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的作文(在新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感作文)

来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的作文(在新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感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2-10-08 21:55:27
来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的作文(在新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感作文)

来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的作文【一】

《所念人,所感事》不是我看的李荷西的第一部作品,认识李荷西的文字,还是去年无聊刷豆瓣的时候无意中偶遇的。那时候她在豆瓣上连载一部长篇,看了两三篇后我就彻底沦陷了,不分昼夜地把所有的连载一口气看完,然后我的日程安排里就多了一件事,每周可怜巴巴地坐等她的连载更新,更加丧心病狂的是某天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荷西停止连载更新了,因为要出书。她就这么轻易地把我们这些喜欢她文字的人抛弃了。

上个月荷西的公众号里甩出了她新书的海报,我才知道那篇连载的名字叫《没道理的爱情》,拜托,如果我在豆瓣第一眼看到的是这个名字,一定以为又是什么落入俗套的爱情故事,然后就与荷西这么美好的文字擦肩而过了。开始没有买那本书,是有点抱着赌气的心态,不想为抛弃读者那么久的作品买单,直到某天,荷西发了连载里面某个人物的一篇番外,我一下子又掉进了那段追连载的日日夜夜里,然后默默地把购物车里的那本书付了款。哎,没办法,谁让自己喜欢呢,就像呵护一个宝宝的成长一样,呵护一个作品,总要包容它成长途中的任性和不懂事吧。

《所念人,所感事》是荷西之前的作品,明显在驾驭人物和控制结构上还没有《没道理的爱情》那么成熟,所以是一个个小而精湛的短篇,还是以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勾勒出百态的人生。在荷西的文字里,能看到青春的美好,年少的男男女女们做过的梦;看到现实的无助,在成为世故圆滑的社会人之前吃过的苦和受过的伤;看到时间的残酷,命运经过时间的纠缠,有的各自圆满有的物是人非有的满目疮痍。所有的故事够真实、够真实、够流畅、不矫情、不狗血。你能感觉到,明明是你生活中可能认识的人、可能遇到的事,可是荷西却能不动声色地组合成一个个清新脱俗的故事。

可能是学生时代偷看言情小说落下的毛病,也可能是青春期追偶像剧时上的瘾,对于爱情故事,我是见识过不少的。所以比起《所念人,所感事》里面的故事情节,我更喜欢的是荷西的语言,对场景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真实到让人觉得触手可及,自然到让人身临其境。形容女孩的纯真,她说“眼睛里面可以飞出白鸽”;形容夕阳的'美丽,她说“像煮熟了的咸鸭蛋黄”;形容岁月静好,她说“奶茶店的老奶奶,在生锈的铁炉旁,慵懒的狸花猫舔着爪子”。不需要晦涩的词语,不引用深奥的大道理,简单朴实的文字,经过荷西的排列组合,呈现出一片美好。

荷西是擅长用第三人称的,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告诉你每个人物除了呈现出来的状态之外,还有着每个人的秘密,和不得已的苦衷。比如荷西公众号里发的那篇老胡的番外,老胡是《没道理的爱情》里面一个出现频率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拍成电视的话这个人物顶多需要一个群众演员。但是荷西的那篇番外让我看到了老胡的心理活动,如果从他的角度着手写,应该也是一部很棒的作品。这就是我喜欢荷西的文字的原因,每个人都是主角,要看你是在站在哪个圈子,从哪个角度看进去,每个人都有美好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要看你恰好遇到的是哪一面。

说到这,想起一个题外话,有人说我写的东西是心灵鸡汤,抱歉我觉得不是唉,因为我自己也是拒绝听一些大道理的。许知远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看这个世界都是带着偏见的。”经历不一样,得到的结论就不一样,把自己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归纳成一段普世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是不是有点自以为是了。而我更倾向于过程的描述,默默地做一个敏感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恰巧我们有同样的感受,那我会欣慰、欣喜、心心相惜……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把自己的笔端打磨的足够锋利,能把自己遇到过的人、看到过的风景、听说过的故事,记录、组合、美化、呈现、封存,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来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的作文【二】

