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角色的转换需要更彻底。尽管尝试了一年的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作了很多探索,但我自己觉得,在我的脑海里,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我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控制力,这种或隐或现的旧思想仍然时而影响着我,左右着我。有时候情不自禁的出现大包大揽的现象,始终不敢放手让开,生怕学生做不好,做不到,尽管我每节课后总要反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垄断和霸道的现象,其实说到底,这是我自己思想观念没有很好更新的结果,不相信别人,其最终结果只能导致别人就不会有创新,不愿意为之突破,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发挥最大的主动性。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
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老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2、如何育人,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这一观点。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文化成绩差一点不要紧,只要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一种进步。但在是指挥棒的影响下,从我个人的影响来说,是很难改变这一状况的。
3、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目前以分数为主的量化评价方式重在学生个体评价和课堂评价,时间长了,会导致学生带有功利主义的错误趋向,甚至会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苗头。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上学期我们在稷下中学听了一节展示课,课上老师的评价之一就是要给学生买笔芯。在评课的时候,有的老师就问,给学生买笔芯是谁买?这位老师说是自己掏钱,在肯定了这位老师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之后,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就提出来这样做也不对,因为教育以育人为目的,既然是育人,就不能单纯以物质奖励为主,更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谁而学,怎样学,懂得了这个道理,才会达到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这位老师的这一看法,得到了所有评课老师的认可。但与会老师都对现在我们面临的这一困惑感到无奈。我也是深有同感,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长效得激发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如何更为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以及如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这也是一个难点。
5、导语和过渡语的设计比较困难
政治课是让学生明理的,而每一课的知识点又比较多,如何做到上下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让学生能在上一个情境中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挑战,有好几次都是生吧吧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接受起来有些生硬。
6、小组合作的困惑
小组合作是好事,但我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合而不作 、作而不合 。要不就是光听别人的,自己主动不参与,只是假装在小组内合作,什么都不做,别人说啥他就是啥。另一种就是他也在作,只是自己独立做,不去与别人合作,我行我素。
7、如何与学生沟通,这是一个难题。人与人需要理解,师生之间更需要沟通。在校园中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但难以提高教学成绩,还有可能使师生关系走向对抗。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说轻了不管用,他不当回事,无所谓的样子。说重了又说伤害了自尊心,弄不好会走向极端。给弄出个惊天动地来让我们难堪,这就需要管理的艺术和技巧,这一点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力求提高自己,但鉴于我能力所限,实在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希望同行们能给与指导。
一节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其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十分精彩,精彩的开头就像磁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不大重视导入技能的提高,今后要采取如下方法:
语文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语文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语文教师自身就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它由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等几个部分组成。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主要依靠语文教师。教师应给学生安排适当和安全的学习场所,以适应学生学习、活动和所学内容的需要。应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保证学生以不同的组合方式 — 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 — 去从事诸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在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一种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学生这种课程资源,关键又在语文教师身上。不错,新语文课程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个性化的学习。但是,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古训至今仍有意义。在阅读中,强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作中,强调个性化写作;综合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这一切,都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原因就在这里。
教科书这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当然更是主要靠教师。语文教学不是教科书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语文教师的创造加工,把教科书内容变成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这创造加工工作,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和调整教科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质量等。使用教科书的过程,是教师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语文教师无疑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如果就学校开发的课程而言,语文教师更是学校语文课程的主要研制者、编写者和评价者。学校语文课程与国家语文课程在性质和功能上的一大不同,就是它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语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这些乡土语文的知识和经验,一般的语文专家和课程专家很难提供,而是由当地人民积累和创造的。这些乡土语文知识和经验的筛选、梳理和组织,由教师、学生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合作完成,但教师责无旁贷地起主要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就语文教育领域而言,一般总以为语文教科书是惟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语文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更没有被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就显得相当贫乏。
实际上,语文课程资源远不止语文教科书,尽管语文教科书至今仍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程资源,但它决不是惟一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作用越发显得有限。这次语文课程改革,就要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过去,与把语文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语文课程资源相适应,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也很单一,当然更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此外,没有更好地建立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利用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十分狭小,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十分不够。
就语文教科书说,上个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中,就已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学科本位,内容陈旧,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联系不够的缺陷比较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力图体现这次课程改革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兴趣与出发,尝试用多样性、趣味性、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科书内容,并提出观察、调查、讨论、探究等建议,为师生广泛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创造了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载体将越来越不限于教科书。把教科书当成惟一课程资源的情况,已经或者正在成为过去。怎样正确对待教科书,怎样利用和开发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摆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1、要有意义。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
2、要有效率。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
3、要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
4、要有常态性。
5、要有待完善。
要想上好一节课,不仅要求教师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而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教师要具有哪些教学的基本技能呢?
1、创设情境的技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2、沟通交往的技能。新课程就是以师生之间的课堂沟通为基础的,没有师生间的课堂沟通就没有高效的教学,就没有学生的健康发展。
3、讲授指导技能。在探究过程中告诉在教学情境中,巧妙及时地告诉 留足时间思考,在倾听的基础上告诉丰富告诉的途径;分层告诉,分类指导。
4、巩固强化技能。如何通过专项题型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促进知识有效上课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