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认为生命宛如一棵树,无论怎样,只要你浇灌它,它就会茁壮成长,而那一次,我真的读懂了生命。
那是在一个恬静安详的午夜,我读完了陆幼青的《死亡日记》,他说“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美丽。”让我真的懂了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应该是一个花季吧!但这花季却不是永恒的,落叶归根,花开花落,这是大自然无法改变的规律。人,也是这样,永远喜欢美丽,永远也无法面对突变和生命的结束,可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有开始便会有结束。
每次春天的到来,我都会很欣喜。我喜欢春天的花,炫眼夺目。我喜欢春天的草,清翠欲滴……可是,日子在过去,花凋零飘落,草枯萎衰老,面对生命的逝去,面对一切的美丽完结,或许,我应该明白春天不会常驻。生命的季节也不会永恒,应坦然面对生命的结束。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在于它探求的过程,因为只要活得有意义,至少人的精神和灵魂会给你留住一个美丽的春天,即使它逝去了,而在你的记忆里仍是清新可见,毫不褪色的,古代那么多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命虽完结了,但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他们最亮丽的生命也许是他们在痛苦的摩擦中自然存在的。
一个人的生命应如此,在生命结束时应坦然面对死亡,在面对死亡的绝望中表现出一种豁达和平静,让生命活的有价值,既然生命注定要燃烧尽,何不从容乐观呢!永远向着阳光充满希望。
生命中有乐观和坦然这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就永远也不会被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和消逝,这才是真的生命。
在家,爷爷喜欢品茶,闲暇时总喜欢捧着那么一杯热茶,悠闲地坐在电视机前,慢慢嘬着茶。有时我在一旁看着爷爷那很享受的神情,觉着甚是好笑。
也记得很小的时候,随父母去了茶城,观看了一次专业的茶道表演,只见那表演者速度极快,把浸过茶的水由下向上再向下倒尽,再加入水,然后又极快地倒入杯中,分给台下的客人。一旁的人都赞不绝口,我却只是愣神,看不出个所以然。
说起喝茶,我甚是喜爱,其中最爱乌龙茶。每次泡茶,总是放得多多的,也不怕苦涩,就是一味觉着很好喝。那次在家无聊,便也学着爷爷喝茶看电视。在厨房里倒开水时,我发现乌龙茶大大的叶片硬是沉不下去,都浮在水面。我觉着好奇,也顾不上看电视了,回到客厅整个注意力都在那杯茶上。
我就那么默默地和那茶对视着。一会儿,几片叶子慢慢沉了下去;又一会儿,更多的叶子沉了下去。不就是最后重量增大沉下去了嘛,说到底也没什么。正准备将注意力重新转到电视机上时,我的眼光在一瞬间凝固住了。只见有那么一小片叶子正在淡绿的水中起起浮浮,始终上不来,也下不去,就那么浮着。我盯着那茶叶看,似乎是懂了点什么东西,又好像不懂。继续看着,那叶最终也还是沉了下来。再没什么好看的了,心思却无法集中到电视上,整个人,有千言万语似的。
是啊,那些禅人所谓的浮生若茶就是如此啊!你看那人生,有高潮处,有低潮处,没有一个人一生都是荣耀,也没有一个人一生都是低谷。甚至有些人一直徘徊在高低处,就如那水中上下浮着的茶叶,上不去,也下不来,可最终也还是沉了下去。
所以,这一生还有什么好抱怨,终究会有高度,也会迎来低谷,只是看自己付出的努力多少。就像那茶叶,坚持住了不掉下来,人生的高度就会长些。可是如果你一触摸到顶端,就懈怠了,那么就会立马沉下来,没有承受力的人或许会一沉永沉。
那一次,我读懂了茶,从此便爱上了茶。我想那些和我一样爱茶的,或许也读懂了它吧!
