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生物化学家。1958年,测定出胰岛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首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0年,又发明测定DNA碱基排列的方法,再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致21世纪中国青年科学家的一封信
我很幸运地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我的工作能得到这么高度的认可,这当然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但真正的乐趣却蕴含在工作本身之中。科学研究就像发现新大陆,你不断地尝试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新事物。这些尝试中有很多是没有效果的,使你不得不尝试另外一些新的事物。有时,尝试是奏效的,并且告诉你某些新东西,这的确是令人兴奋的。不管怎样,也许一点点新发现就能伟大到足以让人产生“我是知道它的惟一的人”的想法,然后你就会有兴趣思考所发现的东西将指导和决定下一次尝试应是什么。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你总是可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它从来不会使人厌倦。事情进展顺利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进展不顺利是令人痛苦的。有些人在遭到困难时就泄气,但我在计划遭受挫折时从来不着急,我会开始设计下一次实验,整个探索的过程都充满了欢乐。
有了新发现,这是非常令人激动的。有的人也许会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来宣泄自己的激动,比如驾热气球周游世界或步行到北极。现在,地球上可供人类发现的新地方不多了,但在科学领域却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踏上探索未知领域的征程是相当有意义的,也是相当激动人心的。
有时候我问自己:“要获得诺贝尔奖,什么是我必须做的?” 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从没试过”,但我知道有一种方法是得不了奖的。有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奖,而且一直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才能得奖,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要想真正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你必须对它有兴趣,你必须做好进行艰苦的工作和遇到挫折时不会太泄气的思想准备。
在这个国家,如果你在大众报纸上阅读到一些有关科学的文章,也许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科学很像是奥林匹克运动或一场足球赛,所有的科学家彼此之间互相竞争,看看到底谁能首先作出发现和获奖。事实不是这样的,科学家为了人类利益一起工作,就像一支队伍,他们不仅仅为了“看看谁是最聪明的”而竞争。我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紧密建立在其他实验室别人的前期工作、建立在与别的科学家有益的讨论和建议的基础之上的,而我的一些工作成绩也为其他人的发现作出了贡献。当然,也有很多明显的对抗存在,但这不是有益的,也常常不是严肃的。
我认为我最重要的发现是测定DNA核苷酸顺序的“直读法”,这一方法现在正被用来解读人类基因组序列。人类基因组也许是最重要的化学物质,因为它包含了我们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所有信息。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本说明书,那么它就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事实上它更像一个图书馆,因为它包含了30亿个字母。一本书也就由26个字母不同的组合组成,要想表达的意思和想传达的信息都包容在这26个字母的顺序中。DNA仅有4个“字母”,即A、G、C、T(当然这些不是真正的字母,而是化学物质),基因的信息就包含在这顺序中。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研究机构都在研究这一顺序。实际上,DNA不仅仅像一本包含遗传信息的说明书,DNA也做许多诸如催化生命进程的事。
人们对了解基因组序列能实现什么目的已经有很多推测,一些政治家和报纸已经预言“它将可能治愈癌症或使人活到130岁,这些在目前还是无用的推测,但我认为它也许将对医学有益。如果你有一部机器,比如一辆汽车,它出了故障,那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说明”书,了解一下它是如何运转的。到目前为止,这在医学上还不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们搞清了基因组序列,那么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动作的,并且当我们生病时,我们就能知道是什么出了毛病,这是可能实现的事。的确,科学家对遗传性疾病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多,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你有一本书,它是用你所不懂的一种语言写的,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字母的顺序。在你能弄懂这种语言并且搞清它说的是什么意思之前,你还将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同样地,当我们有了基因组序列,在完全明白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能让我们达到什么目的之前,我们也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这将是这个新世纪的重要课题,它将导致激动人心的新发现,它给每个有兴趣加入这项带有冒险性的探索、有志于成为科学家的年轻人提供了好机会。
让·多塞
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发现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系统及其在输血和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荣获1980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致中国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
我向青少年和青少年的父母们建议:
一、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他和你一样,也是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人。
二、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惟有让其自立,才能使其自尊。
三、不要给他人造成痛苦,不论伤及的是肉体还是精神;在你伤害他人时,也将给自身造成伤痛。
福井谦一
