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点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观点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找论点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1.位置法
(1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
①题目是一句话的即为观点。题目是中心论点有这样两个原则:a.该题目必须为肯定句;b.该题目必须为判断句。
②有的题目是由并列短语构成的,论点则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是什么?”文中回答二者关系的句子便是论点。(思考格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
③有的题目是由偏正短语构成的,在题目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论点。如“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思考格式:标题+“是什么”
(2从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
论点在文章开头点出的,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点在文章结尾点明的,大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
(3看中间,提炼论点。
有的文章在中间提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先引用《礼记》《老子》中的“敬业乐群”“安其居、乐其业“,然后才引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通过论据反推论点
分析论据,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看它证明什么问题,肯定什么,支持什么,即可得出文章的论点。
3.摘录法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如:《怀疑与学问》中: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分论点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要明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注意]分清论题和论点:
论题:作者要议论的现象、问题、事实,没有任何褒贬感情倾向。它规定和限制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和重点,不表明是否正确。
论点:作者的观点,有明确的褒贬感情倾向,即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判,论点中一定含有主语、谓语。
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分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注意]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答题格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所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为本文/本段补充一个论据
【答题格式】按照“人物/事物+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具体事+结果”的公式,最好是名人事例,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还要注意字数简洁。
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辨别论证方法: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行排除,这样可以快速确定且保证万无一失。但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的运用不一定是单一的,有时是两种或几种方法兼用。包含文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且鲜明地论证了论点的自然是主要的论证方法,反之则次之。在答题时要把握由主到次的答题顺序。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如下: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什么什么的事例,具体地有力地证明了什么什么的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信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某某,证明某某的论点,进而证明了什么什么的中心论点,增加了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什么什么比作什么什么,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作者把什么什么与什么什么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强调了什么什么的论点。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某某证明某某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文中为什么举作者自己的事例?
【答题格式】
(1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文章产生亲切感真实感;
(2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果在开头,则接着写;
(3引出论点或论题。
第x段“xxx”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一】不好。因为⑴“……”词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更加符合事实;⑵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回答格式二】⑴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某某方面的变化,与事实不符。⑵去掉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某某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
(1一般往所在句的前边找,往往是前边的那句话,或那句话的一部分。
(2找到后还要放入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读,检验是否合适。
某个段落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1名言/事例/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①道理/事例/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
(3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式是;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还有一种开头不太多见。先提出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举出一些貌似能证明的事例或名言,与中心论点截然相反。答题格式是:提出错误片面观点,举出片面事例或名言,为本文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本文论点。
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1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
(2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请阐述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
【答题思路】
(1先提出……的论点;
(2然后用……论证方法和……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3最后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时,同意或不同意作者的观点都可以,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就行,一般答题形式为“观点+理由”。
【答题格式】
(1联系原文内容或论点。
(2要有明确的观点、确凿的论据。
(3不要泛泛而谈,阐述理由时,要论据充分、典型,也就是理由恰当、全面。可以引用名言或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4语言表达要体现议论文语言简洁、准确、严密、生动、鲜明等特点。
老师把芊芊拉到了办公室。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雨点啪啪地砸在玻璃窗上向下流,像是一条条泪痕。雷声“轰隆隆” 地咆啸,似乎在厉声斥责着芊芊的不对,办公桌像一个黑色的恶魔,正张牙舞爪地看着芊芊,一沓沓白色的作业本像一张张宣判书,判下了芊芊的不对,盆栽无力地耸拉着脑袋,像是在告诉芊芊不应该这样,饮水机“咕咕” 地响着,像是一个爱管闭事的人正在讥笑着芊芊。突然,老师“啪”地拍了下桌子,“越来越不错了,学会作弊了!”老师生气地大声训斥着芊芊。芊芊吓得心惊胆颤,双脚不停地颤抖着,心如死灰般沉寂,心中满是委屈。“老师,我……”芊芊小声地说“难道还要狡辨,都被我亲眼看见了。”
老师和芊芊对峙着。这时,教导主任闻讯赶来。老师见了,生气地把来龙去脉说了一遍,教导主任听了,一下子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拍了拍桌子严肃地说:“这属于作弊!芊芊同学,你太令老师失望了,无论什么理由都说不过去!”说着便在试卷上写了一个大大的“0” ,把试卷一甩,气呯呼地走了。芊芊的心碎了,脸上全是泪水和伤心,这个0分仿佛晴天霹雳,把芊芊的心辟碎了。她终于忍不住了,眼晴被泪水湿润了……
芊芊无力地走在走栏上,泪水如小溪般涌出。她走回了教室,大家兴灾乐祸地看着她。芊芊无力地趴在课桌上,泪水把试卷上的公式浸得没有印痕了,但“罪过” 没有被抹去……
教师点评:文章过渡自然,衔接恰当,情节设置合理,想象力丰富,抓住教室里同学们的语言来渲染教室里的紧张气氛,标题新颖,全文围绕着这个“可怕的公式”来展开,使故事回环完整,留有余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