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声响了要干什么作文(考试铃声响了作文)

上课铃声响了要干什么作文(考试铃声响了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03-23 03:19:01
上课铃声响了要干什么作文(考试铃声响了作文)

上课铃声响了要干什么作文【一】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未亮,只有几颗星星默默地陪伴在月亮身旁,如同子女与母亲相伴一般。四周静静的,只能听到风儿吹过的轻微的声音。忽然一阵清脆的声音打破了这种安静详和的气氛,那是我和妈妈的清晨的约定。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这是我的手机铃声,也是我的手机闹铃。它虽然打搅了我甜美的睡梦,却又给我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暖流,缓缓地注入我的心田,这美妙的旋律,寄托着妈妈对我深深的爱。

许是我太懒惰,也许是我繁重的'作业,因此起床成为我很大的难题。不知多少次我不顾闹铃的吵闹躲在被子里不肯出来,不知多少次我放任自己贪睡,更不知多少次我在电话中向妈妈抱怨学习的苦与累。而她只是静静地听我诉说,并没有对我说什么,但我始终都知道,每一次说完后,她都会很担心。

那天清晨很冷,缩在被窝里都能感觉到寒意在空气中乱窜。当我正在床上痛苦挣扎时,“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铃声响起,这一次的电铃,是妈妈打来的。她用沙哑的声音说:“赶快起床了,记得要吃早饭。”仅只有十个字,我的心却在微微颤抖,那是妈妈刚睡醒时的声音,那也是妈妈陪我一起迎接新的一天的清晨。我的眼睛湿湿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从此,妈妈每天都会准时打电话叫我起床,这成为我们之间的一个约定。每当铃声响起,这并不只是听几句歌词,更多的是享受母亲对我深深的爱,虽没有太多语言,但我深知这种爱是不需要任何装饰,这是最真实的爱。每当铃儿声响起,我的心总泛起层层涟漪,就连天空变得明媚了许多,就连寒风也不再那么刺骨,那种温暖的感觉像是母亲用手拂过我的脸庞,暖暖的,更或许,这就是所谓爱的力量。

每天清晨,铃声依旧如此,妈妈的爱每天如约而至。可这深厚的爱,我又何以回报呢?也许正如歌词中的一句词:“听妈妈的话……”这正是回报妈妈的最好方式吧!

阳光洒落整片大地,甚至每个角落,驱走夜的凄冷。如同妈妈的清晨之爱温暖着我的心,冬天不再寒冷。

星星不再发出耀光,月亮也从清晨中隐去,但挥不去的是优美的歌声,“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

上课铃声响了要干什么作文【二】

讨论会开始了,我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葛慧面带微笑地说:“老师应该四十多岁了吧!嗯,王老师平时是爱穿深蓝色的衣服,而且穿的是西服。我觉得王老师应该穿男同学穿的校服。为什么只要学生穿校服,而老师就不穿呢?”

李闯嘻嘻哈哈地说:“不对不对,你怎么可以说老师应该穿我们孩子的衣服呢,那样不合适。我觉得王老师应该穿件黑上衣,一条黑裤子,头上再戴一顶黑帽子,这样比你说的好多了。嘻嘻!”

方薇杰说:“李闯你说错了,王老师要是照你所说的衣服穿,不变成怪物才怪呢。我看呀,王老师应该穿一身休闲装,最好是那种短袖的,然后外面再穿一件夹克衫,那样给我们讲课是多么好呀!也能显示出王老师的帅气。”

我接着一本正经地说:“方薇杰说的.我不赞同。老师穿休闲服是上课的还是出去玩的?开什么玩笑,照你们说的穿,我看老师不会顺眼的。还是穿西服比较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为王老师到底穿什么样的衣服进行讨论着……

最后,他们都同意王老师穿蓝西服给我们上课是最适合的。

上课铃声响了要干什么作文【三】

伴着秋的摇曳,望着枫的飘落,隐隐隔着青黛色的远山,我的耳畔传来了串串悦耳的铃声。这铃声是那么清脆,那么入耳,那么具有穿透力,那么陌生而熟悉。好似远方朋友的的呼唤,好似鸿雁传来的信息,好似......啊,我的朋友,你是谁?你到底是谁啊?

