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时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应当根据需要,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来写……。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突出,不至于杂乱无章。同时,要写好景物,还要有丰富的词汇,词汇不丰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绘不出来啊!所以平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真情实感,加以有条理的叙述,就能把作文写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会得到持续的提高,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培养,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打开尘封的记忆,首先浮现在眼前的就是那个“温暖”的冬天,我和她手牵手,在冬日底下……
第一次见到她,高个子,微胖,扎着马尾辫,身穿一件长袖T恤和一条休闲牛仔,面无表情,看起酷酷的样子。后来不知怎么回事,迷迷糊糊的,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她乐观开朗,大大咧咧。而我极其内向,沉默寡言。我们性格迥异,最后却成为了知己,到现在我也弄不清原因。她很勤劳、很勇敢、很善良、很大方、很执着……当然,她也很冲动、很暴躁、很贪玩、很迷糊……
那天,刺骨的寒风无情地撕扯着干枯的树枝,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地上堆积的洁白的雪还未融化,一片银装素裹……在公园里,有两个女孩,穿着厚厚的棉袄,围着围巾,戴着帽子,手牵着手,另一只手里拿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边吃边一起说笑。时而两人开怀大笑;时而两人伤感哭泣;时而手牵手散着步;时而背靠背唱着歌……就这样,两个女孩踩着雪,一步一个脚印,伴随着“嘎吱嘎吱的声音,绕着公园走了一圈又一圈……天气虽冷,心却温暖……
那段日子,纯真,美好,简单,浪漫。那时,我们在一起看“人狗奇缘”,哭的稀里哗啦,一塌糊涂;那时,每天我几乎都会吃到雪糕,而那却不是我掏的钱;那时,我们偶尔会吵吵小架,但几分钟后又迅速和好;那时,我们一起聊天聊到深夜,结果第二天上学迟到;那时她不好意思向一高年级男生问题,结果还是我去问了再告诉她;那时,我被欺负了,她会替我打抱不平;那时,我们一起为考试而拼搏;那时,我们手牵手,在冬日底下……
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有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那段日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很想再和她在一起学习,于是我们约定好,将来要考进同一所高中,这个约定使我更加努力的拼搏。我期待着,我们将在一起度过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华。
又是一个冬天,有谁愿意与我手牵手,在冬日底下…
批注: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叙事散文,作者着重描写了与同学的学习往事,语言朴实流畅,故事饱满圆润,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气。全文结构安排合理,首尾呼应,有极强的回读意味。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展开想象是神奇的“鲜活剂”。景物大都是静止不动的,如果只是把它们的样子描绘出来,就会显得干巴巴的,空洞无物;如果给它们洒上想象“鲜活剂”,景物就会立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我*在一棵树山,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意,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写作时,当你写了“荷叶在风中摇曳”,紧跟着想到“好像美丽的少女在跳舞。”这样写荷叶就跟读者拉近了距离。当你看到一捆捆稻谷想象到它们就像一个个扎着辫子的姑娘……这样赋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除了用比喻,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生动、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写文章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写给什么样的人看;写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过文章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例如,写关于落花生的说明文,如果读者对象是农民,目的又是为了向农民传授栽培落花生的技术,那么,就要根据落花生的生长规律,从如何栽培才能夺高产的角度去说明,重点说明怎样选种、选地、播种、施肥、管理等。如果对象是厨师或食品加工厂的工人,目的又是为了介绍如何加工食用落花生,那么就应侧重说明花生仁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加工、配料才能使花生仁更加可口等等。我们中学生在写说明文的时候,可先设想为谁而写,这样就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明,不至于把文章写得散乱无章,目的不明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平时积累素材。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一)、选好角度,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立足在船头,随着船身渐渐逼近的时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树的长势上,定点对大榕树形态的具体观察,看清了这一株奇特的大榕树的真面目,枝干“不可计数”,足见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卧在水面上一般。”观察了大榕树的整体形象;观察了大榕树与众不同的神态美,“那么多的绿叶”,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就是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细致观察。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二)、移步换景。在进行观察时,观察点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了。正像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就是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的表现方法。动点观察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察点要连续不断地移动;二是移动观察点要有顺序。这种观察法适合观察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景物。由于作者对景物连续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态和色彩,描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状,又可显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来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最好先看看全景,对整体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迈开你轻快的脚步,向前走去,这样随着你脚步的移动,眼中的景物在不断变换,这就是“移步换景”法。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或驻足万寿山下,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绘的是一副副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观察点必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细致地描绘出园景。
(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观察。虽然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离不开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但是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处景物,因季节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观察时如果抓不住特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无法感染读者。因此,无论是写春花的绚丽,还是写秋叶的'静美,是写江海的波澜壮阔,还是写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认真观察,把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景物的全貌,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例如:学校的小花园里,花香与读书声相伴,特点是幽静美丽;操场上有单杠、双杆和篮球场,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它的特点是热闹。另外有些景物还要一边对比一边观察,才会发现这一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观察树叶,如果不对比,只盯着一种树叶看,你会以为绿就是它的最大特点了,可是一比你就会发现,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似鸭掌,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特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