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篇文章,说句实话,不知该如何下笔。今天,我且谈一谈文学对自己的启迪吧。
文学对一个人的启迪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在我看来。有认识:“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是的,在我看来不同的人,对书有不同的选择,就像有人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假期开始看博客以来,我观察到三班有位同学,应该是对文言文十分热衷了,我感觉他的作文里常带有一点古文的色彩。而我有一位朋友,很喜欢看《福尔摩斯探案》,总觉得她的思维十分谨慎,分析问题也十分全面。因此,每个人对书有不同的选择,而书对每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可能说你今天读了《海底两万里》,明天你就能像凡尔纳一般,对环境描写有十足的把握,生动形象又恰到好处。换而言之,如果你只读一本书,那便毫无意义,不如不读。当然,这仅限于只读一遍,如果你选择多读几遍,总是有好处的。
再一点,文学对人的启迪,是各个方面都有的。从《傅雷家书》中,我在了解到一些乐理知识同时,又感受着傅雷对于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从《海底两万里》中,我不仅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欣赏凡尔纳笔下环境描写的那种流淌在文字中的优美。从《隋唐英雄》中,不仅感受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亡,也感受着国家的动荡,有志之士的爱国之情。所以,文学的启迪,真的是对人的一种很有力的影响。也许,这种启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以上,我只想证明一点,文学是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史中缓缓流淌的一条河流,文学对人的启迪,就好比河水对人的滋润和养育,是默默无闻潜移默化的。这种东西只能自己去,当你真正的走进书中,你会为书中人物的不幸遭遇,所悲伤,也会为书中人物的爱国之情所而自豪,你会为书中人物的善良而动容,为他的邪恶而感羞耻。
我想,若论如何去感受文学的启迪,也许就在于提升写作水平,丰富文化底蕴。
高科技创造出大量新物质手段,大大提高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世界的丰富性反而越来越小了,复制化,克隆化现象越来越多了。
首先,新世纪十年意味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及其无孔不入的渗透。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高度发展带给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之剧烈,其触角伸向生活的方面之广泛。这令人欣喜也令人焦虑。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从自行车时代跳进了汽车时代,继而要跳进高铁时代。小汽车销量的惊人,动车的提速,高速公路的密布,地铁的扩线,资讯的发达,手机的流行,网络的无所不在,都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时空观,人与人在身体的移动和信息的交流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自然这不包括边远的穷困地区。高科技创造出大量新物质手段,大大提高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人们旋即发现,与此同时,世界的丰富性反而越来越小了,复制化,克隆化现象越来越多了。仅就城市生活而言,大家住在大同小异的楼盘小区里,或为按揭焦虑,或为择校操心。人们走进货品几乎完全相同的超市购物,晚上搜索机顶盒,观看同样的谍战剧或抗战剧,看到手机上交换来的段子发出同样的笑声,平时看最流行的官场小说和悬疑小说消遣。土特产的概念快要消失了,方言成了某个地域人们最后的精神堡垒,人们说着方言如同互相取暖,验证各自存在的真实性,除了气候的不同,各个城市之间还能剩下多少不同呢……
于是,人们突然感到,不但地球村变小了,往昔被认为还算广大的中国也骤然变小了。与高度便捷相联系的是人的极大的不自由状态。据说,最先进手机的持有者虽然顾盼自雄,但他的行踪包括他此时此刻在哪条街道哪个房间,卫星定位早就一目了然。到处是电子眼,有什么秘密可言呢?人哪,在高科技的眼皮底下,是一种多么可怜的存在。更为可怕的是,科学好像在彻底颠覆古典的以信仰和仁义为重心的精神世界,人好像忽然失去了道德的保护;在文学领域,科学也在极大地改变着作家的创作心理。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抑或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都与现代科学的巨大影响不无关系。科技给这个世界和人类带来的所有幸与不幸、快乐与郁闷,对精神的失望抑或对物质的依赖,现在或将来,都会成为新世纪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电子媒质引起的传播革命,又一次引起了文学自身的变革。文学面临着又一次越界、扩容与转向。
新世纪十年也是一个网络时代。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的网络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年前,我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它(网络对文学的创作方式、态度、深度和广度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电子图书的盛行和网上阅读的习惯,使文学的传播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标志着一个快餐文学时代的来临。从各种迹象可以看出,电子媒质的`图书和复制快餐型的大众创作以及越来越难觅踪迹的精英创作,构成了今天新的文学态势。这是一个让人的担心大于喜悦的文学时代。所以,网络决不仅意味着只是工具变了,而是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变了。无数的人每天沉溺在广大的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
进入新世纪以来,拥有电脑和网络连接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网络上看新闻,聊天、交朋友、发收邮件、购物、咨询,进行人肉搜索,还有读书和写作。网上读书成为今天许多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网络传播速度之快是传统的媒介无法匹敌的,它可以在顷刻之间汇合成一个强大的声浪。现在可能还没有统计出,通过网民提供的线索,抓出了多少个贪官;通过网民的热议,潜在地改变了或者形成了多少个决策。网络的平民化互动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意志力量,严重地影响着和改变着舆论环境。这是不可阻挡的。
