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出了名的吝啬鬼,又喜欢占人便宜。这天,他在附近商场闲逛,突然发现地上有枚硬币,捡起来一看,乖乖,居然和自己珍藏已久的硬币是同一个年份。
当老王暗暗窃喜,不加思索的正要把硬币放进内衣口袋里时,一个中年妇女急匆匆的跑来,自称是她遗失的硬币。
老王当时就急了,暗道:到手的鸭子哪有让它飞走的道理,就不客气的说道:“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你有什么证据?这明明是我刚刚弄丢的,怎么成你的啦?少瞎掺和,该干嘛干嘛去。”
那妇女一听这话,也来了气,你一言,我一语,便争吵起来,虽然那妇女正确指出了该硬币的年份,算是个有力的证据。不过,老王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只道是巧合而已。
双方各执一词,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吸引了无数顾客驻足观看。见此该妇女灵机一动,动情的说:“大哥,这枚稀有的'硬币价值多少,我不在乎,只是,它承载了我对亡夫所有的回忆,是他留给我的唯一念想。拜托你把它还给我,好吗?”
寥寥几句话,言辞之恳切,可谓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也许是她对爱的执着引起了共鸣,开始有顾客纷纷斥责老王的胡搅蛮缠,不通情理。
但是,老王仍然死死攥着硬币,不为所动。一个决不退让,一个咄咄逼人,就这样,双方争执不休,愈演愈烈。终于,惊动了商场的管理高层。待高层了解情况后,一致决定没收该枚硬币,以平息由它而引起的***动,且不容置疑。
老王如斗败的公鸡,蔫了下来,该妇女也黯然离去,拥挤的人群也渐渐散开,徒留老王一个人在原地大呼可惜。稍后,就在老王准备拿出自己珍藏的硬币聊以安慰时,却发现自己的内衣口袋不知何时破了个大洞,而硬币却不翼而飞。
老王当即就傻眼了,欲哭无泪,暗道:坏了,莫非。。。
“那枚硬币真的是我的。”偌大的商场里不断传来了老王如杜鹃啼血般的声音,经久不息。
对于新年,人们总是那样的期盼。但似乎,现在的新年,过得让人“无聊”、让人担心……
在路上、在车中、在街上……总会听到这样的话“现在也只有炮声还能添点年气,如果没了它,还真不知这年过成什么样……”
的确,在以前,人们心中的新年总是充满快乐:穿新衣、挣压岁钱、吃到平常无法吃到的可口佳肴……那时的人们,总希望过年;那时的新年,才过得更有意义。而现在呢?人们生活富裕了,政府对于贫困户也帮助了,在党的领导下,现在过年得到的东西,平时也能得到了。这虽然是件值得五湖四海人民举杯同庆的事,但谁又想过呢,这样一来,新年岂不是变得“平凡”。
现在过年,想来想去,只有炮声才能让年过的“与众不同”,而吸引人们。但是,各大城市却在这极为缺少年气的“危急”情况下,又颁布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严酷命令,一下子又让这几乎是唯一的年气渐渐消失……
我知道,每年过年因燃放烟花爆竹炸伤的人很多,有些人都残废或失去了生命。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无情的“赶”走了这个年气,我们可以想一个即让年气(炮声)长存,又不会伤倒人的好法律、好政策。
虽然过年除了放炮外,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但这些民俗必尽在大城市无法使用,这样一来,大城市的人过年岂不很平凡呢?
今年,部分城市撤销了这个“严酷”的命令(“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命令)。但我们仍应该注意,不要再让它“上市”,取而代之的应是更好、更适当的规定。
我们中国人放炮已经是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我们中国已经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消失了。如果不远的将来,这个“放炮传统”也被人们逼走了,那我们中国还留着了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新年还会那么吸引人吗?难道我们要让其他国家的人指骂我们中国人的愚昧吗?
科技的进步是不可缺少的!但我们也应该留住一些传统、留住历史、留住回忆,也应该留住这新年中不可缺少的年气——炮声!