日本化学家。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前线轨道理论,成为解释、探索化学反应的有力工具,荣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大自然引导我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我喜欢在雨后的山路上散步。我常走的那条山路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崎岖小路。雨后走在路上,泥水裹脚,一步一滑,常常弄得浑身是泥。不过我还是乐于此道。尽管我已年逾六旬,然而这种弄得我浑身是泥的散步,至今仍给我带来说不出的喜悦。我喜欢把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儿时的回忆,几乎都是那些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得来的体验。也许这些体验并不那么可靠,但这些体验使我认识了大自然,它给了我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切身体验到大自然那无比的深奥、美丽和微妙。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切身体验,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正是由于在少年时代亲近大自然、被大自然的深奥所吸引,才走上了研究科学之路。当自然科学已成为我终生事业的时候,当我要尽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时候,我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那令人无比敬畏的存在。
西德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发现核糖核酸RNA的生物催化功能,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关于科学的一些想法
在我12岁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对于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我的父母总是鼓励我学习,并培养起我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认为:读书、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我相信,这些道理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是至理。
皮埃尔-吉勒·热纳
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将为研究简单体系中的有序现象而创造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之中,荣获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致辞中国青年
善于做精细工作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这在工艺和艺术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国人也能够显示出同样的优势。
年轻的中国学子们不应当只关心计算机、通信等流行技术,你们首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然的深入理解上。或许下个世纪指21世纪,编者注,最需要我们加深了解的是有关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方面的问题,以及我们对未来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
科学发展加重了我们建立公正、自由的新世界的责任感。
乔治·夏帕克
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开发了高能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粒子探测装置———多丝正比计数管,荣获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永远不怕为时已晚
如果还为时不晚的话,我也愿意离开我生命旅途中的这个阶段,离开粒子物理学的战场,做一些其它尝试。那将是一个情况更复杂、更触及人性本质的新战场。我在集中营时的同伴教会我:永远不要怕为时已晚。梦想明天,就是已经设计了未来……那么,也就是做好了一生的安排。
詹斯·C·斯科
丹麦生物化学家。首先发现人体细胞内转运离子的酶———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荣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致中国青年
科学进步对社会发展是重要的,而年轻人对科学和科学传播的兴趣更重要。
科学包含许多方面,可区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基础科学以增加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为目标,并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基础科学质疑已被人们接受的事物,拓展我们的知识疆界。应用科学利用基础科学获得的成果,并把它们转化为有用的东西。
基础科学研究首先是在大学里进行的,它的特点是其研究结果不可预测。为了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让科学家排除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是很重要的。即使这些研究的成果在开始时似乎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它最终———有时会延迟许多年——会变得有用。因此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的基础,从而也是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做基础研究是令人激动的事,在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时你是自由的,或者至少应当是自由的。质疑人们已接受的事物、努力拓展知识的疆界、得到从未有人获取过的新信息,是对你想象力的挑战。你决不会知道你将取得什么成就,从平凡的、到最出人意料的、以及最重要的成果,都有可能。但是,如果你仅对结果感兴趣的话,就不要作出当科学家的选择,否则这种选择就可能成为一件令你失望的事。
绝大多数科学成果,都是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参与建筑的科学大厦的一砖一木,因此自由交换信息是很重要的。那种某一研究成果直接构成新大厦基础的情况极为罕见。只有乐于思辨和系统地阐述问题,乐于努力追寻解决的办法,并且能够从日常的理论或实验中获得满足,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科学家。而且一旦你成了科学家,你就不可能再找到比做科学家更好的工作。谨致最诚挚的祝福。
如果你选择作为一名科学家,祝你好运!
汉斯·德默尔特
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发展了原子精确光谱学和改进了离子陷阱技术,荣获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致中国青年
或许你会对科学产生兴趣,那就去读一下《浮士德》这本书吧!