其实书是四月底就读完的,至今才落笔读后感,倒不只是因为懒惰。

更多还是因为刚读完时的感觉,像是播种后还没有发芽的土地,你知道种子在那里,营养和水分也算充足,发芽是迟早的事,只是总是看不到发芽的迹象。所以,也就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感觉下笔。

这几天的某个早上,我昏昏醒醒,电话响了,那个总是让我觉得在用力吸我进去的无底的深渊,再次发出了沉重的呼唤。我所有的坚强和快乐,又一次被这不定时的呼唤,轻易打碎。

我哭了很久,可那些眼泪可以表达的伤感,远不及我心中常年煎熬的万分之一。我再次整日陷入到一种无助的痛苦之中,那些我试图逃脱,却总是如诅咒般纠缠我的,再次将整个的我淹没。

我感觉我所有积极的意志在这无尽的痛苦中,慢慢消散。我像迷失在一片森林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如同15岁的卡夫卡,面对他的“诅咒”,也曾试图逃脱,以为远走可以摆脱“诅咒”,但是命运总还是以各种方式,让该来无一例外。

虽是不一样的境遇,却有着同样的痛苦,让我觉得,那个遥远虚幻的卡夫卡,像是另外一个自己。

书中说,“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

我不是跨入时的我,那我该是怎样的我?或者说,我该是怎样的我,才可以从命运的沙尘暴中逃出呢。

大概是成为最勇敢的十五岁少年吧。

即便依旧对生活和命运有很多的不解和不满,但是不会只想着逃跑。不管是主动进入,还是被动被卷入。那些命运非得是要给我们的,那些无法回避的,都要学会勇敢的去面对。当我们看透了命运的把戏后,不管它再施以怎样的暴虐,我们都会觉得,不过如此而已,早就猜到了。那时的我们,就是真正最勇敢的十五岁少年了吧。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到很多网上的读者评论说,从书中得到了很多治愈。我读的时候,还对这些评论产生了疑惑。直至现在,我的“诅咒”来折磨我时,我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书中,其他读者说到的那些治愈了。也许往后的很多时刻,我会常想拿出来再读一读,和卡夫卡互相鼓励,一起在命运的沙尘暴里,成长为更加勇敢的自己。

看来读一本书,和爱上一个人一样,是需要一点点机缘的。早一点,或者晚一点,都有可能会错过对方。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机遇里,你遇见一个人,一本书,他所有的一切,是你觉得刚刚好的,书中一切也是你能真切感受的。那么人和书,就都是对的。

除了故事本身给予的力量和安慰,不得不承认,读村上的书,总能开启音乐的大门。

村上的书,我读的少,加上这本,也才两本。但是每次搜索相关内容时,总能看到来自各方评论中提到村上对音乐的喜爱,并常在作品中运用音乐,来使人物更丰满,亦或推动故事发展。

《海边的卡夫卡》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星野在跟中田去了四国后,在四国高知市的街上乱逛进到了一家咖啡馆,听见了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杰作”,音乐带给了星野感动,他从咖啡馆主人那里知道了鲁道夫大公与贝多芬的关系。

鲁道夫大公既是贝多芬的学生,也是贝多芬的主要赞助者,大公三重奏是贝多芬为感谢鲁道夫大公而写的,也是贝多芬三重奏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一首。

星野为了一个不认识的陌生老头中田来到四国,做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内心其实是有挣扎的。但是“大公三重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星野完成了心理和思想上的一个过渡。

文中说:“全都是伟人、天才,人世间就麻烦了。必须有人四下照看,处理各种现实性问题才行。”这让跟随中田一路前来,陷入迷茫的星野找到了自己方向和如此这般的意义所在。也才有了后边,义无反顾继续帮助中田完成各种奇怪事情的执着。