你可能是浪漫的学童,手舞彩铃,在白发的爷爷、奶奶面前,翩翩起舞,你的两条羊角辫儿舞动着,那两个蝴蝶结翻飞起落着,你那红红胖胖的小手,挥舞着彩铃,铃儿会意的笑着,响着,响着,这悦耳的声音传过了千山,传过了千山万水......你笑出了眼泪。你是那样的天真活泼,那样的无邪可爱,你撒娇地搂着爷爷的脖子,在爷爷耳边悄悄地说:爷爷,祝你和奶奶长命百岁!是啊,今天是传统的重阳节,是我国第10个老年节啊,这铃声表达着亿万孝子的心,这铃声反复奏响着孝行天下美妙的.乐章,这铃声博得老人的欢心:奶奶舒展的皱纹透着对你的赞许,爷爷捋着山羊胡子,满脸堆笑地说;俺的妞妞长大喽,真的长大了!

你也可能是天山脚下,哈沙克族窈窕少女阿那尔汗,你今天峨眉点唇,披散着长长黑亮飘逸的瀑发,深邃的眼睛荡漾着一波秋水,你身着传统的民族节日服装,美丽的花裙下镶嵌着,叮咚作响小铃铛,脚下的马靴乌黑透亮,你捧着香甜的哈密瓜,来到辛劳一生的老爸老妈面前,笑容可掬的说:阿爸,阿妈,祝愿二位老人家永远幸福!你和你的伙伴们,旋开青春活力的舞步,伴着大草原的花香,在云朵般的毡房前,随着陪你一起看草原的旋律轻歌曼舞,白云衬着你美丽红晕,夜莺和着你清脆的铃声,歌声响彻了天南海北,铃声传遍了整个牧场。

你也可能是西藏布达拉宫前的那达慕赛马会的小伙子。此刻,你双脚夹紧,策马扬鞭,马铃声声,风儿啸啸,人声沸沸,助威的人们抛帽喊叫着:洛桑,加油!加油!老阿妈拉着阿爸的黝黑的手,眼角笑开了花。耳边还响着你临行的

阿妈,今天是你的节日,我一定拿个冠军!阿爸挥舞着马鞭,捧着哈达,喃喃地说:这小子有出息!有出息!

你也可能是长白山脚下的朝鲜族兄弟,敲着长鼓,唱着古老的橘梗谣,在为阿爸吉和阿玛尼庆贺金婚;你也可能是黄河边上,艄公大爹的儿子,在激昂号子声中,破浪飞速划龙舟,欢庆着古老而崭新的敬老节;你也能可是......

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有重阳。老人是社会的财富,老人是社会的功臣。我们伟大的神州,在这九九重阳节都在为老人祝寿,祝天下的老人生活幸福,长命百岁!让我们永远摇响那感恩的铃声,世代相传,记住那句善者孝为先的古训,像父母爱我们那样爱父母,敬天下老人,扬中华美德!

上课铃声响了要干什么作文【四】

近日,听了几节新课程展示课,关汉卿《窦娥冤》(节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钱钟书《谈中国诗》,三节课敦促我渐渐厘清了对于问题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上课?”

首先,为了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存在不是因为我们要“展示”什么,而是学生有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尤其母语的学习,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因为是母语,人人都懂一点,并非零起点,并非空白,因为是高中生,知情行意“不必不如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了两个问题: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学情。从学情入手,立足文本,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文本的价值方向和利用点。这里的研究不是备课时的单相推定,而是基于细致的了解、征询,尤其是课堂现场的因势象形。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给时间、给空间,给指导、给方法。备课的着力点不在于怎样教,而在于让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基于“学”,定乎教。课堂的起点应该始于学生的阅读、思考、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疑惑和需要。这才是“教-学”的本义。

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处在必修五第三单元,该单元是必修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唯一”其教学价值更重要。单元提示即要求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学习关于欣赏、评论文艺作品的规律的知识,参照文章的写法尝试作一点分析和评论,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研究学生的需要就是研究学生的“能”与“不能”,作为高二的学生是能够理清本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我们帮助。本文所谈的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以及最后的观点是很明朗的,如果作为重点,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之,这一点倒是学生未必都“能”的。对于其中的“不能”也未必都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有些是我们“教也不能”的,比如本文的钱式语言的幽默智慧。而有些是我们“能教”的,也是必须教的,否则文本的教学价值将被流失。比如本文作为“唯一”的文艺评论性随笔,其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在全球诗境中谈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对于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评论的规律方法,以及此类随笔的写法(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是值得我们研习追摹的。此外,大家学者严谨周密的论述风格也是“需要”追随的。学生的“不能”在此,需要在此,我们的价值也在此。

