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依赖于人类,同样人类依赖于生态环境。没有鲨鱼人类还能再活几年?
我想大家都看过电影《海洋》吧!《海洋》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由法国著名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导演,JacquesPerrin、LancelotPerrin、RieMiyazawa联袂演出的纪录片。这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本片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鲨鱼虽然伤害过人类,可人类自己呢?不是也残害过鲨鱼吗,人们把鲨鱼捕上来,割掉鲨鱼的鱼翅,把鲨鱼扔回水里,那残忍的场面,让我至今难忘。鲨鱼不是被割掉鱼翅而死,而是因没法游泳没办法觅食而死。一位航海员有自身的经历,在一次去海底时他看见一只死鲨鱼,全身已经腐烂,这只鲨鱼没有翅,腐烂得只剩一些骨头,据专家介绍鱼翅吃下肚里对人也没益处,人们就为了显示自己高贵吗?不残害生灵积福积德,如果没人买鱼翅,谁还会去割。我在这里呼吁大家:保护鲨鱼,世界将变得更美丽。
鲨鱼和我们同生存于一个世界,我们保护鲨鱼等于保护自己,如果没有鲨鱼,人类还可以生存吗?如果没有了鲨鱼,人类不能生存!
保护鲨鱼,世界将变得更美丽——拒绝鱼翅。
最近,我看到了一则小故事:香港海洋公园有一条大鲸鱼,重达8600公斤。为了能让它跃出水面6.6米,在最初训练时,训练师把绳子放在水面之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每通过一次,鲸鱼就能得到奖励。渐渐地,训练师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每次提高的幅度很小,大约只有2厘米,这样鲸鱼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就能越过去,并获得奖励。于是,这条常常受到奖励的鲸鱼,便很乐意接受下一次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鲸鱼越过的高度逐渐上升,最后竟达到了6.6米。
训练师训练鲸鱼成功的诀窍,是每次让它进步一点点。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积累起来,天长日久,便取得了惊人的收货。这个故事让我连想自己:上期期末,我从班上的十几名滑到了四十几名,退步很大。原因就是我抵抗不了外界的诱惑,太过贪玩。那是期末将至,班上开始热火朝天地背书,起先我也很来劲,但我却没能持之以恒,背书时,我总是搞自己的,认为被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是件非常费劲并且伤脑筋的'事。就这样,当其他同学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我落后了。我浪费了自己的光阴,辜负了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望,我为我的懒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每次进步一点点,贵在“每次”,也难在“每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习贵在坚持!
每个人只能年轻一次,大家都歌颂青春的无价: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啦啦啦啦!啊!千万别浪费它!
但是每个人也只能中年一次,老年一次。人生每一个阶段都珍贵,何必妄自菲薄呢?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年轻时的我,我觉得我当年不够充实,鉴赏力不足,自大无知,缺点数之不尽。看以前的`照片,只对自己高瘦的身材有点怀念,还有剩下的那点愤世嫉俗的忧郁。
人类都会老,老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老得顽固和老得懊恼就不值得活下去。我们有肉体年龄和精神年龄,家父说他50岁之后,生日便开始倒数,所以今年算起来才20岁。
反而,看到生活刻板,不苟言笑,毫无嗜好的年轻人,他们才是真正老了。
又老又胖的男人,很失礼吗?那是信心问题,不以财富衡量。家庭清贫,但衣着干净,不蓬头垢发,黑西装上没有头皮,指甲修得整齐,是对自己的尊重,别人看见也舒服,与胖和瘦无关。
人生必经之路,迟早到来。等它来临时,不如做好准备,享受它的宁静。
人总得向自然学习,最好临终之前,发出花香。
自觉守旧,但与青年人相聚时,发现有了代沟:我要在工作时拼命,我要在休息时狂舞。他们却要将二者混一,并引证种种哲学。我只感到他们老成,我较年轻。
年纪大了,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尽量地少说假话,少骗人。
我们会发觉讲真话,是多么舒服,多么过瘾。在我自己的例子,竟然可以用讲真话闯出一个名堂。
老,必须老得庄严。
老,一定要老得干净。
老,要老得清香。
是否名牌已不重要,但天天洗濯烫直。衣着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自己的尊敬。
皱纹是自傲,但须根应该刮净,做一个美髯公亦可,每天的整理,更花费时间。
年轻人说:你们老了。
不,不,不,不,我们不会变得更老,我们只会变得更好。
但愿自己能像红酒,越老越醇。一股香浓,诱得年轻人团团乱转。一切看开、放下,人生豁达开朗,那有多好!
有一个成语,大家可能都很熟悉,那就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或许很多人也都熟悉。可是大家似乎都明白这件事情,却很少有人真正的汲取教训。
就像现在,一谈到“学习”两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读书。然后在倡导着“终身学习”的时候,大家都去读书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每位学生每年都被要求要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量。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似乎只要多读书,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可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一个去外国的留学高材生,在外国学习的时候也很刻苦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会读很多的书。他每门的笔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十分出色的。可是到最后的时候,他并没能如他想象般获得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因为他有一项弱点。他的实践成绩糟糕透了,他甚至无法和其他那些成绩差的同学一般,将实践进行下去。他的交际、分配和整合管理能力都十分欠缺。他的理论是很棒的,该怎么做的道理他也是很清楚的,可就是无法出色的完成那样的实践活动。
这说明了什么?他的智力有问题吗?很明显,一个能考出那般出色成绩的人不会是个有智商缺陷的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回头看看中国的学生们,在学校里做什么。他们在刻苦的读书、做笔记、背诵。然后,他们要将这些记忆的知识用来考试,取得好的成绩。可是对于那些知识,他们是真的全部弄明白了吗?他们在学习中就没有思考过书中的知识究竟是真的完全正确吗?
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时间思考这些,他们只是在忙着读和背,忙着应付一场又一场的考试。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句十分正确的话,它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可是现在信奉这句话并且做到的学生太少了,他们甚至没有实际动手验证书中知识的习惯。所以我们不仅应该明白和铭记实践比死读书更重要的道理,更要真正有所行动,力有所用,学以致用。
说到环境,我们很自然地想到物质环境的创设:墙面布置、材料投放等等。在开展主题活动时,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我们觉得,环境应该更多地体现互动性,让小朋友与材料互动、与老师互动、与同伴互动,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动物”主题开展时,小朋友对动物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获得的知识,把动物分成: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动物;两条腿和四条腿的动物等等。而我也按照习惯做法,把相关的小朋友的作品张贴上墙,完成了环境的布置。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小朋友不再关注这些环境,也无法与之产生进一步的互动,这是一个“死环境”,仅仅停留在观赏的阶段而已,没有更大的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让环境“活”起来呢?如何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呢?我们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我们在区角中投放了许多手工制作的'材料,小朋友很感兴趣,陆续做了许多小动物,但是,放在哪里好呢?如果堆在桌子上,会影响小朋友的活动,而且,小朋友提出各种动物放在一起也不合适。于是,搭建一个动物园的设想提出来了。我们和小朋友一起把各种废旧的包装盒连在一起作围墙和大门,在教室门口搭建了一个“动物乐园”,小朋友可以随时将自己制作的美工作品和家里带来的长毛绒玩具摆放到“动物乐园”里面去,同时,要考虑怎么放、放在哪里更合适?就在小朋友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动物们有了自己的家,环境也逐步丰富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与同伴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互动,他们始终积极地参与。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的环境”,可以让小朋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通过“动物”主题的尝试,我们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也使我们在开展其他主题活动时更有信心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