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关于被拐妇女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的纪录片,这部片子通过真实的记录手法将被拐妇女小罗的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地震撼!
罗,一个单纯质朴的云南彝族姑娘,在她十八岁的时候经熟人介绍和鼓动,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走出了那个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小村子,可是那时单纯的她还不知道她脱离了贫困的家乡却又陷入了一个一生也无法摆脱的困境。小罗在姐夫大姐的介绍下以四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山东的一个农民,成了他的妻子。
罗说这是命,她认了。听了这句话,多么寒心,她不是没有挣扎过,反抗过,可是最终还是安安稳稳地和她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她认了这一切,可是并不是没有痛苦,她会在一个人时唱起淳朴的山歌,想念她年老的阿母,她一心想要回去看看。
终于在隔了十年之后,小罗回到了她日思夜想心心念着的家乡,又一次遇到了来游说年轻女孩外出闯荡的熟人,女孩的父亲也没有拒绝,只说是熟人,放心。可是这如何让人放心,也许小罗的遭遇又要在这些善良单纯的姑娘身上重复。最终她还是回去了,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山东农村,继续她的生活。
我们也许会说她傻,既然回家了干嘛还要回到山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有自己的生活,家乡兄妹为父母养老的相互职责,自己可爱无辜的孩子,这些不得以让她不得不会去,当我看到小罗与以前的熟人交谈时,别人说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融入新的生活而脱离以前的生活。
小罗的'经历绝不是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代表了一群人的经历,那些被拐卖的妇女,即使提早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是选择继续走下去,她们的父母也许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点破,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可是在那些穷苦的地方何来好日子可言,她们只有寄希望于外面的世界。
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教育,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法制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导致小罗的悲剧在一个又一个女人身上重复,不,因该说小罗还是听幸运的遇到了一个疼爱她的婆婆,老公对她也不坏,这还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可是别的女人呢,我们不难想想有些女人悲惨的经历,我们无法去阻止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也无法看着她们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把自己推进火坑。
我们无法去指责她们谁做的不好,但是这个社会应该做自我:我们无法用社会的力量去保护那些美丽单纯的女孩,她们只能被当作商品那样卖来买去,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我们究竟应该对此作出什么行动,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搞教育,强法制。不管怎样,这个社会要行动起来,给她们创建一个能够保护她们的天地!
话说马可波罗于元朝来到中国旅游,可是如今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了。现今马可波罗他闲着没事,便乘着专机来到广西,准备周游广西风景胜地,然后出一本书来记录现在的广西。
他先马不停蹄地赶往刘三姐的故乡—宜州。
在山歌节上,人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在一起互相对唱着悦耳的山歌,此情此景,让马可波罗兴奋不已。他一边拿着摄像机到处拍照,一边穿梭于人群中,还情不自禁地用不大流利的中文唱了几句呢,周围的人听到唱歌被逗得笑破了肚皮。让马可波罗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是宜州家家户户都有彩屏液晶电视,有很多家还买了轿车。
马可波罗逛够了宜州山水,又来到了天峨,参光水电站,水电站实在太大,横跨大河,像一个巨大的水上城堡。奔腾的河水犹如千万铁骑在水电站前荡漾,滚起巨硕无比的浪花。马可波罗问了一下工作人员发电量有多大,可答案着实吓了他一大跳。马可波罗深处大拇指一遍又一遍地惊叹道:“广西厉害啊!”
马可波罗还有点不服气,决定到一些偏远的山区看看。可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村民自发修水泥公路,齐心协力建起水泥房和砖房,路通了,电通了。城市与乡村,人与人的心也通了,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着自己美好的生活。
马可波罗彻底服了,他继续游玩,在广西留下了他的足迹。马可波罗后来出了一本《广西游记》,则会本书成了世界畅销书籍。马可波罗确信中国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中国的前景一定是长空万里!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仍然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