为着书中这一情节,我特意找来了“大公三重奏”去反复听,确实是好听的曲子,只不过,不懂音乐的我,除了好听,听不出更多。但还是会觉得是一份奇妙的缘分,在文字里认识了一首曲子,又得知到一段有趣的故事。也许也会在我人生迷茫的时刻,给出一些朦胧的建议吧。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一些伤痛的治愈,和一首印象深刻的曲子。上网查找了关于这本书的很多解读,有的说,村上的很多小说都是一种寓言,而“卡夫卡”是关于存在的寓言;有的说,《海边的卡夫卡》这本小说,是村上对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国民实施的类似“集体昏睡”的精神催眠,来诱使国民陷入对战争的迷恋的一种隐喻;有的从心理学解读“卡夫卡”,分析村上的“卡夫卡”是对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寓言的一个扩充版解读。

也许吧、也许吧,也许这本有些晦暗的小说里,确实寄托了作者无数的心思和感情。可是我所能感受到的,也仅能是自己有限生活经历的一丝丝共鸣而已。

当这本书读到最后,卡夫卡对那个叫做乌鸦的少年说,

“可是我还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

“看画,听风的声音,这你能办到,最好先睡一觉。”叫乌鸦的少年说,“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是这样吧,也许我们也总是感到,即便经历再多,还是觉得眼前的生活一片迷茫。仿佛走出了原来的困境,又好似困境一直都在。

这时就需要想办法在内心存住一个理智的声音来时时提醒我们,真的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前路迷茫也没什么好怕的,做好你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些所有经历过的困苦,都会帮助你获取开启更好生活的能力,而你,也会不断成长更好的你自己。

来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的作文【三】

让人觉得“孤寂”的书名,是当初吸引我去翻阅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据说曾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简介,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难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吗?随手翻阅一下,却发现语言很平实,还有一些真实的事例,于是,我开始了此次阅读之旅。

一向以来,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当被其他人问起职业时,他们都会追问两句: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啊?是教什么的?当了解真相后,大都会“夸”上一句:很有爱心的工作啊!“爱”这个字眼似乎总会在我耳边响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来,做教师的都要有一颗爱心,而做特教教师的,这颗“爱心”的分量应当还要重!所以,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只要抱着对学生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但当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时,顿时哑然失笑,我对于“爱”的理解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诚如书的作者说道:“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我,也是爱他人”。看来,爱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他人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像这样,对于“爱”的一系列的阐述,顿时让我觉得心域宽阔了许多。这又让我突然记起导师在我们新教师带教会上提及的“爱”的意义:“用爱打开心灵”!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让自我的心灵更充实丰腴,就必须要怀有“爱”意。

要爱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要爱我们的家人,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要爱我们的工作,这样才会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

要爱我们的生活,这样才会让热情和自信充满每一天!

来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的作文【四】

叫乌鸦的少年最后跟卡夫卡说了一句,这是你做的最为正确的一件事了,卡夫卡15岁离家出走,少年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的语言诅咒着,为了逃脱语言,卡夫卡离家出走了,当他走到社会中去,遇到了好心的大岛,总之一切都还蛮顺利。就是卡夫卡跟灵魂最深处的自己对话时,一面是魔鬼,一面是天使,最后,卡夫卡还是决定继续回学校接受教育。

村上用这种双线的写作方法,刚开始的确是读的懵懵懂懂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读到中间一点发现,其实这两条线是有很大的联系的,直到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那基本上整篇小说差不多也看完了了,虽然自己看得也是有很多的疑问,就像大多数读者问的一样,卡夫卡到底有没有***死自己的父亲,父亲的预言是否真的实现了……这些都不重要了,就像前篇说的,要以一种你,我的身份来做一个读者,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个说的有些多了,我觉得这是一本很有必要去阅读一下的文学作品,就算这其中的很多哲学哲理不清楚,但是村上的这种写作境界,佩服,深深的佩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