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门,一股清新的空气,带着微笑迎面扑来,让人惬意。那一簇簇,一片片黄绿相间的花儿,散发着馨香。一路上,沉睡了一冬的小草娃娃摇晃着尖尖的,绿油油的身子,好奇地张望着,小草中间藏着的野花,仰着小脸儿,动情地望着这个世界。
不知不觉,我走到了一棵大树下。忽然,一只小鸟在树下“唧唧唧唧”地叫着,哦,原来是一只饿坏的小鸟。这时,太阳公公发出了刺眼的光芒,仿佛在提醒我:“快救救小鸟,快救救小鸟!”我小心翼翼捧起小鸟,把它轻轻放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我赶忙从书包里拿出我带的饼干和饮料,把饼干放在地下压碎,再把饮料水倒在瓶盖上,慢慢地我把饼干和饮料放在小鸟的旁边,小鸟可真有趣,吃一口饼干喝一口水,渐渐地小鸟把东西全吃完了。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开心地笑了。
小鸟吃完后,我小心地把小鸟捧在手中,把手轻轻地一放,小鸟便向天空轻快地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小鸟又飞回来了,在我的头顶上拍了拍翅膀,飞了一圈,最后,小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
我仰望着天空,天,仿佛更蓝了,云,仿佛更白了,太阳公公也仿佛在开怀大笑。
每天,我都可以看到在树与树之间,那稀稀疏疏的几棵芦苇,芦苇上开着毛茸茸的小白花,十分好看。可是,我无心欣赏那些小白花,我还要继续向上长。我相信,外面的世界会更美丽。今天,我终于挣脱了旁边的树木的树枝,可拿到了天空。天空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宽广,似乎可以包容一切。天空只拿几朵无瑕的白云好像在对我招手,让我到它们的国度。我提醒自己:不能接受白云的诱惑,不能满足现状,继续努力,我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不知多久过去了,我已经长成这个森林中最高的一棵树了,但我还是没有满足,我可以看到天空与森林交际的地方,可我仍然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一天比一天努力,努力长得更高,努力看到外面的世界。我成功了!我看到森林的外面是一条河,河的外面是一片原野,原野的外面是一个村庄,村庄的外面是一座座高山,高山的外面是什么呢?我好像知道,便继续努力向上长。
我说着“我想知道,我会努力”这两句话,长得很高很高,看到了很多外面世界的美丽景色。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同学和朋友,与他们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留下了快乐的记忆。而使我最难忘的朋友却是那使我终身受益的文学!
儿时,我与你初次见面,对你充满好奇心和渴望。轻轻翻开一本书,你的字里行间使我陶醉,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对未来的美好相处充满了无限向往。
文学,是你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埋下了知识的种子,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开端。
小学时,我与你再次相见,一句京剧拉开了你那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我对你更加了解,一句句戏词使我陶醉,一首首散文使我沉迷,一句句使我感到语言的伟大。让我的小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文学,你在我的小学记忆中生根发芽,留下了一个个美妙的回忆,使我对你无限痴迷和崇敬。
现在,我与你重逢,像重逢的故人一般,那熟悉的样子使我感到无比温暖。现在,我终于对你有了一点点了解和感知。
那一着首唐诗、宋词、元曲使我沉醉其中,那“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出了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和豪情;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了辛弃疾的寂寞和苦闷;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出了陆游那一颗赤热的爱国之心。
这一首首诗词,表达出了诗人们的各种情怀,使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怒哀乐。
文学,你在我现在的记忆中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你使我沉醉,在今后的生活中为我带来终身受益的知识,成为我终身的朋友!
有这样的朋友,真好!
