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冬天的寒冷与寂静是无趣的,那么夏日酷热与欢乐便是生活的;如果说城市的金钱是诱人的.,那么农村的田野便是悠闲的;人,欲傲立于世,品味人间的味道,那么坦然面对得与失就是其达到目的的基石。
坦然面对得与失,使人胜不骄。
对于一世功成名就的人来说得到荣誉与赞美只是过后烟云,转瞬即逝,于是对于得到的一切,他们只是坦然面对。居里夫人把奖牌(若贝尔)给孩子当玩具,她舍弃了奖牌的珍贵,因为她胜不骄;袁隆平研制出杂交水稻。解决世界人为粮而忧的问题,他忘记了所有的称赞,因为他胜不骄;洛克菲勒是世界级石油大王,对于自己的成就,他并没记住,对于称赞,他置之不理,他忘弃了一切夸奖,因为他胜不骄。胜不骄让我们坦然,面对得到,让我们牢记,一切只是过去的,而袭击更应去创新,紧盯前方,奋力冲击。
坦然面对得与失,使人疾不弃。
对于残疾的人来说,自己的人生似乎是黑暗的,但些人却看到已到曙光,于是便向那道光奔去。贝多芬虽耳聋但却努力创作乐曲,面对身体残疾他永不言弃,反而达到了世人无可及的高度,因为他疾不弃;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做到了人们无法理喻的事,身体残疾她不放弃,终于成为一名伟大。因为他疾不弃。不是吗?坦然面对失去,让他们在失去中得到成功。“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天使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坦然面对得与失,使我们从容。
看!当太阳初升的一刹那,我们得到了太阳的照耀与温暖,但我们失去了黑夜的寂静与天空的深邃和月光的皎洁。一切都是相对的,于是我们学会了从容;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我们得到了春的欢乐,但我们失去了冬的静谧与冰冷,有失必得,有得必失,于是我们学会了从容。
大自然的启示真是深不可测,失去时为了得到,得到也是为了失去,并不是所有的得到都是完美的,也并非所有的失去都是残缺的。
如何坦然面对得与失,是人生的一门的学问。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但必须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真正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又是一年高考过后,网上蜂拥而出大批关于历年高考的文章被扒出,其中有一篇引发了我的注意。
大意是某年高考一考生故意考了零分,借此来表达自己对高考制度的不满。当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他也曾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他看似成功的向社会表达了他的不满,并且还借此成名,但其实呢,到了如今还有谁记得他,看似风光了一时,但他也付出了自己的前程。
我自己就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我很清楚高考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次机会,一次挑战。也许我可以借助高考爬到我曾经想都不敢想的高度,完成我那不切实际的梦想;也许我可以拿到很高的薪水,只需要西装革履的坐在办公室里敲打几下键盘。高考可以给予我这样的机会,我必须重视它。
或许正如那些高考学生说所说的,高考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就好比我所在的河南:河南并没有什么高校,而本省的学子要想考到外省至少要考到录取线的几十分以上,更何况省外的高校在本省招生是有名额限制的,挤不上那些名额,分数再高也没有用。我有一个刚刚经历过高考的学长,今年高考,他与自己所报考的院校失之交臂,但他的分数远远超过了该校的录取线。在他离开高中校园时,他自嘲似的说:“如果河南人都上大学了,谁去种地呢?“
这话虽说有些偏激,但哪一个考生没有这种遗憾呢。
既然高考如此的不公平,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参加它呢?
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是我之前说的,高考可以给予我们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有很多人乐此不疲的参加高考。
第二点就是高考本身,如果说高考是不公平的,那么就没有什么是公平的了。假设高考正如某些人的意愿被取消了,那么上大学就真的成了某些关系户的特权了。如今的高考虽然在制度上有缺陷,但它至少给了你一个凭自己实力博得未来的机会,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绝对,都是相对的。”
就目前来看,没有什么是比高考更加公平的制度了,换言之,高考就是目前绝对公平的制度。
我很钦佩那些敢于表达自己不满的考生,但我不能认同他们的做法,或许这么做可以轰动一时,但永远也撼动不了高考制度的根基,旧事物的消亡往往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在没有可以取代高考的制度出现之前,高考是不会消失的,而那些敢于表达自己的学子们也必须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代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