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是一个个平凡的付出,却造成了伟大的传奇。爱迪生因发明电灯而流芳于世,但他的发明离不开全身沾满土灰的工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离不开那些为新中国事业顽强奋斗的人。
而我们,从现在起更应该明白合作的重要,前面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你走过去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众人的帮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有信心向前吗?
迈入新时代雄心勃勃的你,别忘了团结就是力量,合作会让你充满活力与信心。
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却不易折断;一只蚂蚁很易被烧死,但一群蚂蚁抱在一起就能逃过熊熊大火;一滴水很容易被蒸发,但一滴滴水都被汇到大海里时,生命却得到了永恒……这,就是合作的力量。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是要许多人在一起合作时,却能有无群的潜力,这就像一句俗语“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了。
联合国是一个多国参与的解决世界性问题的组织。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使得我们的社会与世界充满了和平与爱。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我们互相研讨,解决了世界性的环保、卫生、资源等等的问题。这不仅增进了国际间的友谊,又使各方面问题得到统一解决。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这等等的好处都是合作带来的,足以说明,合作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万众一心的合作精神。救援队在救灾一线上的合作,全国人民之间的合作,无不彰显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的合作精神,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合作,这是心与心之间的合作,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就是因为这样的合作,那么多的人才会得救,那么多的人才有了生命的奇迹。合作是感动,合作是生命,合作是从残破不堪的瓦砾中生命的奇迹……
合作,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人们无私奉献的品质;因为有了合作,世界才有那么多的不可能化为可能;因为有了合作,才会出现那么多的美丽的神话。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为合作喝彩!
经历了军训,我懂得了许多:坚持、团结、吃苦……,然而最能打动我的就是团结的力量。
站军姿、稍息、跨立、停止间转法、齐步走、跑步走……这些动作注重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体,而要让一个整体做的好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团结的力量。为了练好这些动作,教官一遍遍地指导,一遍遍地示范,向左转,向右转。为了让整个连队的动作完成的一致,我们在粗糙的水泥地上卖力地旋转了不下一百遍,即使鞋底磨平我们也毫无怨言。正步走,齐步走,控制好步子的大小,抬脚的高度,落脚的力度,为了配合好其他同学,我们集中精神,我们拼尽全力,为的就是集体的荣誉。训练场上不仅有我们训练的身影,也有我们整齐的步伐和阵阵洪亮的口号声。
阅兵式的排练期间,我们好几次都被教官批评,说口号声太小。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们一连本来就人数少,又有7个男生去当了旗手和标兵,还要除去一名编辑员,剩余的又是女生居多,自然气势大减。我们为此抱怨过,但是抱怨是无用的,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解决问题。在阅兵式上,我们仅有的32位同学拼尽全力喊出口号声,大家目标一致——为了班级的形象与荣誉!
为了在联欢会上展示我班风采,我班推出了舞台剧和合唱两个节目。参加舞台剧的同学在辛苦训练之余,更是奉献出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参与排练。全班同学也是群策群力,一同努力。上台前,我们每个人都很忐忑,生怕节目会不受欢迎,但是当我们登上舞台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是最棒的。看着台下同学们的笑容,听到有人附和我们一起歌唱时,我们深感欣慰,总算大家的辛苦没有白费。当我们大声喊出为教官编的口号:“齐子国,我们爱你!”时,我发现许多同学都哽咽了,我们舍不得教官,这是我们内心的声音!我为自己在如此一个重情重义的班级而深感幸福与自豪。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军训结束了,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有解脱的轻松感,更有一种恋恋不舍感。我们会带着这种团结的力量进入接下来的学习中,收获灿烂的明天。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只想把书扔到一边,不去想世界贫穷这件大事。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太宽泛、太棘手。然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劝你不要那样做。
宾夕法尼亚大学近期的一项实验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会令我们无比震惊。研究人员发给每个学生5美元,让他们填写一份简短的调查表,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份传单,请他们为“拯救儿童”(全球慈善机构之一捐款。传单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有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是这样的: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 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上画着一个小女孩,还有这样一些文字:
罗西娅是一个来自非洲马里的7岁女孩,她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甚至面临着挨饿的危险。然而,您的经济援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儿童”将与罗西娅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一起帮助她,让她能吃饱饭,接受教育,具备基本的医疗及卫生常识。
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传单不同,第二份传单展现了一个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困境,看了这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这样看来,学生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随机选定了一些学生,先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现象,即人们不愿关注那种泛泛的信息,他们更有可能会捐钱给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后再给这些学生看那两份传单。结果显示,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款1.26美元,与事先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传单的学生在得知这种现象之后,平均每人仅捐了1.36美元,远远低于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鼓励学生们再想想反而使他们对罗西娅不那么慷慨了,但马里人民也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援助。