——题记
爱 国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都植根在祖国的土壤上。
蜿蜒的河流,高大的树木,巍峨的山峰,还有那宽阔的平原。一切一切,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我们是祖国的儿女,如今的成长,是在于母亲--祖国的慷慨奉献下。
当祖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时,我们千万别忘了我们的国家。我们要用生命和汗水捍卫我们国家的尊严。
一九四八年,李四光从千里迢迢的美国回到祖国,舍弃美国的荣华富贵,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他说:“祖国就是我的母亲,不管她怎样穷,它总是我的母亲。我总不能等她富强了,条件好了才回去。”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
守 信
守信,总是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别人,用极其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
在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也会有意想不到的'阻力压来,因而守信就更令人佩服和尊敬。
春秋时晋国人叟骈奉命护送贾李的家眷到狄国去,贾李曾侮辱过叟骈,有人劝说他借此机会报仇,但他说:“我既然答应护送他们到狄国,我必定做到,怎能言而无信。”结果,他将贾李一家安全送到狄国。
在语言的选择下,可信的人们一句话,总此不可信的人们的千言万语更有力。有信,则朋友知识;无信,则孤家寡人。这是个真理。
有 礼
培根说过,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
给人的第一印象莫过于礼貌,在平常的生活中,就是最好的证明。与人说话恭敬地站起来,客人来时端上热茶,从这些极其细微的生活节奏中,我们的品质就能从中表露。
或许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个“不要紧”,等于给人吹去一阵温润的春风。
讲礼貌的人,是胸襟宽博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爱国、守信、礼貌”是完善自我的一些重要品质。
我们的一切美德,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和培养。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经常忽略它们的存在,从而导致遗失。其实这一切都能为人生的航船作出正确的方向,是通向高尚之门的航线。
我们应该唤醒记忆深处沉睡的指南针——美好的品质。
记忆中的过年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记忆中的过年是鼓鼓的红包、五彩的烟花震天响的爆竹;记忆中的过年是爸妈操办年货的忙碌身影;记忆中的过年总是恰如其分如其而至的皑皑白雪;记忆中的过年是对辞旧迎新的满满期待……而如今,过年似乎只成了孩童时代的幸福回忆。年夜饭热闹的不是家而是酒店,我们普遍感觉到年味儿淡了,兴趣儿没了。再不回忆就真的忘了,让我们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时光,打捞起那些记忆中的年味儿吧!
“打年糕”
每到农历年底,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的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春节走亲戚的传统礼物。“年糕”,“年高”,预祝着来年更高,因此,年糕成了民间祝福青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记忆中打年糕的人必定是村里力气最大最壮的男人,巧女人们再灶头烧火,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蒸笼上蒸,等粉蒸软,就放在洗干净的“石臼”里,男人们挥动石榔头,一下一下的打下去。散开的糯米粉在经过无数次的击打后,和成了一团,“年糕”就打好了,然后大人们趁热把一整团年糕扑在竹匾里,慢慢的用手摁,直到年糕被铺成很薄,那么等冷透了就可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浸在水里,可以吃到3月。我们小孩子最愿意围在那里看打年糕,然后好心的叔叔们会掐一小块刚打好的年糕分给我们,并祝福每一个孩子:“吃块“糕头”,明年长得更高!”拿到“糕头”的我们边吃边跳着去玩了。
“贴春联”
记得小时候,年三十早上,妈妈早已用面做好了浆糊,然后喊我们起来贴、贴年画,妈妈搬个凳子贴,我们负责看是不是贴歪了,这个时候你总会听见稚嫩的孩童声:“左边一点…不对,再移到上面……”欢快而热闹。哥哥喜欢门神画,一黑脸浓须,一白面虬髯,两个武将看守大门,记得有张飞关羽,也有马超赵云……爸爸会从厨房里喊我们:“福字要倒着贴啊。”故名思义就是“福到”。正厅上方是“开门见喜”,灶头旁是“火烛小心”,米仓面缸是“五粮满仓”,猪圈羊圈是“槽头兴旺”。春联贴好了,整间房子喜气洋洋,万象更新的气氛就有了,年味就更浓了。
“放爆竹”
小时候,最开心的,莫过于跟在大人后面放鞭炮。什么麻雷子,闪光雷……都是只敢远观,不敢近玩焉!唯一能过过瘾的就是一大串长长的呲花吧!而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家院子玩不够,还要带出去跟村里的伙伴们比划着。男孩子们把几百响的鞭炮拆散,一个个的放,或者插在沙土里排成圈圈放……全然不顾大人的训斥,一不小心会把小脸炸成麻花脸。更有顽皮的男孩喜欢点燃鞭炮吓唬过路的女小女生,这厢被吓得大哭,那边哄笑着逃之夭夭……
“穿新衣”
对于儿时的我来说,过年还有一件最开心的事就是有新衣穿,我可以臭美下。农村的孩子平时几乎不买新衣,一般都是大的穿不着剩给小的穿,只有过年了才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新衣,那种兴奋那种骄傲不言而喻!年三十晚上总是在镜子前穿着比划再比划,然后小心翼翼的折好放床头,等着天一亮,就可以穿着新衣跟村子里的伙伴聚集在稻场上,攀比着,羡慕着。在记忆中,我最得意的那年就是妈妈给我做了件缎子的唐装,红色的,漂亮又喜气,呵呵,羡煞好多小伙伴!
