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朱自清散文集里的《匆匆》后,让我深有感触,受到启迪。文章的开头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表面写了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现象,实际提醒了我的思考:有什么东西是永不停留,一去不复返呢?那就是时间。
我一句一句地读着,思考着作者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让我深深感到时间的宝贵。工人、农民把握时间,创造材富,获得丰厚的收益,那“时间就是金钱”,医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那“时间就是生命”,解放军赶在时间的前头,占领有利地形消灭了敌人,那“时间就是胜利”。证明时间是何等的重要,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
其实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活在世上,没目标,没理想,不学习,不爱劳动,依赖着父母,整天无所事事,幻想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的日子正如朱自清所说的时间“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过去”“从手边过去”“从脚过去了”……到头来,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人生短暂,多么希望能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多为社会作些贡献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只要把握好眼前的一分一秒,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定会有所作为。
读了《匆匆》这篇课文,我深刻体会到了时间的宝贵。
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针尖一滴水比喻“我”的日子,将时间的流比作大海,生动形象地写出时间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无声无息流逝的惋惜,无奈,同时作者也想用这句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虚度光阴。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好似一条长河,有时喘急,有时静谧,不可触摸。它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总是在我开心的时候飞快的溜去,也常常在我无聊的时候回来镀步。在我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在我聚精会神地写作业时,日子又从我的笔尖下溜去了。当们正在为奥运会的大幕拉开而高兴,为运动员们的精彩表演而喝彩,准备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比赛时,定眼一看,奥运会已经在时间流逝中结束了。大年三十的夜晚,跨年之钟响起,正当人们感叹春节如此之久时,一眨眼,又到了残灯末庙。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时间的人,他能在二十四小时里。做完四十八小时的工作,浪费时间的人,只能在二十四小时里,做完十二小时的工作。
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让时间的流动迅速掌握在自己手中吧!
最近,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小公主》这本书,这是美国著名作家伯内特撰写的一部灰姑娘式的儿童小说,这几天就看完了这本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小公主》这本书讲述了一位集万千宠爱一身的“小公主”被父亲送到了高级女子寄宿学校里,那位“小公主”是萨拉·克鲁又送到明卿小姐那里,明卿小姐不仅人长的丑,心灵也很肮脏;萨拉虽受父亲疼爱,但是她的心灵却十分的美好,所以,她交到了许多许多的好朋友。可是,不幸的事却降临到她的头上了,最疼爱她的父亲死去了,因为她幼小时就失去了母亲,所以好成了学校里一文不值的小女佣后,她依然坚守对生活的幻想,但在这最困难的时候,她始终不卑不亢,在各种荣辱面前从容优雅。最终,还让自己的“公主”梦实现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萨拉很了不起,她能忍受各种各样的屈辱:被别人嘲笑,被同学欺负,被教师打骂,被厨娘驱使……,但是她都忍着,如果是我,我一定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我愿意在外面流浪也不受这样的痛苦!
但是,好人有好报,最终,萨拉又成了“公主”了!
《课程标准》早在大学时就接触过,工作之后也时常翻阅,但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今年暑期,学校要求重点学习,拿到一本崭新的《课程标准》,真有一种熟悉有陌生的感觉,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此书,淡黄色的,简洁的不能再简洁的封面,给人以干净利落、一目了然的感觉,这是我喜欢的。对照着《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呈现的九大变化》,我翻开了这本书,认真地阅读了这本新课标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中的第二点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描述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是5条基本理念中篇幅最长的一条,足以看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和追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新课标极力提倡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无条件地为学生创设如此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努力为学习提供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体验的良好平台,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方式获得更真切的知识。确实,根深蒂固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只会在老师的“牵引”下死板地学。要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真切体验,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做自己干兴趣的事。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体验学习乐趣的机会,让快乐与学习同时伴随学生。
这本《数学课程标准》很有分量,它将指引着我们走好数学教学的每一步。
萨拉·克鲁是《小公主》中的一个女主角。她既可爱又乐于助人,并且很善良,可明奇小姐一点儿也不喜欢她。她之所以对她好,是因为明奇小姐不想让萨拉爸爸知道,她不喜欢萨拉,而会遭到爸爸的不喜欢。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叫“乐蒂”,她从小就没有了妈妈,得不到疼爱,所以很喜欢哭。萨拉就自告奋勇的做起了乐蒂的“妈妈”,给乐蒂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不久以后,萨拉的爸爸死了,萨拉沦落成了乞丐,天天吃不饱,干不完的活,脸色也越来越不好。乐蒂也慢慢长大了,她记得萨拉过去对她的好,所以她经常去看萨拉,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萨拉心里很高兴。
萨拉很坚强,后来被好心人收养了,又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了。但是她还是不会忘记以前的自己,经常去帮助小乞丐。
我要学习萨拉身上的助人为乐,遇到问题积极面对的精神。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里不免有些沉重。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读过《道士塔》,唤起自己对王道士的愤怒,更唤起自己对旧中国愚昧、落后的恨。读过《阳关雪》,想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美妙诗句;读过《江南小镇》,江南水乡的柔美,如周庄、乌镇,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琢磨的文章,对于我来说,与其去批判不如去欣赏,我想欣赏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留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下面我想就其中几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道士塔》是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却让人内心不免有些纠结和沉重。像文中写到的那样:“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从国外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①读完这段文字,尚还激不起我内心的愤慨和痛恨之情,然而平实的文字中间却让我读出满满的无奈与遗憾。这是一个历史悲剧,一段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更为我们的民族,发出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王圆箓,是道士,也是落后的农民阶级。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西方冒险家们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就这样被不等价地交换掉,进而逐渐流失!“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②或许有人说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不免有些浮夸,然而他的感慨正吐露了他面对这段不能挽回的历史的悔恨与痛心!他感叹,即使能也将拦住马车或许也难以保存,与其这样不如存放于英国博物馆之中!这是多么悲哀又却是那段血淋淋的屈辱史的写照啊!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能做的是谨记,谨记历史的痛;是担当,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我好恨!”这是《道士塔》给我最大的触动。我原本以为《文化苦旅》全是这样沉重的笔调。忽然之间,《江南小镇》映入我眼帘。这篇散文应该算是全书中篇幅较长的了。由于此前同闺蜜游过杭州,看过乌镇,而如今自己留在南京,我对江南或许是不一样的吧。“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桥…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像是一幅缓缓摊开的唯美的画卷,刻画着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惬意的气息。这都是都市喧嚣所寻觅不到的安逸。看到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乌镇回忆起自己去乌镇的经历,对乌镇的怀念,来自长长的青石板路,来自民宿客栈老板的热情招待。
只可惜,我们恰好选在最热的时候来到了乌镇,但却阻止不了我们对江南水乡的向往。进入西栅,已是傍晚,伴着夕阳,乌镇显得格外宁静安逸。走在“雨巷”中的青石板上,就想去寻几把油纸伞,呵呵,几个伙伴就这样漫步在乌镇的各条小巷中,拍拍照,买买小礼物,尝尝江南小吃……乌镇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江南。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说,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它默默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不禁让人去探寻,让人向往。
我想《文化苦旅》苦的不是这场旅行,而是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厚重。这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可惜,还没能好好品味这本书,往后有时间,定会再捧起《文化苦旅》徜徉在文化中!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