关于网络文学,我比较认同金元浦的看法:“今天,电子媒质引起的传播革命,又一次引起了文学自身的变革。文学面临着又一次越界、扩容与转向。一大批新型的文学样式,如网络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甚至广告文学,手机文学,一大批边缘文体,如大众流行文学、通俗歌曲(歌词艺术、各种休闲文化艺术方式,都已进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视野,由文学而及文化,更多的新兴的文化艺术样式被创造出来,成为今日文学——文化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我想,这些新型的文学形态显示了文学的内在变化,它们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样式显示出新的可能性。
《中国文学简史》,真是长篇巨著,看了一下,将将有60万字,从期末看起,终于算是了解一个大概了。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便不觉一惊,再看看这个篇幅,便又对作者肃然起敬,我以为是找到了宝贝,哪知这个过程并不好受,不是因为他的内容刁钻难懂,而是这种东西很容易被遗忘,需要不断温故。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文学是一片朦胧,看了之后,还是像以前一样,一片朦胧,因为虽然这本书是以标题为总纲记述,似乎作者把全部篇幅用于对于文学的记述,但看完之后,我才发现事实上这本书并未让我记住多少名士大家,而是使我在参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一些文学的性质,我想这才是最宝贵的,这也便是我这篇作文的主题。
如果要说世界文学,则必少不了中国文学,因为中国文学较之世界,无疑是最为丰富,最为庞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历史宽度,但最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历史异常复杂的阶段性。中国的历史布满了血腥,中国的历史通过一次次战争意欲主宰每一个时代的归属,再加上中国文学的主题专一性,战争将中国文学“撕扯得血肉模糊”,这便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丰富性的提高,则必将带动其不同社会主题的变迁,从西周封建庄园社会的雅颂,建安魏晋的“风力”,到陶渊明的田园,孟郊的苦吟,无不展现着这不同时代的迥异,是时代创造了中国文学。
但毕竟中国文学的主体因素还是最最接近现实的文人,中国文学如海潮浪涌有起有落,只是其阶段分布与王朝更替并不切合,这只是关系到其内在本质的特征,并不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但我们便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文学史划分的依据,即文学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转变,也就是文学在不同的时代的地位的有规律性起落,而其间文人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部分文人甚至可以主导一个时代,李白杜甫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例子,他们虽然只相差11岁,但两人所处的时期正是盛唐的转折处,他们得以从这个特殊的环境体会到了前人所难以全部体会的社会、贵族、平民,他们用艺术彰显了一个时代所具有的张力,他们,属于文人。
除了中国文学的主体,那么中国文学的本体又该如何解释?用比喻的手法来讲,它便是像一个婴孩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成长,在春秋时期,诗歌还只是以三四言为主,而到了楚辞,这节奏便一下子跃升到了“三字节奏”,为而后的五言、七言奠定了基础。这便说明文学是一个不断修正积累的过程,需要人民真正的于现实生活接触从而得到素材,总的来说,文学,是一种缓和的艺术。
五千年的中国文学,被五千年的华夏诉说,五千年的中国文学,被25个王朝演绎。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之后,中国早就可以用淡定的眼光审视历史:五千年后的中国文学,尘封未变,它的主题永远停留在歌颂,尽管问题和内容已无数次的变动。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水浒传》,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施耐庵。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主要人物有宋江、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它们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水浒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全书情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108位好汉经历不同的反抗道路,汇聚到梁山泊,形成了英雄群体。第二部分主要写梁山好汉接受招安,被朝廷分化残害,最终走向彻底溃亡。其中,家喻户晓的故事有“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等。
我最喜欢的是武松,这本书,把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个性分明。武松的性格是豪爽、机智、勇敢。我最喜欢的段子是“武松打虎”,因为作者写的无论是表情,写景,动作都惟妙惟肖,灵动传神。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他们有些精神值得我学习,但是他们能共苦,却不能同甘,才导致最后的`失败。我觉得人要团结一心,才能办成大事。这本书表现了好汉们对权威的蔑视,勇于任事的反抗精神和嫉恶如仇、***富济贫的英雄本色。
我觉得他们很有胆量,能够反抗奸臣污吏,能有信心推翻朝廷。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朝廷的无能,皇帝的昏庸,导致了王公大臣们个个欺压良善,狼狈为奸,残害忠良。
这本书表现了作者的胆识和思想倾向。我很惋惜最后的结局,同时为古人能写出这样完美的书感到骄傲和自豪。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假期没有白过,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看了全过程。
这个假期,我有幸从图书馆借阅了林庚先生著的《中国文学简史》一书。此书近六百页,从史前的诗歌说起,一直讲到近代新文学的曙光。伴随五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国文学经历了民歌、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文学体裁的演进。我在布满荆棘,十分曲折甚至混乱的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学的辉煌和深厚,更加体会到那个隐含的规律——诗人不幸诗家幸,即凡是国难当头或是官场不平的时候,文学创作往往会出现高潮,优秀作品批量问世;安定之时倾向于追求程式化写作,没有创新。