“拜年”
于大人来说,过年是一年里开销最大的时节,而于孩子的我,最喜欢走亲戚拜年。因为到一家,就会有红包拿,我们叫“压岁钱”。那个时候大人怕我们花掉,总是跟我们说:“压岁钱拿了要放在枕头底下,那么读书就会读得出了。”所以纯真的我总会把一个个“压岁钱”叠好压在枕头下,等春节一过,如数给父母。
又到一年过年时,剩下的是应付一个个“年会”的疲惫与恐惧,静下来,品一口叫作“苦恋”的咖啡,挥之不去的是对岁月的感叹:还是以前过年有味道……
承诺常常很像蝴蝶,美丽的飞盘旋然后不见,但我相信你给我的誓言,就像一定会来的春天。
种子错过了萌发的时期,就失去了生长的机会;花儿错过了开放的季节,就失去了展现美丽的.机会;而人一旦错过了机会,就会留下永远的遗憾。错过了,也就失去了。
当春天要来临的时候,才知道花儿要绽放了;等夏天到来时,才听到蝉的鸣叫;秋天来了,才发现燕子走了;冬天到了,世界变成了白色。
所有的美好,总是在快要失去时才发现,等你要抓住它时,它却早早悄悄溜走……
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
走在熟悉的小路,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曾经的嬉笑,曾经的打闹,曾经的泪水,曾经的一切……走的那么急,却从未想过要回过头来看看,等走到很远,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美好,早已不见……
时间一点点流失,青春一点点消逝,到最后,我们还拥有什么?只剩那些泛黄的回忆,回忆,仅此而已。
再多的风景也从不停靠,只一心寻找我遗失的美好,有的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昙花,只有那一晚的美丽,花开时,没人欣赏,花落,才叹息。那些遗失的美好,要怎样才能挽回,没有第二次,只剩下悲凉的叹息。
我始终带着你爱的微笑,一路上寻找我遗失的美好,不小心当泪滑过嘴角,就用你握过的手抹掉。
失去了,就要懂得珍惜,珍惜你身边的一切,不要等到正真失去时,茫然到不知所措。
大海是蓝色的,深邃的蓝,忧郁的蓝。
——题记
从小时侯起,我就开始向往着大海。记忆中次知道关于大海的故事是《海的女儿》,美丽可爱的小美人鱼心爱的王子,变成了泡沫,坠入大海。于是我“大海很美”的意识。那时的我还太小,小到大海是公主与王子的爱情。稍大点看电视,读小说,于是我真的知道了关于大海的故事,我也幻想着那关于大海的梦:坐在绵软的沙滩上,望着远处渐落的夕阳,依偎着永生的幸福,微闭着双眼,感受着海风的沐浴,聆听着海鸥的鸣叫,然后身边的他为我披上他温暖的风衣,轻轻地揽着我的肩,陪我到夕阳落尽。
怀着美丽的梦,我渐渐长大。
或许是我渐渐长大,我感觉到爸爸妈妈的感情不如以前好了,经常吵架,越吵越厉害,吵得很凶,闹离婚。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成了我的噩梦,而我,只能睁着充满恐惧的双眸,目睹一次次噩梦的上演。父母之间的争吵到了动手打人的地步,父母亲扬起我记忆里温暖的手,无情地袭向双方,所有幸福的瞬间在时光的间隙处断裂。无知的孩子,躲在阴暗潮湿的角落,无休止地哭泣,人来擦干我的眼泪。我不知道为要哭,也许,这只是本能。
世界仿佛在一瞬间陷入黑暗,失去温度。我找任何人,找可以救助的臂膀。我等啊等,等着爸爸那宽大温暖的手,等着妈妈亲切安慰的声音,但等待失去了尽头。我无声哭泣。一道道伤痕遍布心灵深处的潮湿,刻意躲在黑暗的角落,轻抚我的伤口。知晓。
感情是成长道路上一直的负担,生命承担着它们,但却是快乐的。我不知道之间的矛盾,我也不想知道。女儿的我渐渐明白了父母之间的悲欢离合,对与错。我深信,爸爸和妈妈依旧相爱,一直都相爱着。
我见到了大海。我想象中的大海是安静而深沉的,蔚蓝的海水映着我欢笑的脸庞。可这海,柔波,巨浪;蔚蓝,灰黑;欢笑,泪痕的残留。童年时那个大海美丽的梦突然变得现实,却又难以。
