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路千万条,小到乡间野花盛开的羊肠小道,大到城市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脚下的路,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变宽、变平。在我的家乡,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一九六零年那会,年轻的爷爷要进城参军,天还蒙蒙亮时,爷爷就背着干粮和行李出发了,因为村里通向外面的只有一条山路,没有车子去县城,只能走,要翻过好几个山头,走两天两夜才能到县城。那会的村民,有的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城。
到了爸爸出生那会,村里人明白了,“要致富,先修路。”于是,村民们开始集资修路,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修了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但是,这路并不好走,它在雨天时泥泞不堪,踩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的;晴天时,车子开过,带起一阵尘土,真可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且山路一个弯接着一个弯,村民进一次城,都要被绕得晕头转向,甚至有的晕车历害的人,进了一次城,就像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就是走着这条路去县城上的学,虽然晕,但总算是有车子坐。
到了我出生的时候,随着千岛湖旅游业的发展,政府花巨资给每个村修了一条又宽又平的柏油马路。从此,这条路带着家乡的人们,通向了幸福的生活。有了这条大路,村民们办起了渔场,开起了农家乐,大量的游客不断来到千岛湖,使千岛湖从一个小城镇,变成了一个旅游大城市,家乡的人们终于走出了大山。
如今,我们回家乡时,既不用像爷爷那样翻山越岭,走两天两夜,也不用像爸爸那样在盘山公路上绕得晕头转向。我们开着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下了高速,在平坦的柏油路上直奔家乡,只要两三个小时,我就从杭州来到了家乡。
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家乡的路将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例如:《中国的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现出石拱桥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觉。
作用: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注意:摹状貌与打比方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打比方”中。
作用: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俗话说“庐山之秀美,黄山之风光,泰山之雄伟。”今年暑假我和妈妈一起游览了被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
到了泰山脚下,我们顿时被泰山那“拔地通天之势”给震惊了。只见那山峰直入云霄,巍峨地屹立在齐鲁大地上。远远望去,真像一位年过八十的老爷爷稳重地坐在大地上,拿着烟斗给游人们讲述着那古老的故事。
坐上旅游车,在弯弯曲曲的环山公路上行驶,我望着车窗外,各种奇花异木映入眼帘。细看,花瓣与树梢间还穿梭着成千上万只彩蝶。百合、山茶花、茉莉花、海棠花……千姿百态的花引来许多只勤劳的蜜蜂,在这美丽的大花园中采蜜。有时还会遇见几眼清澈的山泉,真是一个大森林。无石不成山,泰山的石头以奇而闻名。一块块巨石峥嵘向上,有的像巨大的'仙人掌,有的像一只奔驰的骏马,有的则像一只懒惰的乌龟,趴在地上不肯动弹……千奇百怪。
车子行到半山腰,我们下车了,换乘缆车。从缆车上往下俯瞰,啊!爬山的游人变得和蚂蚁一样大小,一棵棵大树像根根火柴。稍矮点的山就只能看见一点山顶了,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再看看对面的山墙,犹如一道屏障。
坐缆车到了南天门,接着我就向玉皇顶出发了。一会儿功夫风就把云雾吹过来了,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都看不清,只是恍惚地觉得在云雾缭绕中有几棵老仙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玉皇顶因为玉皇大帝曾在此修炼成仙而得名。再往上几步,就是观日峰。站在上头,只感到阳光四射,照得睁不开眼。仿佛手可摘星辰,觉得自己与太阳只有一臂之遥。
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不禁叹道:泰山以雄伟而著称,泰山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为你自豪!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聪明的古人只用了短短12字就明了地概括出了阅读的珍贵。
然而,“好读书”不难,可“读好书”却不易。
像一些同学,读书不少,积累不多,知识面不广,一碰到写作,除了紧咬笔杆,就是唉声叹气。
这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方法的问题。
那么,什么才是一种好方法呢?
据我看来,像跟着导游旅游一样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陌生景点旅游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跟着导游游走。
这样不但能够更加了解各个景点,还可以选择一条最佳路线,少走冤枉路。
可如果自己一个人参观,只能看个大概,或是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原处。
阅读也是这样,只有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才能真正读好一篇文章。
否则就只能一知半解,阅读无效的同时,又浪费了时间。
不过,除了要跟着作者这个“导游”,还要结合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阅读才会更加有效。
古人大致有两种阅读方法:一种是只做寻章摘句式的。
这种方法讲究细,对每一段,每一句甚至连一些字词都要认真“解剖”。
然而,这种方法忽略了文章的“顶梁柱”——中心思想;另一种则截然相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只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思想,在了解中吸取了营养、知识,却不支寻章摘句。
打个比方,让分别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的两个人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时,第一个人可能会想: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为什么要用反问的手法?不用不行吗?第二个人则会知道:这着诗是白居易怀念江南而写。
明朝时,有人巧妙比喻了这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像一个人有一房子散钱,却无一根能把钱串起来的绳子;第二种方法就像一个人有许多绳子,但没有散钱供他串。
这两种方法各有所偏,只有将其合二为一,既观其主要内容,重点的地方又寻章摘句,才是最好的方法。
泛观博取,不如熟读而精思。
朱熹一句,把读透书的好处淋漓尽致地道了出来。
那该怎样才能把书读透呢?那就需要和“感受”。
有时,文章的含义往往藏在文字深处,这时就需要去体会。
一个极其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许蕴藏着一个大秘密,所以,抓住细节,是体会的关键。
就像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李白未曾提到过自己怎么样,似乎只写了景。
其实不然,从“尽”、“孤”、“独”、“闲”几字中,可以知道,李白此时是很孤独的。
感受,则是体会后的自身的感觉,和体会是双胞胎。
如果你阅读一篇文章后没有任何感受,那么你就白读了这一次书。
其实,作文就是感受,能否利用感受,把感受挥洒在纸上,就看你的了!
要爱读书,勤读书,同时,更要善于读书。
去年冬天,我终于来到了
鲁涛在他的散文《江南的雪》里,曾写过“江南的雪相比北国的雪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确实,北方的雪很刚毅,很坚强,很浑厚。每天,都会下着漫天大雪,但这雪不是慢慢悠悠地飘下来,而是像雨点一样撞击着地面,不一会儿,地面上就积起一层厚厚的雪。
在北方的冬天,雪就是孩子们童年最好的玩具,不信,你瞧。
在广场上、在公园里,总会有一群孩子在堆雪人。他们先滚一个大雪球,再堆一个小雪球,然后把两个雪球叠在一起,随后找来一些树枝,打扮一下雪人,于是,一个美丽的雪人就完成了。从远处看,雪人就像真人一样。男孩子可能觉得堆雪人没意思,就打起了雪仗。一瞬间,就看见漫天的雪球飞来飞去,看到这一幕,我的手也痒痒了,便加入了打雪仗的队伍。
东北的小路也很优美,幽静。踏上雪铺砌的小路,独自漫步,踩上去只听见那“咯吱咯吱”的乐声,真是比那天籁之音还要醉人,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
在东北,不看冰灯就是最大的损失。冰灯,可是东北的一大特色。一块块冰经过雕刻人的手后,便变成了一盏盏美丽的冰灯。当你走进用冰做成的城堡,冰灯亮时,你会感觉自己来到了仙境。
东北的雪,激励人们的心,让人们更加努力,做更好的自己。俗话说,气候会影响人的性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