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趁着是国庆节,于是我和爸爸来到了奶奶家。这个季节正好也是板栗成熟的季节,于是一到了奶奶家我和爸爸就端起了篮子上山检板栗去了。
(板栗树是一种落叶乔木,高5米至10米,树干粗糙,枝体瘦长。
来到了板栗树跟前,我望望我面前的那个大个子,不禁有点寒颤。
首先我们先拿了一根长长的棒子戴起了摩托车头盔又穿起了手套,全副武装,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的,为的是防止被哪一些全身带刺的板栗砸到。然后就开始了行动,只见爸爸勇敢的爬上了一棵树的树杈,拿着棒子,往枝头上一阵狂舞,只见雨点般的板栗从天而降。我连忙上前检着一个又一个打下的板栗。我就像公鸡啄食一样的收获着果实……
经过了一下午的努力,我和爸爸收获了大自然给予的'恩赐。
那板栗果呈半圆形,里面的果肉嫩黄嫩黄的,带壳的板栗外表看起来像刺猬一样令人生畏,在它果实成熟之时你看它像要破壳而出的小雏鸡似的,多只紧紧依偎在一起非常温馨。家乡的板栗啊,你是家乡人民劳动的成果,是家乡人民致富道路的果实。你那默默的、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更是值得赞美。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悲喜各异: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比如鲁迅先生用心理描写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他分明生了丢人的癞疮疤,却偏偏心里说人家“还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顿,却偏偏自我解痛,“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儿子打老子……”这些传神的心理刻画,把阿Q的麻木无知和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鲜明生动,可见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写人记事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比如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的精彩描写,先看正面:“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文中极力刻画王小玉唱书的高超技艺时,又不忘从侧面渲染烘托:“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一个绝世的说书艺术家,巍然而立。由此可见,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事件则场面灵活,写人物则栩栩如生。
概言之,如果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那么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就诞生了!
妈妈说秋天是板栗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的板栗是最甜的。
由于今晚就要吃板栗,所以我和妈妈开始动手剥壳。板栗有三层护盾,第一层是最难剥的。第一层壳呈柠檬黄色,非常的厚,也非常的硬,还带有刺,虽然刺没有毒,但是谁见了都会望而生畏。
一个大护盾里面包着三个板栗,因此,里面板栗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呈大半圆形,并且侵压着其他居民,有的'由于被其它板栗推挤,所以非常扁……剥开板栗护盾之后,我们又开始剥板栗的贴身护甲。
板栗护甲是棕色的,底部有一块暗黄色的板,还有一些小黑点,上方还有一缕毛,是它的红樱 。妈妈教我剥这层护甲:看好! 妈妈刀起刀落,把板栗剖开一个口子,然后用手小心地剥开护甲。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切,可总是不够力气,我气极了,用尽力气一刀斩了下去,结果斩到了砧板。妈妈狂笑,我血喷。
当我看到最后一层保护层时,简直想砸了它,怎么那么久一个板栗都没有剥成啊?虽然这只是一层绒毛,但却非常难剥,一次只能剥一点儿,所以过了很久,新鲜的栗子肉才出炉。
金黄色的栗子肉散发出淡淡清香,咬一口,淡淡的甜味浸透到心里,剥栗子时的劳累立即烟消云散。
对于剥、吃栗子这件事,我的评价是:只有苦尽,才能甘来!
我的家乡有一颗高大挺拔的栗子树。
春天,栗子树冒出了嫩芽,一阵微风吹过,叶子随风飘动,真像跳起了舞。
夏天,树上的叶子长的密密层层的,我和爸爸就在树下乘凉。
秋天,栗子熟了,我和爸爸就一起去打栗子。那栗子有的大,有的小。它的外壳上全是刺,你一定认为它就这样无懈可击了吧!可是,你要是再仔细一点,就会发现一条缝,可以用脚扒开,小栗子就会从那里面骨碌骨碌地滚出来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我们喜欢钻在被窝里,那栗子树呢?为了不让栗子树着凉,我和爸爸冒着严寒,给它裹上厚厚的“棉被”。
那时,栗子树上没栗子了,我们就坐在暖暖的火炉边,开心地说着,放声地笑着,吃着已经烤得香喷喷的,可以咬得嘎嘣嘎嘣响的栗子,真开心呀!
吃着香喷喷的烤栗子,望着窗外那棵栗子树,我会心地笑了。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刻画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的同学平时不太留心观察人物,提起笔来,就全是些陈词滥腔儿,写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写坏人则离不开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其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把人物写活、写真,最重要的是写出他的个性来。比如鲁迅《故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文中作者对杨二嫂从头到脚进行了描写,却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的肖像描写,不但做到了“神似”,还为情节增添了不少新颖和情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