海上微波闪闪,我迷失在海上金色的光斜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波浪起伏,沉沦。我看到了海鸟,只是飞得太快,也许在哭泣,也许在欢笑。
我终于看到大海了,可是心情并非幻想中那么快乐。走了,我走了,渐渐远离那些海鸟,那个有海鸟旋飞的地方,我将爱和眼泪留给了大海,也没带回,哪怕是一滴灰黑的潮水。
我次看到海便它忘记,它梦里蓝色、晶莹的水晶,要忘记。
时光的指痕轻轻滑过,爱与恨,渐渐地淡弱云烟。风总喜欢抚过我的眼泪,结成剔透的水晶。告别,我要长大,不想再沉浸在伤痛之中。
有些事情我无法,那就让我在心中种下爱,勇敢的面对。
我知道我与梦中的大海相隔很远。我要长大了,童年里的《海的女儿》已不再属于我,于是我不再有《海的女儿》和它凄美的爱情。
但我相信美人鱼还着,只是化泡沫精灵,她的祝福将伴她的爱深深的嵌印在王子的心田上。上天让美人鱼王子的真爱,只要能让王子幸福她最大的快乐了,她不后悔。我想美人鱼的心里应该在想:应当是最幸福的人了吧。
美人鱼在云上对着我笑,笑得那么幸福。
我的大海去了哪里呢?
骤雨初歇,只剩下星星点点的雨珠还在紧紧地抱着屋檐。窗前,风轻轻地吹,天空蓝得无可挑剔,抬头凝望着它——没有尽头!不禁勾起了我脑海中的层层涟漪……
那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日子,我独自一人到公园中寻找春天的踪迹。记得上一次来这已是许多年前了,但这一次,这里的环境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记忆中,这是一个散心的好地方,特别清静。在春天,桃花毫不娇羞地在阳光下绽放花苞,娇翠欲滴,尽态极妍。春风含蓄地,静静地唤醒沉睡的'大地。
但这一次,周围杂草丛生,尽是枯枝败叶,春风不再那么含蓄,吹来阵阵垃圾的臭味,也捎走了我一天的好心情。路旁满是垃圾:牛奶盒惬意地享受着日光浴;空箱子毫不客气地倚在一边;塑料袋在空中晃悠着结对舞蹈;苍蝇成群结队地享受这场“盛宴”,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放眼望去,这里已成了垃圾的新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本美丽的景色为什么会变成垃圾堆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直到我看到眼前这一幕,我才真正明白。
眼前,路边的行人都将垃圾扔在这儿,那一声声垃圾落地的声音,重重地砸在我的心上,是那么的沉痛,仿佛把我整个人都砸碎了。我心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傍晚,下着蒙蒙细雨,我撑着伞,坐在路旁的椅子上,路灯在雨织成的帷幕中睁开惺忪的睡眼。我心中十分凌乱,想起白天看到的一幕幕,不知是我失去了什么,还是,我们失去了什么。天色更暗,雨滴不时地敲击着窗户,融合,汇聚,慢慢地划过……
我们遗失的仅仅只是这美丽的自然环境吗?不,我们遗失的,是人心的美好,是人原本那颗善良的本性。
若世间的美好遗失殆尽,人类将何去何从?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王宝强在《人在囧途》里嘶声竭底地吼叫这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时,我想,所有在外乡漂泊、打拼的旅人及游子,内心深处那根敏感又脆弱的情弦一定会被触动。这根弦的另一头连系着牵挂,饱含着期盼,浸渍着博大而永恒的爱。这根弦的终点就是家,永远向旅人敞开的、心灵温暖的港湾。
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春节,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延续的万家团聚的日子,更会刺激外乡人的归家之心。那充满诱惑的年味具有一股极大的震慑力与魔力,能让一切“不回家”的理由与搪塞不攻自破,好无立锥之地。哪怕身在天涯海角,哪怕活得一败涂地,都阻挡不了人们回家过年的决心与毅力。其实,不仅是“有钱没钱”,哪怕是“有事没事”,人们都要“回家过年”。
