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也就是阴历的十二初八,十二月中国人俗称腊月,所以,也就有了腊八一说,那么“腊八节”是怎么由来的呢?有什么样的传说呢?腊八节应该吃什么呢?有什么习俗呢?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由于需要上课,我随便把吊篮装进一个塑料袋,随手塞进书桌里。
中午放学回家,我把吊兰从书包里拿出来。眼前的吊兰一脸憔悴。鲜嫩的绿色因为缺水而无精打采,就连引以为荣的金边也似乎营养缺乏变得黄巴巴的;没有了风的伴舞,叶子也不再洒脱,更为甚者,因为蜷在逼狭的空间里,有的叶子已折断而耷拉下来。
“金边吊兰如此娇贵。”我不禁感叹道。想想学习时间的紧迫,内心生出了不再精心护养的念头。考虑到是朋友相送,我还是随意找了一个矿泉水瓶,剪掉一半,装些水,算是给它一个栖息之地。我把吊兰插在“花瓶”里,往阳台一放,便不再管它。
时间在我读书、写字的程序中悄悄溜走,这个程序里既没有编排为吊兰换水,也无对它裁剪。直到有一天,我去阳台换鞋,才又和它偶然相遇。它是那么单薄瘦小、那么楚楚可怜。但精神明显好了不少。我不免端起“花瓶”,稍稍认真地看它起来,蓦然,我发现“花瓶”里多了些东西,那是吊兰的根,刚刚长出的根,长短不齐,却白中透亮,像刚刚生出的笋芽。我又细细地观察起来:叶子虽然单薄,但绿色明显加深,黄巴巴的金色确实比先前亮了许多,身骨也壮了不少。
我仅仅给了它一个简陋的生长环境。我心中似有所悟,赶紧找来剪刀,轻轻地剪去折断的.枯叶,生怕弄疼了它。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附近的花鸟市场,挑选了一个刻印着吊兰的精致花瓶,又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把它安放在花瓶里。做完这些,我心里顿觉轻松许多,又不免细细品味起来。花瓶内外的兰花相映成趣,而瓶内的吊兰更见妩媚。
从此,我的生活里添了一项新的内容,了解吊兰:吊兰,草本花卉,喜湿环境,勿施浓肥,适宜温度13℃~25℃,光照温和,注意通风、定期换水及土壤……照养吊兰:换水、施肥、晒阳、通风、裁剪、换水……
我享受这单调而又富有味道的生活。
吊兰似懂知遇。我越发照养得精细,它越发妩媚多姿。微风里,它揽风轻舞,俊俏飘逸;斜阳中,它映照晚霞,艳丽多彩;晨起时,它轻吐馨香,清素淡雅。每每此时,学习的劳苦、郁积的烦恼便烟消云散。吊兰,成为我不可缺少的伴侣。
难忘那个狂风肆虐的下午。屋外的树枝摇摆不定,呼呼的风声张扬着它的威力。我立刻紧张起我的吊兰了。它能承受起这样的摧残吗?它要是摔倒了怎么办?叶子折断了,会疼吗?我似乎感受到了它的疼痛,不安纠缠着我的心,听课也没了心情。放学后,我便冲出教室,疾跑回家,打开房门,直奔阳台,抱起抖动不止的吊兰返回琴房,轻轻地将它放在书桌上。吊兰安静了许多,微微向我摆动的金边绿叶似在表达它此时的快意。
我细细端详着它,不觉笑出声来,心中一个灵动:感念,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