(摘自《4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
近来,类似“中国女博士打破牛津大学八百年纪录,功课全满分”、“19岁的牛津博士———中国天才少女扬威英伦”等激动人心的文章被一些报刊、网站炒得热气腾腾。
昨日,文中的主人公致电本报,认为这一批和她有关的新闻存在部分“想当然”的事实错误,对科学精神、对其本人名誉均有损害,希望通过本报澄清一下。她声明:
一、我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二、我所学的学科———数学和计算科学不是百分制。
三、所有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记者均未亲自采访过我本人,成稿后也从没有经我核对或同意。
四、敬请各新闻媒体、杂志、网站不要再转载关于我的这类文章。
记者附记
主人公吴杨,英国牛津大学本科学生,现在中盛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实习。
一些报道误称吴杨“获得博士学位”,将其优异的专业成绩写成“满分100分”。吴杨一直谢绝记者采访。不幸,依然让执着的记者们在迂回的探访之后,写出了此类文字。不知内情者,会以为这些故事都出自她自己之口,这使她感到非常窘困和尴尬。
而碰上对“正面”赞扬自己的文章如此“挑三拣四”者,也是记者难得一遇的“不幸”。
一个20岁的大学生,面对国内外的“盛誉”,以平常心待之;对非己之荣,绝不泰然领受。其严谨求实的生活态度,令人心生敬意。(李志强
■新闻事件:
神话流传已近一年
近一年来,关于“牛津少女”的报道引人注目。去年12月20日,某报称吴杨“在大学一年级期末中,数学、计算机等11门功课全部考取了第一,这在牛津大学建校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并称牛津大学破格授予这位中国女孩博士学位和6万英镑的最高奖学金。
然而昨天,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院长德里克·伍德声明,关于吴杨的报道严重失实。吴杨本人也称,记者根本没采访过她。
据报道,“牛津少女”神话的出笼始于吴杨的父亲和客人的一次饭局谈话。人们想知道,为什么这种根本经不起推敲的神话能流传如此长的时间。
■社会学者:
杜撰英雄是落后心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博士说,此前有百多篇关于“牛津女孩”的报道,其实只要我们冷静想想:在法制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获得奖学金、学位的程序非常严格,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神话?我们的现代化属于“晚发型”,在这一阶段,急于求成是国民的典型心态,通过杜撰英雄表达对社会发展的愿望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迎合了部分人在海外成功成名的愿望。但科学和学术上的英雄从来不可能横空出世,杜撰英雄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心态。
■教育专家:
要珍视孩子的独特性
北师大教育系主任劳凯声教授说,许多人为了进入高层次生活,把梦想寄托于教育,对子女产生过高的期望值。但家长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天分不一样,要珍视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在适合的方向发展。如果全社会的父母都将目光只盯着哈佛、牛津,将给多数孩子造成更大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应予以正确引导,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媒体当初就尽快对“牛津女孩”神话予以质疑并正确引导,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果了。
■国际交流官员:
不要虚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尤少忠认为,近年来,诸如《哈佛女孩刘亦婷》、《轻轻松松上哈佛》等书籍大受家长欢迎,反映了中国人迫切走出国门深造的心理。的确,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在海外都非常优秀,学成回国的也不少。在这种背景下,介绍中国学生在海外取得的成绩能满足许多人的需求。但这种介绍必须尊重事实,不能炒作,否则将形成虚幻的民族自豪感。梦幻破灭时,带来的更多的是伤害。
今天又看到一篇大谈无私奉献的文章。觉得有些无趣而可笑。不知那位写文章大谈“无私”的先生,自己在为社会、为企业奉献的时候,心底里是否真正做到了“无私”二字。倘若没有做到,或者在工作中,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哪怕丁点损害,便跳脚骂起娘来,大叫不公平,那么,再奢谈什么无私,那就是言不由衷,欺人之谈而已也!