写文章,我常困惑:其一是说什么,其二是怎么说。据胡适之先生的意思,这事似乎容易解决,因为只要“要说什么就说什么”和“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便好了。简言之: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叶圣陶先生主张,“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样写”,“语文一致”。两位大师从根本上点出说话和作文是一回的事。具体说来,人为什么要说话呢?因为心里有想法,有看法,要告诉别人。那人又为何而作文呢?卡夫卡说:“我有一种写的冲动。”试想一下,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名著,难道他们也都是领导甚至和某部门签约后才让写的吗?人要作文,也是因为得到什么见闻,产生什么想法,要急于告诉别人一一这就是“一种写的冲动”。弗洛伊德把它归纳为潜意识,并且锁定它是创作的动力。清代诗人黄遵宪云:“我手写我口”,也道出了说话和作文的密切关系。
说和写是一回事,都是表达说话人和写作者对某一事物的印象、感受和看法。但为什么实际操作中,我们会觉得说话容易而作文难呢?这是因为,说和写是“一回事”的同时,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两者使用的语言形式不同,说话用的是口头语言,它有声无形,很随意,说完了就消失了,作文用的是书面语言,它有形无声,写出来可以长久留存下去,甚至让成千上万的人看到。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著,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并且它们还传遍世界各地,被搬上银幕,搬上舞台。所以,写作者更不能随意乱写,、要讲究一定的分寸,遵循一定的准则,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正如我们自家人吃饭和请客吃饭不一样,前者可以随便弄一两个菜,可以不摆桌,随意端着饭碗边散步边吃饭,唯求吃饱就行;而后者,一定要讲究饭菜的优劣,一定体面地围桌而坐,更不能随意走着吃。这都是作为社会人要承担一定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需要。正如周作人所云:“我写的文章和在讲坛里所说的同样的.负责任,决不愿误人子弟。”
说话表达清楚明白皆可,但作文除此,更求表达的艺术效果。立意高远、耐人寻味、章法巧妙、词藻优美、形象生动、言简意骇等等术语都是用来规范作文的。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词章”,也是针对作文而提的。作文比说话难就在这里,此外,尚有一种说法,是说说比写易的最根本原因,是二者练习的时间大不一样。我们没上学之前,就懂得说话,能够表达一定的意思,但究竟还不能作文。上了学,就算每学期练写作十篇,总共也就几十篇近百篇,和每日多次张嘴说话比,动笔练习的机会的确太少了。这说明,写比说难不是写的本身造成的,而是我们学习的机会太少了。因此,我们提倡精读大量名著,养成作和写的习惯,日常勤练笔,好文章是可以写得出来的。从小学生到高中生,增至大学生,经过多年的练笔,许多人不也都写出像样的文章吗?这也不正说明作文是不难学会的吗?
说与写相比,有时写还真是有其容易的一面。譬如同学聚会,每个人都要即兴演讲,你没有准备,心里慌,只说了几个字便作罢,或讲得无头无尾,没条没理,一定达不到说话的效果。怎么办呢?难道你会挽留大家,说你可以再来一遍?君子一言,岂驷马能追?讲出的话,是泼出的水,是很难原样收回的。倘若先前写好了一篇稿子,情况就不同了,写的好处就在这里。想想,完成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列提纲,一段又一段地充实内容,可以查阅资料,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至自己满意了,再拿去请教别人;有不足之处,仍可以商量和修改。
作文这东西,越往里学越尝到甜头,也越觉得它博大精深,也越难于攻关。比如打跳棋,你为自己辟道路,可对手又处处设卡设陷阱,每走一步都不容易。突然能一棋跳到顶,甚至拿了赢局,那是多令人高兴的事。试想,若没有对手干扰,或他索性说:“算你行,我不动了,你跳吧”,那还有何意思呢?这和我们跟别人吵架时说“算你厉害了,你有理了,我输了不就行了吗”有何异呢?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困难不小,又学无止境,关键要知难而进,尽管赢不了它,但跟她“吵”到底还是有益的。
记得你说,你要带我们这群孩子去北京,看看名校值不值的奋斗;记得你说,学习优势不在于智力而在与毅力;也曾记得“一个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全力以赴”那铿锵坚定的声音,我从来不敢忘记,并时刻鞭策自己。那时盛夏,梧桐洒下一地的清凉绿意,铺垫我们一起走过的光影。这样的你,这样热情,奋斗的你。
你用明亮澄澈的眸子看着你的每一个孩子,或喜或忧,或闹或静,了然于心。你在素净的宣纸上写下“心如止水”四个大字,你淡淡地吟咏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引导我们从梭罗的《瓦尔登湖》之中寻找静谧平和,让我在取得成绩是可以心无旁骛,在内心浮躁时可以豁然开朗。这样循循善诱,让我铭记的你。
有你陪伴的三年短暂的像是睡了一觉,可正是这一觉,你让春风寄给了我一场幸福的梦。在梦里,烙印着行迹,洋溢着路人的欢笑,回荡着智者的高歌,大观园的人情分离,梁山泊上义聚堂的豪情壮志,桃园中的三结之义,将篇篇名著化为铺石之路,助我走向成功。现在想起来,你陪伴我的日子,像一席凉凉的烟雨,点洒在花前,我的眉间。