幸福的人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寒士文学中,屈原为后代文人树立了爱国、与封建贵族阶级坚决斗争的榜样。司马迁、陶渊明、阮籍、嵇康、左思、李白、杜甫、白居易、顾炎武等等,他们遭遇了生活中种种的苦难,这些寒士为无法实现自己理想而在文学作品中长啸、感叹、抒怀、落泪。李白是其中最富有反抗性的,又是最乐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信念通过他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的诗歌中体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景恐怕也只有李白能想得出来吧!比如杜甫,在他沉郁顿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盛唐时期终结的惋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比如没落的世家后代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奇文《红楼梦》,把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带到深刻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四大经典名著,为世人传诵。这些优秀作品无不在逆境中破壳而出,在沉寂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中劈过一声惊雷。
文学是一种艺术,文学有一种魅力,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文学一直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的吸引着我;在学玩一篇好文章或是看到一个优美的文学语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时,那感觉真可配的上“惬意”这个词!特别地,是在自己写完一篇优秀的作文后,即使没有那些大手笔作文作的好,但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心中仍是一种美滋滋的味道,似乎是一种蜜一般的甜……我想,这对我来说,便是文学独特的魅力,也就是她吸引我的道理……我酷爱读书,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不读书就要落后。
读书,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会使人有素质,有修养,有文化;我一直把书当作我的挚友,只要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我都会反复品赏,斟酌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不论是朱自清优美的散文也好,徐志摩精悍的诗歌也罢,还是鲁迅精彩的小说,都能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书中,我就好似吸水的海绵一样,留其精华,舍其无用;渐渐地,经过阅历的加深书本给我介绍了更多的作家,他们又把我领如了一个新的文学境界――幽默中带有讽刺的马克?吐温;诗情画意的泰戈尔;诗如其人一样奔放的普希金;构思巧妙,引人入胜的凡尔纳……
不论读谁的书,无论赏谁的文,我都有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文学给我的,是一种身心的放松,是一种精神的放松,是一种思想的'放松……文学给了我无穷的智慧,无穷的知识,开发了我无穷的潜能;文学使我聪明,使我快乐。虽然我现在还到不了“下笔如神”的文学境界,但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也至少能够做到每篇文章都比较深刻。这正是文学的艺术。
文学是美妙的,文学是传神的,文学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正因为有了文学对我们的语言的衡量,才让我门感到了什么叫高雅,什么叫动听,什么叫粗俗,什么叫无聊;文学之所以叫“文学”,是因为她包含有一种学问――因此,白话,无聊的话,便不是文学;只有那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话语,才足以称的上文学。
想把一种意思平淡的说出来容易,难得使用高尚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文学在我心目中也是如同走路吃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我爱文学――爱其美妙,爱其博奥,爱其与众不同的魅力!
图像和文学在争夺着消费群体,文学的消费群似在日日减小,而图像的消费群却在日日增大。图像对文学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挤压。
新世纪十年还是一个图像——影视的时代,有人说,人类即将或已经从读书时代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与文学的关系成为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经典文学的了解,不是看原著,而是看改编后的电视剧,所以存在误读自不待言。图像是视觉化的、直观的,对于文学传统的诗性,是一种很难抵抗的甚至是致命的解构;而文学是想象性的,文学的魅力可能更多地存在于想象性之中。关键在于,现代社会这种有想象性的读者或者说有想象性需求的读者到底有多少?图像和文学在争夺着消费群体,文学的消费群似在日日减小,而图像的消费群却在日日增大。从这个角度看,图像对文学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挤压。近来《阿凡达》的巨大成功似乎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逆转,文学自足性的存在和洁身自好的清高感正在逐渐消失。一些业内人士更看重影视与文学的不解之缘,期望于达成互惠共赢。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往往源自于电影或电视剧,这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有文学作品,经过改编后有了影视,当影视产生巨大影响后,人们再回过头来品读文学原著;另一种情况则是先有影视,然后出于市场需要又出版了同名小说,俗称“套种”。在这两种情况下,具有较高文学性的往往是前一种。
新世纪以来,许多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比如刘震云、徐贵祥、海岩、龙一等等,产生了比文学出版要大得多的影响。现在第二种方式,也即先有影视,后有文学,却不顾传统的不屑,更为流行了,后来居上。人们意识到,未来的文学形态怎么样,与影视的存在有密切关系,甚至影响到文风,现在的大量小说都带有电视剧台本的味儿便是明证。刘震云的观点也许是有代表性的,他偏向于主张融合而不是对峙:“作家比较孤独,电影比较热闹,二者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表达的都是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文学是一个人的事,电影是许多人的事;文学是我的事,电影是我们的事。电影讲述的是表面的事物,小说讲述的是表面背后的事物。如果同时熟悉这两个事物一定都有好处。”“文学参与电影可以让电影变得更强壮,电影参与文学可以让文学飞得更远、传播得更远。”事情真是这样吗,恐怕还需要观察和检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