自己的眷恋,属于自己的无奈。她的确是养育了我们,丰富了我们。她的静,岿然不动,既伟岸,又渺小,她的动,源远流长,既气势恢宏,又默默无声。她的无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夺的。无奈,是废井冷眼的无奈,是宁古塔里苦难的无奈,她也有骄傲,她的骄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都江堰,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的惊骇,是孕育的'千秋万代的我们。
山河也确实只是山河而已,动与不动,她都在那儿,以她千百年的阅历,以她洞晓一切的姿态,以她慈爱母亲的身份,注视着她的孩子。我们喧闹,我们改造,我们怀念,我们在随着时代改变,为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变,而山河一直不变。
山河是山河,故乡是故乡。
其实始终纠缠“上帝和他创造的不可能”这类悖论的人,都只把上帝当成封建神明,和帝制专制结合在一起,力大无穷没有文化。
爱因斯坦是一个后现代有神论者,他相信科学,然后相信科学是上帝的.一个作品,包括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和高维空间全都出自上帝手笔,他就像一个完美的解。由此,上帝并不是直观全能的,他可以是万全的,他可以创造出一个自己搬不起的石头,而后再创造一个可以搬起这块石头的起重机,最后才开始砸自己的脚。
那上帝能创造出一个无法使之信仰上帝的人?推导一:略;推导二:略。但从万全的方面考虑,他可以创造出一个不信仰他的人,而后他再给自己起几个艺名,让这些人们信仰他的其它艺术形象。
上帝又能否创造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呢?这个题设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不再引入“上帝和他创造的不可能”这类悖论,从表面上看就像问黑豹能不能爬到一棵苹果树上,当然能啦。但如果黑豹指的是黑豹中型坦克的话,这显然就不能了。上帝这个概念也是一样的,他是代表一个神明本尊呢?还是代表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或是代表一种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得出的心理组成部分?就跟黑豹一样,原始形态代表原始的需求,改良形态或者寄托形态代表更先进的需求。有意思的是代表原始需求与代表进化需求往往是一个教派分崩离析的主要因由。
纷争,迷茫,希望就是《艾利之书》的故事,无论是信仰洁净水,信仰***还是信仰安慰感,这一直是个信仰的故事,讲述了信仰的多样性与多功能性,引述了上帝这个万全之策,得出了它和他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结论。
过度的符号化与风格化使这部电影非常地小众,且再无厘头一点就可以演变成《艾利梦游仙境》了。还好有《辐射》系列作为标杆,再迷茫再绝望,都有末日情景、逆境求生、小团体温馨、孤胆英雄主义这些浪漫元素撑场。
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这是余秋雨先生《山河之书》中开卷之《我的文化山河》的一段对话。
对普通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古代现代,均非易事。能做成其中一件便已很难。在古代,书籍昂贵,万卷书更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读万卷书对一般读书人来说都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更别说平民百姓。而古代的交通条件,更决定了行万里路是一件困难程度丝毫不下于读万卷书的事情,否则中国历史上,也不会因为玄奘法师十万里西行取经、徐霞客数十年遨游山川大地而进行如此浓墨重彩的记录。在当代,文化繁盛,一天出版的书籍、报刊不知多少,更无论泥沙俱下的网络创作。但人心浮躁,能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认真的捧起一本好书,细细品读?那些无数的文字里,又有多少能让人带着敬畏之心认真阅读?现代化交通手段的发展,将远古视为不可征服的高山大海变为通途,千里万里瞬息可至,然而又能有多少人,能在行走的途中将自己的灵魂与大地紧密相联,把心灵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化?
渴望读书的年代,读不了很多书;期盼行走的时候,无法跨越山水阻隔,这是悲哀。而文字风行天下时,却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阅读的书籍,或是没有多少人看书;山川大洋再不成为阻碍的今天,却难以去亲近大地和历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种悲哀。
而余秋雨先生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秋雨先生有这样回答的底气。于他,书读的多了,书就变成了行走于历史和文化的捷径;路行的远了,路就变成了胸中无数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迹为笔,以学识为墨,以大地为纸,以江河为砚,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文化行者。作为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著作等身,《余秋雨书系》凡十八卷,本本厚重,分量十足。作为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曾行走欧洲、西亚、南亚、北非等数十个国家,探寻对话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一本《千年一叹》,道尽古今中外文明兴衰;一本《行者无疆》,让人贴身感受欧洲文明的古典和现代。这两本书,是余秋雨先生文化学者和文化行者两种身份的完美体现。没有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度研究,便谈不上对这些文化的对比、探索,这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而没有对数十个国家的行走体会,就不可能有对这些文化和文明的切身感悟,这是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
正如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十万里,历经磨难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几经生死以身殉道,余秋雨先生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轻易得来。在神州曾经举国疯狂蔑视文化的年代,他隐居山中,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的小屋子里,他足不出户,醉心读书。多年的读书生涯,成为他深厚学识的基础。而在行走西亚、北非、南亚,对话多种失落的文明创作《千年一叹》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行程万里,也经历了被分子枪口相对的场面。但正是艰辛的付出,才有丰厚收获。余秋雨先生的著作等身,的的确确不光是读万卷书得来,也是行万里路得来。有人不服余秋雨先生,但无人能否认他的学识;余秋雨先生《行者无疆》之后,无数人以行者自居,但无人能象他那样在行程万里之后,著作等身。当代中国,文化学者有之,文化行者有之,但两者而兼一身者,论学识深厚,论行走之远,论著作之丰,余秋雨先生当为第一。
自古文人自嘲,有学书学剑两不成的说法。而余秋雨先生,行成行者,学成学者,令人敬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