“愿你有个灿烂的前程,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一支曲子温柔响起,是不是你的二胡弦音?你陪伴我的那些日子已经结束,我将用整个春天为你践行。
三年来,你用文字浸染了我,陪伴着我,我年少正浓,你浓,春色也浓;三年后,我回忆你,你是一杯清水酒,你满,思念也满。
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有的人把嘴巴的功能的次序颠倒了,嘴巴的第一功能本来应该是吃饭功能,然后才是说话功能,至于这两个功能的先后顺序我想是毫无疑问的,能有不吃饭而成天喋喋不休的人吗?没有;能有不吃饭就能侃侃而谈而且激情昂扬的人吗?没有;可见,吃饭是嘴巴的第一功能应该毫无疑问的了。然而,颠倒过来以后的嘴巴功能变成了什么,傻子都会明白,第一是说话,第二才是吃饭。颠倒过来的次序似乎有精神主义者的高尚之誉,不像我的观点容易落得个物质主义的庸俗之辈。然而我们都是容易上当的人,因为我们人类最大一个缺点就是虚荣心,这个虚荣心害人不浅。本来自己要活着,就先要吃饭,本来是个简单的问题,却因为有了虚荣心的支配容易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于是就有了大多数的共识:那就是说话在先,吃饭在后。对于这个问题,因此我们老祖先就留下很多:“祸从口出”,“静坐莫论他人非”,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就张贴着一幅“莫谈国事”的标语。可见,说话问题着实在先,因为你的嘴巴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吃饭问题。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其实也谈的是说话问题,故事讲得是一个富人家里添了孩子,满月之际,亲朋好友都拿着礼物前去祝贺,其间,大家都说了吉祥祝福的话,无非是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长命百岁”,然而很不幸的是有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却说了一句:“这个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就遭到了众人的谴责,主人也把他轰了出去。故事完了,鲁迅先生总结说:说孩子要死的倒是真话,因为还从来没有见过不死的人,倘若有,那地球上早都站满了人。而说孩子“大富大贵”“长命百岁”的虽然好听,但是就不一定说的是真话。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那样的好运。然而事实上说话的结果呢?说真话倒被赶出家门,没得吃上主人备上的宴席;而说假话的呢?却成为主人的座上客。这个故事倒是非常经典,也能够充分为人们说明嘴巴的功能:不能不是说话在先,吃饭在后,因为倘若不会说话,连得饭都吃不上。可见老祖先的经典言论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倘若为了吃饭而说话,说一些假话,奉承话,讨好话,谄媚话,动听话,这于听话的人而言,也就不见得有多受用,甚至还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被“捧***”。《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大概连几岁的小孩都知道,狐狸说的话好听不好听,自然很好听;乌鸦的歌声美不美,自然不美;但是受骗的乌鸦还是喜欢听这样的话,结果他一张嘴巴,嘴里的.肉就掉到狐狸的嘴巴里了。这个故事讽喻的道理很浅显,讲假话的狐狸骗到了美味,喜欢听假话的乌鸦反而受到了愚弄。原来为了吃饭而说的话不见的都是“真话”,这于听着的乌鸦而言是有大教训的。如果乌鸦仅仅是只有一口肉,受到欺骗后也许就能马上明白狐狸的险恶用心,以后不再上当听狐狸的假话;然而倘若乌鸦有很多肉,就不一定在乎,说不定自己一高兴,还会专门到家里再衔来一口肉赏赐说假话的狐狸。可见,说假话终究是为了吃饭,而为了吃饭说的话就不一定是真话了。
然而我们终有不为吃饭而说假话的仁人志士,这些人为了自己国家的强大,为了自己民族的复兴,敢于趟真言,揭时弊,以笔为剑,直刺丑恶的咽喉。他们的文章或为匕首,或为投枪,或为手术刀,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他们无疑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他们,和那些说假话混饭吃或者只要不说话就能有饭吃的人像比较而言,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他们因为说真话不仅丢掉了饭碗,甚且有的丢掉了性命,但是他们为人民而言,为国家而言的精神却永远被人民深深地记住,他们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丰碑,成为民族的良心。
倘得社会的进步,就不能不说真话;倘得民族的振兴,就不能不听真话。还是回到开始的议题,嘴巴的功能就是一是吃饭,二是说话;而不是一是说话,二是吃饭。如果坚持一是说话,二是吃饭的认识,难免要惹上说话是为了吃饭的嫌疑的。倘若有的饭吃,有的话说,说了真话还受到欢迎,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好的社会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