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老师在开学第一天给学生讲道德六个阶段的理论:
(1)我不想惹麻烦
(2)做某事是想得回报
(3)为了取悦别人
(4)遵循规则,规则在内心深处
(5),我做事时会为他人着想
(6)我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
这六个阶段像一个道德阶梯,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低向高前行。在这道德前四个阶段显然都是自我中心的,只顾个人利益的。如果单独的停留在这四个阶段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将会是自私的,后两个阶段则是对道德教育的升华,只有达到这个阶段德育才是最终的目的。他的学生也都在按照老师的要求慢慢的去做。等到毕业他的学生的成绩非但没有因为雷夫老师不抓成绩而落后反而在全国却名列前茅,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在开学的第一天,雷夫先生告诉孩子们,必须在班里承担一项工作,可以是“银行家”、“清洁工”、“文秘”,等等。承担并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每个月底他给孩子们发“工资”,当然不是真的钱,但可以在教室里使用。
启发:我们班级也在搞班级百分制,虽然百分制和孩子们每周之星评比和综合素质评定等有一定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对班级百分制会产生一定的倦怠,百分制对孩子们的刺激也不如初一时来得这么强烈。我在想,如果按照雷夫先生的方法,将千分制换成具体的“工资”形式,是否能让孩子在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积极性更强,同时也能指导他们正确理财,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自立自强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这真是一举多得啊!
当拿到《56号教室的故事》这本书时,我充满了好奇,到底在这个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为什么叫56号教室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寒假中拜读了教育家雷夫的这本书。在担任了近三年的班主任后对这本书颇有感触。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非常不错,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最让我感动的是,雷夫老师不仅仅是早到,他还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相处,就连寒暑假也几乎天天陪着他们学习。他们周六要上课,有时周一至周五放学后也在教室留到晚餐时间。
从雷夫的这些故事、经历中,我看到了以为心灵导师的热情付出,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首先雷夫把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被他比喻为“神赐的礼物”,第二类是受到关注则会转变为第一类学生,第三类则是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学生。而雷夫则告诉我们把关注点转移到第二类学生身上,不需要天天盯着第三类学生。这给了我很大启示,以前总是喜欢抓住“坏”孩子的缺点不放,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多关注第二类学生也许很多事情会豁然开朗。
正是由于雷夫老师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正是由于他的学生人人树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念,使他的学生自愿牺牲业余时间,自愿放弃自己钟爱的电视节目,收起最爱玩的游戏机,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到校进行学习,甚至主动要求周六、假期到老师家学习。这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雷夫老师把“道德发展六阶段”导入班级来教育孩子,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效,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用“六阶段”来引导学生人格、品质的成长。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别人。雷夫要让孩子知道人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的,他相信还可以做得更好。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但是雷夫要在教导孩子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因为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希望孩子终其一生的努力去培养自己,达到一定高度的生命境界。
我读完后一直在思索:我们有多少人能像雷夫那么“傻”?自愿到最贫困偏僻条件简陋的学校去?而且在一个年级段默默坚守和真情付出了25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能不能像雷夫一样爱满心间、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甘于奉献?把困难看做一个个课题去钻研?深刻分析问题的根源?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辛勤付出、智慧相伴,像雷夫一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雷夫先生说:“在我的班级里,我总是在脑子里把学生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孩子、第二类孩子和第三类孩子。”
这是一般老师的普遍的分法,而雷夫先生对待这三类孩子的秘诀在于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第二类孩子身上。这一秘诀让我眼前一亮。的确,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喜欢第一类孩子,但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第三类孩子身上,而第二类孩子却往往受到忽视。事实上,在第二类孩子身上花时间是最有成效的。
在雷夫老师这一观点的启发下,我想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发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这三类孩子的关注强度各不一样,为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各自的发展,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比如说位置的安排。七年级,为了班级的稳定与和谐,为了小学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我们的位置习惯采取“互补”的形式,特别是习惯好,成绩优异的同学,他们的同桌相对习惯较差,成绩较弱。在班级初始阶段,这样的安排的确有利于保证课堂的纪律,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习惯差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也有一定的榜样作用。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优异能力强的同学会找不到合适的竞争对手,而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又因对手太强,而失去前进的动力,这样极不利于各类孩子的发展。
于是,我根据孩子们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班中为每位孩子寻找合适的.对手作为同桌,而在前后桌之间采取互补的形式,让他们既有合适的竞争对手,又能在碰到问题时,找合适的同学解决问题。位置形式的变化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各类孩子都能找到了自己学习的目标,学习动力再次被激发。
在56号教室里,雷老师经常带着孩子做拼贴画,还一块弹吉他、学摇滚、读小说、排演一出又一出的莎士比亚剧,有时还跟孩子琢磨着给莎士比亚剧换一首新的配乐。事实上,雷老师似乎没有一点艺术天分,但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和孩子们一块努力,也是历史上至今唯一或得“国家艺术奖”的老师。雷老师说,有的孩子可能在数学上不擅长,但在艺术方面,上帝是公平的,每一个学生在艺术的某些方面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专注。
360行,行行出状元,雷夫老师的教育让千千万万抱怨教育的老师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他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而这一切的获得并非教师最初的目标,他也是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后才渐渐明白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第56号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也能够像雷夫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开始,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