其次,为了课程的目标。准确地说,是课程目标的分解细化与落实。具体到文本,应该就是其教学价值的设定。尤其当文本的价值因为学生的未知而不知道“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强加”,否则就是“”。当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非指示、课堂的生成等等概念常常被误解,造成课堂的媚俗与低就,丧失教学的引领拉动功能。我们之所以“教”不仅基于学生的“不能”还要着力于学生的“不知”,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空白有所填补。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出自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是《窦娥冤》第三折。应该认识到,戏剧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盲区”或者说薄弱环节,尽管新课程设计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修,但我们实际上未必“选修”,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戏剧这一悠久艺术门类认识的空白,不能不说这是极大的缺失。所以,必修中的`这一单元显得尤为难得,值得重视。但我们处理戏剧文本时常常把它混同于小说和诗词教学,分析其情节设计、人物形象无异于小说,欣赏曲词又几近乎诗词鉴赏,全然不关乎戏剧文本的特点,失去了“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即教会学生读剧本,看出剧本的特殊“门道”。本文属于元杂剧,对诸如结构设计、情节推进、人物塑造、舞台布置等分析,都应体现这一“类”的不同。譬如,剧本中的说白主要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曲词只是辅助,曲词主要为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戏剧(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是本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需要”。当然,不能陷入知识性讲座的误区,也不必上升到专业的高度。结合文本,接触样式,认识规律,就是“门道”。

此外,更深远的取向是为了学生的“不需要”。教学上,牵手就是为了放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的教学几乎就是大包大揽,从作者简介到注音解词、从词意概括到即兴写作。这首词出自教材必修四,单元目标设定为品味赏析,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两点都没有完成,至少没有到位,尤其品味语言这一目标。这里,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长期误导了我们。因为把它当例子,只顾迁移拓展,举一反三,忘却了文本、语言本身,大而无当,玄远缥缈。基础教育的语文学习在于培养语言的敏感、美感,在于深入、细读,语文教师惯常以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东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便显示自己的“渊博”、“高深”。正是这种游离使得我们的学生长不大、放不了手,高三备考时的窘迫即全线暴露。就本课而言,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是达成方式的问题,主要是结论给出得太快,课堂陷入“听讲”的窠臼,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众。当然,这与课堂内容“太满”有关。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静心、尽力地深入文本、深入语言,体察、还原作者的情绪,进而了解诗词。

表现情感的特殊体式和方法,最终达成“不需要”我们也会读诗词这样的目标。为此,根本在于还给学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准备”尽数倾泻。日常教学的“慢”功,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且为之计深远。

我们为什么上课?为了学生的“不知”、为了学生的“不能”、为了学生最终的“不需要”。所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直是一个口号。学生是我们课堂的服务对象,而不是被动的受众,我们不知道所服务对象的需要,或者根本不管不顾对象的需要,只是一味地灌输下去,不管其已知还是未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被动充当老师“多情”的受众,作虔诚状,作欣欣状。坐在课堂上,面对母语的学习,居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大的悲哀,但学生是无辜的。我们让学生忍受这样的“被服务”时日久矣。

上课铃声响了要干什么作文【五】

入夏后,下了点毛毛雨,池塘里的青蛙也开始吹着欢快的夜曲。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段下坡路时,忽然一阵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响起,由远及近,清晰地传入我的耳朵。我不由自主地朝路边靠了靠。

透过灰暗的路灯,一个背影佝偻的老人蹬着一辆装满了废品的三轮车从我身边快速地经过,我随意瞟了一眼。不一会,我到了回家路上一个大坡地方,远远地发现,刚才超过我的三轮车停在那里,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步伐。

走近时,我才发现老人在用尽全身的力量去推那辆小车,嘴角时不时发出一声声叹气声,由于刚下完雨路有点湿滑,他的三轮车总是推不上去。我毫不犹豫地走到车后伸出了双手,帮忙推了起来。

“老人家,我来帮你吧。”我的嘴巴也动了起来。老人憨厚地笑了笑,用很细的语气说了声“谢谢”。这时我才发现老人他满脸皱纹,身上稍显陈旧的衣服到处都是补丁,左右高低不齐的裤脚上沾满了灰土。脚上那双发黑的旧鞋也早已炸开了线,露出了一排深灰色的`脚趾在空气中瑟瑟发抖。

我的心情忽然一阵心酸,眼前的景象,似乎看到老人为生活的奔波而付出的艰辛,想想自己现在美好的生活,眼眶一下子蓄满了泪水。

车终于上了坡路,老人和车也慢慢消失在夜色中,那背影就如天上蓝幽幽的毯子,时不时响起的清脆悦耳铃铛声,就如一串充满了快乐的音符,一直在我的心中奏响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