我们经常在报道中看到这些字眼,“无私奉献”,听起来美得很,让人立马想到一个品格高大全的英雄来,然究其实际情形,又是如何呢?说不定有些人受到名利的蛊惑,在人前极尽表演之能事,工作起来无私得不得了,而私底下却打起自己的小算盘,盘算着自己的这次无私行动到底能换来多大的乌纱帽和多少好处呢!不是我犯了小人度君子之讳,因为实际中这种被人欺骗的把戏实在太多了,真叫人难以相信现在社会还真有“无私奉献”的人。君不见,曾经红极一时,公开场合大谈“无私奉献”的那些人,而今安在哉?一旦有了位子,便得意洋洋起来,贪婪的潘多拉魔盒一下子全打开了,私欲膨胀,最终成了大污犯,身陷囹圄。
有人说,千里路上来做官,到底为了吃和穿。虽世俗了点,却道出了人性的真性情。人出来做事,哪个不为稻粱谋?不为吃,不为穿,除了神仙,凡人大概是做不到的。只是在工作中,不要假公济私,或损公肥私,把自己手头应***工作做好。当官者,在享受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待遇之余,能将大部分心思放在公众利益上,能在遵守党纪国法的前提下,为民办好事,谋实事,不贪不占,就很不错了。为民者,在自己合理要求和正当的待遇得到满足之下,能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也很不错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人,无论官与民,就连这个标准能达到的比例恐怕不是很高。还谈什么“无私”奉献呢?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列宁同志所倡导的“共产主义义务劳动”大概很难行得通,干什么都得讲回报或酬劳,免费为他人做事的事情有没有呢?有!但很少,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了宣传上的目的,做秀的成分不少。
在谈到工作的时候,说为社会奉献还则罢了,再不要前面加上“无私”两个字,因为名不符实,可羞!
奉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奉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不处处奉献着,充实自己,更享受着奉献的乐趣。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鹅毛大雪,天寒地冻。哎!都怪老天爷不长眼,给了这么一个坏天气。我还要去上学。
我匆忙吃过早饭,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走到楼的拐角时,一股刺鼻的臭味钻进我的鼻孔,我定睛一看,原来那个臭水沟阻塞了,臭水不断地溢出来。我捂着鼻子,屏住呼吸,快速向前走。这时,一把竹扫把挡住了我的去路,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位清洁工正在梳理阻塞的臭水沟。他用扫把扫也不行,用铁锹铲也不行,我想大概臭水沟阻塞太严重了吧。最后他直接把手伸进了臭水沟,他表情艰难的样子,手动得发红,冰冷的水和冰碴像一支支利箭一样刺进他的手。旁边的人赞叹地说:“小刘,找几位负责人来清理就行了。”“是啊,这事儿不是你管,你回去吧!”我顿时被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
我走过去对他说:“叔叔,天太冷,别掏了吧!”那位叔叔抬头看看我,“不行,这个臭水沟不畅通,大家都会遭受污染,我是绝不会回去的。”多么朴实又多么坚定的话语啊。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有油然而生。第二天,臭水沟畅通了,人们见到那位清洁工说:“谢谢你,小刘。”“好样的。”那位清洁工笑着回答:“只是我应该做的,我奉献出一点,可以让全小区的人都健康,难道不值得吗。”
是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他人快乐自己,我们何尝而不为呢?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爱是一种力量,爱会给人带来希望。当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后,全国人民的心都被震痛了,震碎了。顷刻间,一个个美丽的城镇成为废墟,所有的欢声笑语化为悲痛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骤然逝去……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震撼着我们,使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声震撼,撕裂大地,震惊中国三个多么别致的数字,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在今年,它象征着黑暗和死亡,它象征着痛苦和悲伤……
为了帮再去的人们共度难关,全国人民都行动起来了。我们学校也不例外,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我们全校师生都聚集在操场上,向所有遇难的同胞们默哀三分钟,听着那一声声响彻云霄的汽笛声和警报声,想着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的生命,我们不禁流下了眼了,默哀完毕,捐款仪式开始了,在主席台上,大幅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条幅下,一个鲜红的捐款箱摆放在那儿我们以班为单位,排成一条爱的长龙,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开始陆续捐款。首先是校长和老师们,他们手中都握着厚厚的信封,怀着沉痛之情把信封里的钱全部投进了捐款箱里。低年级的小同学,虽然钱不多,但是他们的神情很庄重。
不知不觉中轮到我们班了,平时省吃俭用的小红这次捐的最多,当他把300元投进捐款箱时,大家都肃然起敬。“贪吃鬼”小胖把他一个月买零食的钱都捐了出去,他说:“为了灾区人民,从此我再也不吃零食了。”其他同学也不落后,你五十,我二十……把带着我们体温的爱心陆续的捐了出去。我拿着我攒的10元零花钱和爸爸准备为我买连衣裙的50元都捐了出去。想到那些受灾的人们会因为有这些钱而能吃到一顿饱饭,想到哦他们能住在能遮风挡雨的简艺房里,我的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坚信: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爱心乘以十三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地震无情人有情,有了我们爱的奉献,相信明天,我们一定能众志成城,重建美好家园!