毕竟,辛苦操劳奔波了一年,那浓浓的年味能够融化生活的一切苦难与不幸。
我也是在年味的强烈吸引下,经受了一次春运的折磨与煎熬,和妻回老家过年,我想重拾那偶尔在梦里浮现的温馨年味。
儿时的记忆里年味香甜醉人。小时候,最盼望的是下雪。不是因为下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而是因为下雪了,年就近了。过年,就能吃好东西、穿新衣服、
领压岁钱、放鞭炮,小年、大年放开肚子吃个够,大年三十,洗个澡,穿上新衣,从大年初一开始到处去拜年,热闹有趣的紧。尽管小孩盼过年,但大人却怕过年。过年,就得置办年货,年货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的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农村家庭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对于尚闹饥荒的家庭,可想而知,他们对于过年除了犯愁,还很害怕。但是,中国的农民骨子里是质朴的,再穷也会准备一些必须的年货,就连穷得叮当响的杨白劳都给自己的闺女准备了一条红绸线扎头发。老家购置年货也颇有讲究,记得儿时唱过的过年歌是这么说的:“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猪肉,二十七***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剁肉糕,三十夜团圆饺。”豆腐、鸡肉、猪肉、肉糕是必备的年货,还有时间的.约束,到哪天办什么年货,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习俗,照章办事,吉利!
因为那时物资匮缺,鸡肉、猪肉都只能是过年才能吃到。每次年夜饭,爸喝了两杯小酒后,都会不厌其烦地跟我重述他们小时候过年抢肉吃的趣事。那时兄弟姐妹多,一年吃不了几顿肉,做年饭时奶奶将大队分给的几两肉混藏在萝卜、白菜中,七八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像饿虎般围着桌子团团转,将碗里的菜翻来覆去,寻找肉的踪迹。一旦找到了一块肥肉,赶紧塞到嘴里,囫囵吞下,防止被其他人从口里抢了过去。找到肉的欢呼雀跃,没找到的锲而不舍,这哪里是在找肉?简直就是沙里淘金。每当回忆那些往事,爸都感概万千,叹息当时生活之艰!
而我记忆最深的则是打糍粑和做肉糕。
让我回味无穷的是糍粑的独特口味,香、糍、黏、软,口感好,有劲道。此外,我更留恋打糍粑的场面,火热而壮观。腊月二十八这天,一口硕大的糍粑缸被轮流抬到各家各户,这是一项需要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体力活。我们一群看热闹的孩子则跟着糍粑缸到每家去蹭吃的。糍粑缸放在堂屋里,心灵手巧的女主人将早已洗净蒸熟的上等糯米倒入缸中,诱人的大米香味随着一股滚气弥漫整间屋子。嘴馋的我们眼巴巴地瞅着那些糯米,不停流口水,女主人则会在糍粑开打前舀上几勺让我们先吃。之后,四五个身强力壮的男子用专用的搅棍对着糯米有规律地狠劲击打,随着糯米越打越有磁性,黏劲越足,糯米粘住了搅棍,得用很大的力才能将棍子抽出,所以越到最后越是吃力,越是吃力越得用力,这样才能保证打出来的糍粑细腻而磁软。虽是数九寒天,但是打糍粑的人已是满头大汗。他们随着“一二一”的节奏,围着糍粑缸边打边旋转,小孩则在他们之间穿梭,抓迷藏、做游戏,好不快乐。半个小时后,将打熟的糍粑合力抬起来,“啪”地一声扔在拆下来的半边木门上,用力压成规则的长条状,撒上面粉,冷却后,就切成块状的糍粑,再浸入水缸里保鲜。老家多将面条和糍粑一起煮着吃,下面条时,捞起一块,切成细条状,放在锅里煮熟,和着面条一起咀嚼,别提多来劲!