浮生若茶,记住你不可能永远成功,也不可能永远的失败。所以请把人生的一切功名利禄看淡点,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很好了。
犹记得那年也是这个时候,和奶奶漫步在小区附近的林荫大道上,道路两旁种满了笔直挺拔的银杏树,那时已近黄昏,天空中只剩下一抹残霞,却染红了半边天。一阵秋风吹过许多金黄的银杏叶从树上飘落,给本就有些微凉的夜平添了一分萧瑟。
从小我就一直生活在奶奶的庇护之下,在幼小的我的心目当中,奶奶是无所不能的,自然也是不会衰老的,可在夜色和落叶的映衬下,奶奶的身影显得有些苍老,我甩了甩头,努力追上奶奶,拉着她布满皱纹的大手。
我们并肩走着,突然奶奶开口说:“现在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秋天的落叶了。”声音很小,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当时我最不明白奶奶为何会喜欢这枯黄的落叶,却还是挑了一片最大的银杏叶,“奶奶给您!”奶奶看着我手中的叶子慈祥的笑着,摸了摸我的头:你看“这叶子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风雨侵蚀过它,可它却坚强地挺过了一切。现在,它短暂的一生就要结束了,它将落回泥土中,为来年春天增添一份生机。”我有些不解的看着奶奶,月光衬着她的白发,使她愈发的慈祥。“可是它就要死了,不会难过吗?又一阵风吹过,奶奶指着空中的`叶子,你看它将它的生机给予下一代,是高兴的。”叶子在空中飞舞,就像欢快的精灵。对奶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想,它大概是快乐的吧,奶奶又给我讲起了她一生的故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奶奶不得已放弃了她出国留学的梦想,之后,又和爷爷辛苦的拉扯大三个孩子。期间她很辛苦的工作照顾家庭,即使手指被工厂的机器绞断一根,她也依旧热爱着生活。
回过神,看到那片叶子,抬起头看着窗外飞舞的落叶。我想,我明白了奶奶的话。落叶这一生有过许多磨难,它的一生就要结束了,却依然不忘为来年的落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多像奶奶艰辛又操劳的一生。即使这样,奶奶把她的爱,倾注给了我,用浓厚的亲情滋润着我。
那天傍晚,红霞满天看起来多么喜庆。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望着手中那张布满红叉的试卷,联想到母亲生气的画面,不由地摇头。
走到家门前,我轻手轻脚推开门,“侦察”一番后才转身关门。可当我转过身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妈妈。“妈呀!”我吓了一跳。“什么事啊?”依然是那张笑脸。见到试卷以后就笑不出来了吧,我嘀咕着,手中的试卷也在身后躲起来。哎!调皮的试卷怎么那么喜欢和妈妈捉迷藏呢?想到这,我真佩服自己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我暗笑。可是,终究是纸包不住火——露馅了。就当我准备回家时,妈妈发现我身后的试卷了。
“说,怎么回事?”妈妈那声吼,简直可以和传说中的狮吼功相提并论了。不就是一次小测试没考好嘛,用不着这么夸张吧?“考差了还能怎么着,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了。”我轻描淡写的说,毫不把妈妈的话放在眼里。“你,你真是不要脸!”妈妈气爆了。什么,骂我不要脸,憋在肚里的火气一下就窜上来了。“你才不要脸!”我大声的反驳。啪,顿时我的脸上出现了一个火红的手掌印。我捂着脸,用含满泪的眼睛去瞪妈妈。“滚,到房间面壁思过。”我忍,我跑到房间大哭起来。转念一想,你让我面壁,我就面壁啊,我偏不。顺手拿起mp3,往耳朵上塞,什么烦恼都没了。听着听着,我总觉有什么堵着我的心口,好闷,难道我也做错了吗?我开始反省,怎么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干脆不想了。推开房门,我想看看妈妈怎么样了。只见妈妈静静的坐在沙发上,我轻轻走到妈妈身后,我看到她的脸上布满了泪痕。我不禁心头一颤,我还看妈妈手中抱着一本日记,上面最显眼的字眼就是:今天我打了女儿,其实我也为她好啊!我真心希望女儿能原谅我。此时此刻,我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思,所有的答案的都在那页日记上。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涌出眼睛。妈妈此时已转过身了,一把把我拥入怀里。那一刻,我感觉好幸福,好温暖。那一次,我真正读懂了妈妈的心,一个一直都为我操心的心!
