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君笔下的贾里,可爱中透露狡黠,活泼中夹杂着顽皮。就拿竞争学生会主席这件事来说吧!就因为鲁智胜拿食物笼络人,贾里就赌气投了有名无实的足球队队长。可事后贾里才知道另一位侯选人——鲁智胜的姐姐是位正直不阿的人,为此后悔不已!像这样“糊涂事”“恶作剧”,贾里没少做。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我并不生厌,反而觉得特别真实,没有这般淘气和幼稚,就没有成熟的贾里。不做假、不掩饰,以色示人,这或许是这本小说让我爱不释手原因之一吧。
当然,贾里让我着迷还在于这个看似平常的人物,他身上的`聪明机、标新立异以及他为理想最出种种努力。这个小男生,总认为自己前世是伟人或大侠,因此认定自己会不凡。他路遇到坏人抢劫,敢于挺身;他帮助妹妹解决困难,为同学打抱不平;他匿名给爸爸的作品提建议,冒充祁老师打电话劝陈应达去参加智力大奖……读这样故事,在你“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贾里的“鬼点子”。这样的鬼点子只有贾里想得出来!
读贾里,反思我们。
如今这个年代,和贾里同龄的我们,不少人成天抱着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久而久之,他们连学习都打不起精神,失去少年应有的朝气。即便在我们周边有些活泼好动的男生,但也鲜有像贾里这样率真,充满灵气的孩子。
如今这个年代,和贾里同龄的我们不再在意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却对物质享受津津乐道,同学之间动辄互相攀比。比如,如今的学生手里最新版的智能手机比比可见,许多人满口说着“我爸爸可有钱了,这是他新给我买的……”我也未能免俗。看着同学们个个用着大大的触屏手机,而我还在用老土的按键手机,就向妈妈索要一部新手机。现在想想,我的虚荣心真是太强了……我应该学习贾里这种纯真、质朴的性格,应该在人生的起点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充满追求的动力,人生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总之,贾里是个活泼、好动、富有朝气的男生。他的身上或许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中的他的“傻气”“灵性”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在目前的学生身上已不多见。也许,读这部作品的意义即在此,它让我们反思: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逐渐长大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上个星期五放学回家,我对爸爸妈妈说:“我想买一只电子手表。”妈妈问:“为什么要买呢?”我说:“因为我放学了要去打网球,不知道准确时间,怕赶不上训练;有时,我想知道具体的时间,这样,我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特别就是在时;另外,已经有许多同学戴手表了,我非常羡慕。”爸爸妈妈听了我说的话,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我们同意。”我听了一蹦三尺高。
到了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买手表。一路上,妈妈对我说:“我们要多走几家商店看看,货比三家,要买一只既便宜、实惠,又形状美观的手表。”我们先到了新华书店,新华书店里没有钟表。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家“万钟表店”,这就是一家老店。一走进去,我们好像就走进了钟表的世界。那里的钟表多得数也数不清,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有超大型的钟,比我人还高出一大截、有各种各样造型的卡通闹钟、有图案新颖的手表、还有形状美观的电子手表。店里的老板笑眯眯地迎上来,问我们:“你们要买什么?”爸爸说:“想买一只手表。”老板就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哪种手表好。
我发现有一个黑白两色的电子手表,很酷。一看,牌子就是奥迪斯,就是潜水运动时尚手表。一问价格,还比较便宜。我觉得这个电子手表不仅便宜、美观,而且功能又很多,有显示时、分、秒、日、星期、月份功能;有闹铃与正点报时功能;有码表功能;有12/24显示功能;有冷光功能;还有防水功能……
后来,我们又去了永乐电器商场、农工商超市,但就是,那里的手表不合我们的心意。于就是,爸爸妈妈决定还就是到万钟表店去买我看中的那只手表。
手表戴在我的手上,我非常开心。回家路上,妈妈对我说:“时间对人就是最公平的,给你买手表就就是要你珍惜时间。”我听了妈妈的话,下定决心,今后要更加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关于“年味儿”变淡的讨论由来已久。早些年,就有人感叹“一台春晚代替了除夕”,也有人说“过年就是集体作秀”,这些表达虽然有些偏激,多少也道出了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现状:我们的年味儿确实变淡了。
那么,什么是年味儿呢?“年,是小时候打的陀螺,是捂住耳朵的冲天炮,是甜到心里的蜜饯糖果,是攥在手中的喜庆红利……”诸如此类的文字让我们怦然心动。尽管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种年味儿,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曾经的“年”承载着我们太多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过年的种种传统习俗,不仅在文化层面上愉悦着我们,而且在物质层面上直接滋润着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过年”习俗的心理抚慰功能削弱了,我们对于“过年”的精神需要出现了断层。新衣服早已经可以月月买,每周本来就可以下几次馆子改善伙食,以前所谓“年货”早就吃腻了……剔除了这些儿时记忆中的重要内容,“年”还有什么值得期待?于是,很多人和“年”之间产生了“相见不如怀念”的无奈和酸楚。
年味儿为何会变淡?那是因为很多人对于“过年”一直存在着误解。用冯骥才的话来说,浓浓的年味儿,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传统的年文化,也需要适度的创新。
虽然这也许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大事情,但作为个体,我们还是可以让自己的年过得有滋有味。一些过年的.传统形式可能会淡化,但假如取其“亲情”“团聚”等精神文化内核,在春节里为亲情加加温,为家庭生活调调色,或者哪怕仅仅是梳理梳理自己的内心,这年味儿,不也同样芬芳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