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开篇点题,简洁明快)
台式电脑分为三大主件:显示器、主机和键盘。主机相当于人的大脑,几乎所有的文件资料和信息都由它掌管。显示器的任务是将主机的所思所想展示给大家 看,因此是个主要的输出设备,它由一根视频电缆与主机的显示卡相连。键盘的功能跟显示器相反,负责对主机的输入,用户的指令必须通过它才能告诉主机。它包 含着26个英文字母,4个方向键,10个数字,一些不可缺少的功能键,它们各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主人服务。电脑还有一条小尾巴,就是鼠标,通过操作鼠 标的左键或右键就能告诉主机要做什么。
近几年,由于台式电脑不易携带外出,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与台式电脑有着类似的结构组成,但是笔记本电脑的优势是体积小、重量轻、携 带方便。一般的笔记本电脑只比A4纸稍大一些,约3、4厘米厚,重量只有2公斤左右。为什么叫做笔记本电脑呢?这是因为它的体型和笔记本相似。翻开它,第 一层是键盘,第二层是主机,第三层是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最大的优势就是把这三部分合在一起,无论是外出工作还是旅游,都可以随身携带。(详细介绍电脑的结 构和发展。)
电脑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向它请教;如果想了解国内外大事,我们也可以通过它来获知;如果有亲人或朋友在远方,我们也可以通过它和对方聊天视频……。(简单地说明电脑的作用。)
电脑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的大名是“计算机”,但是现在更多人亲切地称呼我“电脑”。我可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我的家族非常庞大,有的可以进行超大数值计算,叫超级计算机;有的专门管工业控制,叫工业控制计算机;有的对网络情有独钟,叫网络计算机…刚诞生时,我的用途还只限于军事科研,现在我已经步入了寻常百姓家,人脑能***事情,我几乎都能干,所以大家才给我起了“电脑”这个小名。
我有个叫“硬件”的身体,也有个叫“软件”的头脑。
我的身体在几十年里发生了众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我的体形越变越小了。我的老祖宗—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电子管,是身躯庞大的巨无霸,有的重达28吨,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我的祖父第二代计算机,使用晶体管,个头也不小,差不多还要一个床那么大。我的父亲第三代计算机,使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只有一张桌子那么大了。而我呢,是第四代计算机,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我就变成了一台微型台式计算器,我的兄弟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竟可以被装在包里或口袋里,随身携带。不过别看我的个头变小了,但是数据在身体里传输却更快捷了,所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个头可不见得没有大智慧。我可是能把你所有的公开的文件和隐私的秘密都吃到肚子里,等要用的时候再吐出来。放心,保证原封不动,一点不脏。
不过和我头脑的变化相比,身体的变化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我的祖先原来使用单用户单任务的DOS操作系统,要想让他们工作起来,人们就必须背出成千上万的英文DOS命令,比如:要进行计算机管理,必须输入compmgmt。msc这么多难记的英文字母,这简直就是“天书”啊。幸好伟大的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发明了多用户多任务的Windows“傻瓜式”操作系统,让全世界不懂英文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使用我。还有就是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人们可以用360安全卫士保护我;用QQ、飞信和远在天边的朋友交流唠嗑;用Windows媒体播放器听音乐看大片;用淘宝、支付宝足不出户,买遍天下;用高德地图规划出行路线;用滴滴打车让出租车在家门口等待接送;用word编辑文字;用作业100、天朝教育学习知识;用植物大战僵尸、我的世界消遣作乐…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我这台小小的电脑吧!
我就是电脑,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21世界最不可或缺的宝贝!
作为科幻爱好者,拜读了长长短短几百篇科幻小说,总觉得科幻作品被笼罩在了悲观的天空底下,摆脱不了由于对未来的盲目而造成的局促和手足无措。
在这个电脑与网络大行其道的年代,有人担心一次全球性的短路冲击会将电脑内储存的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毁于一旦;有人惶恐一台只需5分钟就能得到--部具有大仲马风格的长篇小说、10秒钟就能模写拉封丹的十四行诗的写作机器,会使创作过程变得模糊、失去个性,缺乏思考的痕迹;还有人推测,在智能或体能上超过我们的科技产物,会成为我们可怕的敌人。
的确,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否认事物的两面性一样,我们常常会坐享新技术新发明的成果,同时也饱尝因此而带来的苦楚。电脑在一方面取代了令文人和收藏家感兴趣的记录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手稿,但另一方面,它却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新纪元。站在这一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层面上,谁又能说莱布尼茨改进的加法器取代了人类的大脑计算功能,沈括的印刷术掩盖了中国文人手抄的文学个性?
电脑把人类引向了一个网络化的社会。这一过于迅疾的跨越,使大多数人在物质上被动地适应于这一生存环境,而在精神上依然皈依于过去。由此而产生的无奈和恐慌,引入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往往演绎出的是一场可怕的梦魇。但科学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它以其越来越快的发展惯性,带着科学家的创造***,带着人类对更舒适更轻松生活的向往飞速前行。所以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只不过是细雨梦回时的几许迷茫罢了。
话题最终还是归结在了生存原则上。对于新事物,如果它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那么我们又何苦一厢情愿地拖住它所要取代的旧事物而牵制住它发展的脚步?对于人,如果能不断地适应新环境,进而把握住其生存环境的趋向,又何必对我们的未来杞人忧天?该淘汰的终究要成为过去,过分的眷恋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拿得起放得下,是面对新事物最明智的选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