从小看古装剧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听见别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亦或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话,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论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慢慢进入我的世界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内容的,然而,在中国大地上,我们从小就被耳濡目染,即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论语》带来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的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也不断滚动,唯一不变的是孔子通过《论语》等经典著作注入到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因此,可以说《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并且它的影响力远不止在中国大地上,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传统意义上的“圣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有众多的孔子学院,人们追求他的聪明智慧,诚孝礼义,而《论语》记录了孔丘言行的一本书,自然是风靡的。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
孔子一生奉行、传扬儒家学说。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过“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由此,《论语》在封建王朝上的地位鲜明的表现出来。的确,《论语》里的伦理道德政治,若是好好钻研,定是增长心胸抱负的,而熟读《论语》,哪怕是乡野妇人,也会有陶冶脾性的作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所以我专门去买这本书。
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论语》。它与《孝经》是汉初学习者必读之书,是汉人启蒙书的.一种。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的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年)《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昺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清史稿》有传)《经义考》,纪盷等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新唐书》对他的生卒年并没有明确记载,此由《册府元龟》卷九十七推而估计之)《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师的《疏证》。
不过《论语》里也有些与现代社会观点不相符的言论,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哈哈,孔子也不是十足十的“圣人”古人在封建思想日益催眠下,对女子的偏见,哪怕是圣人也没办法避免。
可是《论语》里的见解,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对我都有一定的影响。它教会我遇事处变不惊,它教会我学习要每日复习,它教会我孝敬师长与父母、尊老爱幼,它更加教会我,和平大气,心胸广阔。
每当读起《论语》,都会在字里行间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这就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的对待得与失。
读《论语》,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我如何能不感谢它。
那些透露这诚孝礼义的话语,严苛的教导,如同幼年时心下种下的种子,终于,在日日浇灌的教诲中发芽,长高,长大,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华木成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而且周而复始的生活、工作节奏中,我们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让我来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角色,被遮蔽的往往是我们心灵的声音。梦想不在与有多远大,只要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每一步,跟随自己的内心行走就好。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忙碌的生活节奏下,我们应该在让自己灵魂保持在路上,去思考我们最初的梦想还在不在?
读《论语》我感受到的,是战乱纷争、诸侯并起下一颗平和普华的心;我感受到的,是乡村草堂上的桃李满天下的欣慰成就。孔丘一生收入门下弟子三千人,可他,教化的,又岂止是这三千人!
平生读《论语》值矣!
母亲,是一本永远看不完的书,而那一次,我读懂了母亲。
“你的饭卡在不在啊,你有没有带伞啊……”“你说够了没有,你真的很烦啊!该带的我都带了,你就别再啰嗦了。”我竟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妈妈的唠叨。妈妈选择了沉默。出门的时候,妈妈又啰嗦了一句:“路上小心啊!”我并没有理她,而是头也不回地上了麻木。
到了学校,我才明白父母的话是对的,因为在与父母顶嘴的同时少装了一本作业,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啊!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只希望奇迹的上演。
第二天,那本没有带来的作业使我很快就要进入被批评的时刻,上课铃一响,我感觉“死神”正向我走来。只听老师说了一声:“把周末的作业拿出来放在桌面上。”很快,老师就发现我没有作业,于是就开始质问我是不是没有做作业,我保持了沉默。就在这时窗外有一双手正在挥动,我扫视过去,原来是母亲,她的手上好像是我的作业本,我向老师示意,出去拿了作业本转身想进入教室,却看见母亲欲言又止的表情,我问道:“有事么。”母亲摇了摇头,我走进了教室。
终于挨到了星期五,我乘上麻木回了家。到了家,我叫母亲同我一起去“派乐汉堡”那吃汉堡包,母亲却说她不喜欢那种口味,给了钱让我一个人去享受。
回家,看见母亲正在吃咸菜拌饭,我一下子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我冲进了房里,闭门思过。
我冲出房间一把搂住母亲,我俩面面相觑,热泪盈眶。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只想着孩子,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对自己省吃俭用的人。
那一次,我读懂了母亲。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