至于肉糕,则更是老家最富特色的一道招牌菜,是当地红白喜事及过年必备的一道分量极重的主菜。除了所在的城市,没有地方会做这种肉糕,因为独特,很多家庭一年才做一次,换句话,很多人一年才能尝到一次,足见其贵重。其实,肉糕也叫年糕,但绝对和别的地方的年糕不同,可以说得上是独此一家。肉糕的做法是祖传下来的,原材料是鱼肉和猪肉。买上几条两三斤重的新鲜莲子鱼,剔除鱼鳞,切掉鱼头鱼尾(这些鱼头鱼尾用油炸,也是一道美味菜),留下鱼肉最肥的鱼身,剔除鱼刺和鱼骨,刮下细嫩的鱼肉,均匀地剁碎剁细,用清水洗去腥味,盛放在盆子里。然后将刚宰的、肥瘦参半的猪肉切碎剁细,为了提高效率,一般都是用两把菜刀,两手同时开工。在屋外听到菜刀在案板上的“噼啪”声,就知道这家在剁肉糕。然后,将鱼肉和猪肉混合在一个大盆里,用清水和在一起,搅匀拌好,配上一定份额的淀粉,粘合鱼肉和猪肉,要求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再洒上一定量的食盐。最后,将其均匀地倒入蒸笼中,用温火蒸上半个小时,油而不腻的肉糕就做成了。肉糕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和其他菜系一样,关键点在于配方,鱼肉、猪肉、淀粉的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流传中早已遗失,因此很多人完全凭,正是因为没有统一标准,各家做出来的肉糕口味均不一样。肉糕的食用方法多样,煎、炸、煮均可,即可当菜,也可当点心,还可以当拌菜,放在火锅里,稍微煮一下,就可以当下饭菜。
和肉糕齐名的是蛋糕。但是,老家的蛋糕不是现在的生日蛋糕,其做法和肉糕差不多,只不过不需要鱼肉,仅需将瘦猪肉剁碎,用淀粉搅匀,将鸡蛋烫成薄饼状,卷上面粉和匀的猪肉,蒸熟即可食用。
直到现在,老家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剁肉糕和蛋糕,虽然它们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市场上买的大多配料太假,而且口味和感觉也不如亲手所做。有了它们,才能说年货准备齐全了。并且,父母都会等着子女回家了才剁,看着孩子大快朵颐地吃上刚出锅的肉糕和蛋糕,才是父母最欣慰的事。
不过,遗憾地是,肉糕、蛋糕虽然对老家人是上等的美味佳肴,但是对妻这种外地人,则无福享受了,第一次品尝的她只吃了一小口,就吐了出来。她说,满嘴都是肉,太过油腻了!她居然还闻出了隐约的鱼肉腥味!看到我们大口地吃着滚烫的肉糕和蛋糕,一向吃素的她都看不下去了,躲在卫生间作呕!
也难怪,外地人就是吃不惯这种高能量的食物。几个外地的当嫂子,乃至本省外市的,刚开始都不适应,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逐渐开始接受并喜欢它们。
陡然换了水土,妻对老家的饮食很不习惯。除了一日三餐都是米饭外,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家的菜有三大怪:第一,碗碗菜都是肉,猪肉、鸡肉、鱼肉、牛肉、羊肉,基本没有纯素菜,看着就反胃。她不止一次私下底问我,你们这里的人怎么这么喜欢吃肉?第二,喜欢吃热菜,不像陕西有凉菜,老家只吃热菜,而且喜欢用火炉或者酒精炉炖菜,将肉和菜炖得入口即化的地步,烫得人嘴皮都破了。第三,炒菜只用两种作料,油和盐,没有其它的调料。而且,因为油是自己种的菜籽油或者茶籽油,炒菜时放入量太多,吃起来很是油腻。
对于妻所谓的“三怪”,我只能解释为风俗。老家人过年喜欢吃肉,这是因为曾经相当长时间的贫穷与饥饿造成的恐惧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家人民。老家地处大别山,是全国贫困县,没有矿产和资源,没有工业支撑,也没有交通地理优势,只能靠山靠地吃饭,饥饿和贫穷曾长时间困扰着老家人。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好转,大批年轻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谋业,才逐步地摆脱贫穷,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转起来。虽然口袋鼓了、生活富了,砖瓦房换成了楼房,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小轿车,黑白电视换成了液晶电视,用上了洗衣机、空调、太阳能等电器,但是过年吃肉的习俗依旧没有改变,只不过的肉的品种由单纯的猪肉扩展到其他市场上能见到的各种肉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