我似乎听到“爱心”这颗种子开花的声音……
在九十年初,有一首歌曲《爱的奉献》红遍大江南北: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们在操场上见到一只无人领养的“独眼狗”其实是被眼屎黏住了眼睛,用眼药水滴一下就好了。这只小狗长的很胖,但是很小,全身呈黄色,十分可爱迷人。我们一群女生都拥上去摸摸这,摸摸那,它的毛很多,摸上去毛茸茸的。有人还拿出一个鸡蛋,拨开了皮仍给小狗吃,他也好像饿了,冲上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好几次还噎着。那样子十分滑稽。大家伙们又纷纷拿出牛奶、面包给它吃。等到它吃饱喝足后,我们又为小狗找了一个温暖的小家——纸箱子。让它在里面美美的睡上一觉。过了一会儿,下课铃响了,我们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操场,也离开了小狗。我们对小狗付出的爱,让它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温暖与幸福。
还有一次,我和我的伙伴走在路上,看见十字路口边有一个年迈的老奶奶,站在那露出十分焦急的样子,我和伙伴走过去问:“奶奶,你是要过马路吗?”“是呀!”老奶奶回答说。“那就让我们俩扶你过去吧!”“好呀!”我们俩便各拉老奶奶的一只胳膊,在没车时,我们就小心翼翼地扶着老奶奶过马路……终于过了马路,我们将老奶奶扶到了人行道后对她说:“奶奶到了,那我们先走了。”奶奶微笑的对我们说:“谢谢你们啊!”“不用谢,奶奶再见。”说完,我们俩便跑掉了。但我们还隐隐约约听到奶奶说:“现在这孩子真有爱心,呵呵!”我们俩听到奶奶这样夸奖我们,我们的心里真比吃了蜜还甜。我们对老奶奶的爱则是无私的,这不仅让老奶奶感觉到了幸福,也让我们感觉到了为人服务的骄傲、自豪与幸福。
对于我们所作的这些事情使我们感觉快乐,也让别人感觉这个世界十分美好。这是,我的耳畔又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曲: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快乐王子》中的王子全身是宝,但为了解救劳苦大众,他把剑柄上的红宝石给了瘦弱多病的妇人。把两只眼睛分别给了勤奋的年轻人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把全身的贴金送给那些穷人,而自己竟爆裂身死。
王子是想死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把知己身上的所有东西送给别人,而使知己爆裂身死呢?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因为王子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王子把知己身上的东西,送给那些比他更需要这一切的人,他为了救助别人,连自己最珍贵的生命也奉献出去了,难道这样做有错吗?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吧!
但至少杨大兰觉得不是。杨大兰,是湖南省宜昌市技江县枝花信用社炊事员,她看到两名歹徒揪门扭锁,同歹徒搏斗,不幸被歹徒用匕首连扎十七,光荣献身!事后被全国农行系统授予“多融卫士”的光荣称号,追认为烈士。许多人称赞杨大兰,这们年仅18岁的女青年度过了轰轰烈烈的一生,是当代青年的楷模。
但对于杨大兰的奉献,更多的人认为杨大兰不值了,参加工作才8个月,拿工资还不到时一千无,但为信用社集体别喂猪各菜创收就达两千元,这就已很不值了,而金库又不是炊事负管,歹徒抢金库,躲躲就是啦!
唉,可悲啊!为了大众,无辜的献上了一条生命,换来的则是更多的不理解。
如果人们只知道索取,而无人去奉献,那么世界将会变成怎么样。相信无人喜欢生活在冷漠无情,到处横走肉的世界里。
你要知道,索取是渺小的,可耻的,并无幸福与快乐而言,而奉献,则是伟大的,快乐的,幸福的。愿我们拥有一个奉献的人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