学生们的反应是一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觉。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慷慨,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身陷困境的7岁小女孩时。然而,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常常失去信心:我们捐的那点儿钱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本书会让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摆脱那种“贫穷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感觉,从一系列具体问题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挑战。这些问题只要能得到恰当的定位并为人们真正理解,就能够逐一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关于贫穷的辩论往往不是这样展开的。很多侃侃而谈的专家并没有讨论怎样抗击痢疾和登革热最有效,而是专注于那些“大问题”:贫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场?穷人能够受益于民主制吗?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萨克斯在其2005年《贫穷的终结》(The End of Poverty一书中称,如果富国在2005~2025年间每年拿出1 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决。
然而,还有一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萨克斯的回答是错误的。曼哈顿的威廉·埃斯特利挑战了纽约大学的萨克斯,随着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面世,他已经成为反援助人士中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之一。丹比萨·莫约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资公司及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她于近期出版了《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书,并在书中对埃斯特利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们都认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看待世界运转的方式上,对援助持悲观态度的人实际上表现得颇为乐观。埃斯特利认为,“贫穷陷阱”并不存在。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只能使问题恶化的人?这一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我们需要的是证据。然而,遗憾的是,那种常常用来解答大问题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闻轶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场。例如,卢旺达在遭受种族灭绝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大笔捐款,整个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开始制定政策,尽量不再接受援助。那么,我们应将这个例子看作是援助好处的证明(萨克斯的观点,还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约的观点,还是二者兼备?
由于诸如卢旺达这样的个例没有最终定论,大多数研究哲学问题的人更喜欢在多个国家之间作比较。例如,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援助的话情况会更糟。对此,我们并不了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测而已。
然而,假如没有支持或反对援助的依据,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放弃穷人?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不是我们所应持有的。实际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这本书整体上就采用了一种答案延伸的形式——不过不是萨克斯和埃斯特利喜欢的那种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民主制的效力,却可以就是否应改变其组织方式谈谈感想,使其更有效地运行于印尼的农村等地。
无论如何,对于某些大问题(如外国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我们有时听到的那样重要,我们尚不明确。无论是伦敦、巴黎或华盛顿特区那些热心于帮助穷人的人,还是不那么热心于此的人,他们都认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实际上,援助只占每年给穷人所划拨的款项的一小部分,大多数针对全球穷人的计划都由各国自身的财政部门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间,印度为穷人的基础教育计划投入5 000亿卢比(310亿美元。即使是在非洲这样急需援助的地方,这一数字也只占政府2003年度全部预算的5.7%(如果我们排除尼日利亚和南非这两个几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国,那么这一比例为12%。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发了无数没完没了的争论,这模糊了真正的重点——钱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政府要选择正确的资助项目——该项目对穷人有好处吗?是该给老人发养老金,还是为病人建诊所?然后,弄清楚最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比如,诊所的运作及人员配备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前提,即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在情理之中。哲学家彼得·辛格曾写过关于拯救陌生人的道德准则,他评论说,大多数人都愿意牺牲一件价值1 000美元的衣服,换取一个落水儿童的性命。辛格还认为,这名落水儿童就是那些每年活不到5岁的900万儿童之一。经济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用他的话来讲,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于营养不足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没有启动资金。
的确,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来说,这种对生命的荒废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对于这个非洲小女孩来说却影响很大:她可能沦落为携带艾滋病毒的妓女,将病毒传染给一个来到非洲旅游的美国人,而这个美国人又会将病毒带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她可能会患上一种耐抗生素的肺结核,这种病毒最终可能会传播到欧洲。如果她当初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她可能已经研制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药,或者就像中国小姑娘戴满菊一样,她上学的机会来源于银行职员的一个疏忽,这可能使她最终成为雇用上千人的商业巨头。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在其著作《半边天》(Half the Sky中讲述了这个小姑娘的故事。即使她没有这样的际遇,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给她一次机会呢?
我们知道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当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时,分歧便会显现。
辛格关于帮助别人的观点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知道如何去做。在你不会游泳的前提下,甘愿牺牲一件衣服的道德准则便显得苍白无力。正因如此,在《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一书中,辛格不辞辛苦地为读者列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伸出援手。在辛格的网站上,这部分内容是定期更新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也是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称,疟疾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儿童。对此,我们认为,让人们睡在经过***虫剂处理的蚊帐中,这样就可以挽救很多条性命。研究表明,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让人们睡在经过***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以将疟疾的感染病例减少一半。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儿童都睡在这样的蚊帐中呢?
