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灯昏黄,沏一杯清香,披一身朦胧的诗意,品一份宁静的书香,我沉醉于那幽香的书页中,遨游于古今的长廊里……
狂风·流水·英雄泪
乌云滚滚、遮天蔽日。狂风劲吹掀波助澜,抬头,望不尽太阳;低头,窥不见江底。泪泗纵横、心灰意冷的屈原纵身汨罗江。一拂袖、一阵风、一滴泪,空留风声凄婉送来一片忠心。
凄风·残月·柳枝摇
诗人行走于古道中,漫无目的。深夜的风吹散了落下的月光,跳跃在诗人的眼前。柳枝疏忽摇曳,承载着几点残缺的月光。静谧得令人窒息的夜道出了诗人杨柳那“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愁情别意。
海浪·火光·黑烟滚
围聚,肃然,庄重。林则徐一把火,点燃了虎门海滩的**。这把火,烧出了万千百姓家破人亡的伤心欲绝;这把火,烧光了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这把火,烧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把火,烧亮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火光冲载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驱避之”的豪情壮志飞上云霄。
泪水·迷茫·恍然大悟
考试失利,信心再度受挫,让我再一次质疑自己的能力。书桌前,感觉依旧,静谧再度引领我穿越时空,从历史的巨浪中采撷一朵朵晶莹的浪花。我了解了一位位诗人的沧桑:一声“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道出了李白不灭的信念;一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道出了韩愈不老的壮志;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展露了杜甫的怀古幽思。我开始幡然醒悟:他们都曾受挫,历经艰险,但他们最终坚持不懈,终究留得千古美名。小小挫折,就这么容易打倒我了吗?我不服。
激励·安慰·立志成才
生活多彩,摇曳着年少斑斓的梦。面对生活,书又一次教我沉思。我放眼现在,从古人的哲思中汲一点一滴的精华。我开始一步步走出幼稚,走向成熟。当我灰心丧气时,书教会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于是我有了重新奋斗的勇气;当我与朋友惜别时,书教会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于是我擦干了惜别的眼泪;当我想放下手中的书放纵生活时,书教会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我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我走进书,品味一幕幕历史,了解一份份壮志豪情;书走进我,扶持我一次次走出困难的泥沼,牵引我充满希望的投入未来的怀抱!
我不敢说书是什么,我只能说书像什么?我不曾有幸品尝过书,我不能描绘出书的任何味道——品尝时的味道、嗅时的味道……我只能用心去感受书的味道,只能说书的味道像什么…… 书的味道应该很像花的香味吧!不然会有那么多描写花的文章和诗句呢?那些诗人和作家们定然是把花的竽味溶入到书中去了吧!不然,在读到“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时候,我怎么仿佛闻到了花香呢? 书的味道应该很像竹的味道吧!不然在读到“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时候,我怎么会仿佛是看到了一簇绿油油的竹子呢!那清幽、淡雅的味道应该很像书的味道吧…… 或许,我不应该就这样轻易地下结论,因为书的味道应该更有意境一些。 书的味道很像知已的味道,每汉我读到一些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文章时,我便忍不住要激动:这便是知已吧,不,即使是知已也不会和自己有冲突,而书却不会,当我心情由睛阴时我会和书倾诉,它会不厌其烦地听我讲……书便是我的知已,那么书的味道应该很像知已的味道吧! 不,书的味道不会那么简单,它应该有更耐人寻味的味道才对,也许,书的味道应该就像一种精神吧! 对!书的味道就应该是像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书的味道应该多种多样,然而,我的文字却描绘不出它的千分之一…… 朋友,做个爱书的人,用心去品尝书的味道,你会发现:原来世界那么精彩!
书,是全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人的一生中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老师,无声的老师。
童话,是每一位孩子最初的读物,相信每一位孩子都特别熟悉。小时候,妈妈总会用清脆的声音读着优美的童话哄我入睡。渐渐地,我学会了阅读。每买一本书,我都会坐在床头,在夜晚明亮的灯光下细细的品味书中的营养。那时,我觉得书是一颗美味的棒棒糖,让我吃了还想吃。它的甜蜜一直渗透到我幼稚的心头。
渐渐地,童话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我开始看一些好玩的连环画,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小兵张嘎》,??那些美丽的图片经常吸引着我,让我常常在图书馆的书堆里不停地翻找这些迷人的小画册。那时,我觉得书是冬天里一碗美味的热汤,喝下去暖乎乎的,鲜香鲜香的,让人舒服但容易被人淡忘,就像漫画情节一样。
进入高年级,我开始看一些经典名着。有些悲壮的故事常常使我感动,有些曲折的故事常常让我回味无穷,有些搞笑的故事常常令我开怀大笑。这时,我觉得书是一盘麻辣火锅,劲辣十足,慢慢嚼来,就会让人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有时候刚看一本书时,觉得很平凡,当我第二次拿起这本书时,就会觉得:咦,这本书怎么会写的这么好呢?
书有很多味道,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品尝出其中的酸甜苦辣来。读一本书,就等于尝一桌美味的佳肴。让我们读多点书吧。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诗。而相比它被人津津乐道的字面含义,我更愿意去探求墨迹之下的深远。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种阅读精神的诠释。我向来认为阅读是一种特殊的交流途径——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遣词造句的拘谨,只剩下单纯的、灵魂的交流。认同一个作者,你会沉浸于他的作品,陶醉于字里行间溢出的人格魅力;排斥一个作者,你会对他的文章避之不及,以免深陷精神上的违和感。不需要知晓什么,不需要交谈什么,这是精神上的直接沟通。书到用时方恨少,又也许是一种寻知己而不得的失落?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种探索精神的演绎。纸页间的财富永远无法衡量,它的耀眼、神秘与未知性促使一代代人投入到发掘其宝藏的洪流之中。揭卷而起,便是一方全然不同的天地——又有谁能置此等奇遇于不顾?笔墨间的探索与荷枪实弹的冒险相去甚远,前者虽没有后者的性命之忧,有时却难上千百倍。而在字里行间摸索所带来的触动,终究会让你感受到一路艰辛的价值。它从不曾让我失望。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种感性精神的表述。一个能把书本真正“读进去”的人永远不会感到生命枯燥,因为他知道这片苍穹下最美好的景致已然执在指掌之间。而一个冷情淡漠之人,又怎么可能感受到那最纯粹的行文之美?视线掠过墨字,被某一个不经意的语句直击心脏——这是世上最神奇的情感传达。然而它的存在,却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目中见义则心必有感,心有所感则下笔如有神。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兴许就是在这样珍贵过程中的感悟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