只要拿出约10美元,一个家庭就能得到一个经过***虫剂处理的蚊帐,还会有人教他们怎样使用这种蚊帐。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是否应向家长们免费提供这种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这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但答案却不甚明了。很多“专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十分强硬,却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如果玛丽睡在蚊帐中,约翰就不太可能被传染——如果至少有一半人口睡在蚊帐中,另一半人口即使没睡在蚊帐中,他们被传染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问题是,睡在蚊帐中的孩子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对于马里及肯尼亚的很多家庭来说,10美元的花费有些高。考虑到使用者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利益,以优惠价销售蚊帐或免费赠送蚊帐似乎是个好办法。的确,免费发放蚊帐正是杰弗里·萨克斯所提倡的。埃斯特利和莫约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这种情况会摧毁运转良好的`市场。据莫约讲,一位蚊帐供应商就曾因一项免费发放蚊帐计划而***。在该项计划停止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以任何价格提供蚊帐了。
要想解释这一争论,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如果人们必须以全价(或者至少是全价的一大半购买蚊帐,他们是否会放弃购买?第二,如果蚊帐是免费赠送的,或是以优惠价卖给人们的,他们是否会使用这些蚊帐,还是将其浪费掉?第三,如果人们以优惠价购买了蚊帐,那么一旦以后价格不再优惠,他们是否还愿意去购买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观察并比较几组人在面对不同程度优惠价时的行为。这里,我们着重于“比较”,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与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相比,他们的表现常常是不一样的。
那些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可能都比较富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这种蚊帐;而那些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可能是因为贫穷,才会被某家非政府组织选中。不过,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社会关系优越,而穷人由于封闭只好以全价购买。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无法从他们使用蚊帐的方式上得出任何结论。
因此,这些问题最简洁的回答方式就是模仿医学中为评估新药的效力而采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帕斯卡利娜·迪帕在肯尼亚开展了这样一项实验,随后,其他研究人员分别在乌干达和马达加斯加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在迪帕的实验中,随机选定的几个人在购买蚊帐时享受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优惠。通过对几个小组在接受不同价格时的行为进行比较,迪帕便能回答我们前面列出的三个问题,至少在这项实验的背景下是这样的。
在本书的第三章,我们将详细描述迪帕的研究发现。尽管有争议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这些实验并没有告诉我们,将进口的蚊帐以优惠价出售是否会损害当地厂家的利益,但这些实验结果还是使这场争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极大地影响了这方面的政策导向及言辞。
从泛泛而论转向具体剖析,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一旦我们了解穷人是否愿意花钱购买蚊帐,以及他们是否会使用免费得到的蚊帐,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就不仅是发放蚊帐的最好方式了;我们还会了解,穷人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例如,蚊帐得到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可能是人们不了解这种蚊帐的好处,可能是穷人买不起蚊帐,也可能是他们的头脑完全被当前的问题所占据,根本没空去担心以后的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能了解穷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除了手里没有多少钱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吗?或是他们极度贫困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如果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是否会因此而掉入“贫穷陷阱”?
(选自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信出版社
1.作者认为,人们对贫穷认识的误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要点。(30分
2.你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更贫穷还是更富有,抑或会呈现其他面貌?请结合自己的阅读、调查数据及其他理论等,来阐释自己的观点。300~500字。(70分
望着刚被暴雨洗礼的操场,我的内心就像打翻了的调味瓶,更多是酸与苦,无限的无奈都隐藏在一句句重重的叹气中!难以想象,几分钟前,我还在心里高呼:“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当然,暴风雨是更猛烈了,然而却换来了沉重的代价,就是在室内站军姿!要知道,全部一百几十号人全都密密麻麻地挤在刚下过大雨的室内,是什么心情。又闷又热的环境,真是令人快窒息了!这时的我,可真是可以用大汗淋漓,汗流浃背来形容了。整个大厅,死一般的寂静,好像一百多人都在比,看谁敢先打出报告。
漫长的站军姿时间终于结束,我们被带到操场上练习跑步。跑步对于我们班来说,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教官看了直摇头,我们自己也自责地撇撇嘴,同样的动作、抬手、小跑、站立,我们一下午都在反复,可就是不齐。“哎!”教官轻叹一气,抹了把汗,拿下帽子又重新戴了一遍,一排一排来吧!
前面三排男生跑过去了,轮到我们这排女生了。“都有!跑步——走!”“叭嗒——叭嗒——”这排的脚步凌乱且懒散。我们停住,前前后后竟全没有在同一条线上。“哈哈哈!”“哈哈!”对面一阵笑声,传进耳朵里有些刺耳。一边的小陈忍不了了,冲着对面那群笑的正欢的男生一顿大喊:“笑什么?笑什么!你们跑的很好了是吗?”回应的是一片沉默!
教官这次把男女生分开来,我们女生自己多练。起初,还是有些不齐的,不甘使我们又打起精神,那几位没走齐的女生也有些懊恼,我们也不断指正,告诉她什么时候该走慢,什么时候迈大步。走了几个回合下来,效果还不错。突然,有人提议:“谁来喊个口号吧!”
“我来我来好了,我嗓门儿大!”我自告奋勇地举手。
“来,都有!跑步——走!”“一二一,一二一……立定!一二!”这次,我发现,我们七个女生好像有魔力般的,齐刷刷地在一条线上!“再来再来,看他们还笑不笑!”有人说道,语气中,全都是自信与兴奋!
“一二一,一二一……”操场上,是七个女孩肩并肩努力的身影,口中都念着有魔力的口令。我把它称为团结与坚持!
我通过这篇材料的阅读,更加深了对“团结就是力量”的理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金刚石被称为“硬度之王”,且在希腊文中意为“不可战胜”,多少年来无坚不摧,可被认为是最坚硬的物质了,而它却被那不起眼的氮与硼的化合物所占胜了。那不摧的“神话”被打破,就是氮与硼的组合而成的力量所造就。因而,我更加坚信:团结就是力量。
正如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研究过程中,物理学家出身的克里克对衍射图谱的分析十分熟悉,能帮助沃森理解晶体学的原理,而沃森能帮助克里克理解生物学的内容,而他们在以威乐金斯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成螺旋结构并将其验证。
正是由于他们三人之间的紧密合作,才会创造出这一成功理论,才使人类生物学向前走了一大步。因而,我认为团结就是力量。
再看一下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时,纵有冲天豪气,但仍是寡不敌众,难以力敌,最终自刎于乌江江畔,给后人留下了“宜当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之教训。
项羽的垓下之围,也不正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事实吗?
再说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我们赢得抗日战争这一伟大的胜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实现了军民团结,无论侵略者到哪儿,都有我们英勇团结的中华儿女的奋起反抗,最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集中国抗日武装力量奋起反击,最终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去,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战的结果,以史为据,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当今社会,也更加重视一个人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因为现在社会中的竞争更为激烈,纵然一个人有万夫不当之勇,我想,他也很难长久地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样,团队精神,团结便显得弥足珍贵。
当今社会现状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因此,我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功,这绝非易事,或许几个人团结在一起,拧作一股绳,这样成功或许会来的快些吧!
总之,团结就是力量。
今天上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下午要举行拔河比赛。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个个欢呼雀跃。我兴奋得中午饭都没吃好。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般笑着、推着、跑去操场。到了操场,只见一条大粗绳子压在操场当中的两条白线上,绳子中间扎着一块红布条儿。四周被一群同学围得水泄不通。有的.在议论谁可以获得这次比赛的胜利,有的在鼓足气准备为自己的班级加油,还有的在为比赛同学分析对方的弱点。老师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队,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想试试自己的力气。
“预备!”裁判大喊一声,双方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绳子,紧紧的抓在手里,眼睛死死的盯着裁判,咬紧牙关,脚挨着脚,鼓足力气,只要一吹哨,就使出全力往后拉。
“嘟——”哨声响了,一场让人惊心动魄的比赛正式开始了。双方互不相让,都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向后拉。只见梁俊哲脸涨得通红,像一座快要喷发的活火山,一个人就把对方三十个人打败一般。他的手里拿的似乎握的不是绳子,而是一把锐利的钢刀,脚像生了根一样一动不动。我也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接连不断的淌下来,我顾不上擦汗,一心只想:坚持、坚持、再坚持,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红布一会儿向我们这边移,一会儿向对方这边移。“加油,加油,加油!”的喊声在我耳畔响起。拉拉队的脸上都写满了“急”字好像要集体狂奔过来帮我们赢得这场比赛似的。
渐渐地,渐渐地,绳子向对方那边移动,我们怎么用力拉也拉不回来了,这场比赛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当交换场地再战时,我们吸取了上次比赛的失败教训:一、重心掌握得不好;二、脚没顶稳。。。。。。失败的教训重新做了分析,决定让班长蒋博文喊口号。经过几分钟的战斗,我们终于胜利了。我们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对方不服,要求再战,老师劝阻道:“这项运动,对双方的体力消耗很大,不能再战了,过几天你们再比吧。”
今天这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让我深深地体悟到“柴多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