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以为是关于妹妹控诉而滋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好奇最后会给出个怎样的结果,想必如果按这条路下去,会是个更有争议的话题。
有时觉得病人凯特反而是那个最累的人,当大家都到她病床旁打算陪着走到最后的时候,他们抱的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很真诚在陪伴的,可他们更多的也只是一个过场而已,一个和你没什么联系的亲人,思想的远比感情的大很多。还有人和凯特说你会好起来的,要相信。多么套路的话,甚至他们不知道她最希望的是什么,而凯特像一个看淡了的人似的,接受每个人的祝福,然后欢笑聊天。如果这时有个人只是静静的陪者,与她在意的聊聊天,或许那样的送别对即将死的人更好。
开始觉得妹妹是可怜的,可想想凯特同样也可怜,生了自己不愿意的病,还要自己喜欢的人为自己而牺牲很大,却维持了只是更长不知道多久的时候。还好有了泰勒的出现,走完这一段,凯特的人生算是充盈了,她用了比别人短很多的时间经历了大部分该经历的,没有人的人生轨迹规定得到老才结束的。走到过顶点,似乎也够了。或许孩子到最后想的都是那个让自己着迷迷恋的人,最后的最后闪现在脑子里的有父母的多少呢,这像是个循环,而且越大越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然后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她的妈妈,那个让人感觉最疼爱女儿的人,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甚至有时感觉女儿的活着都是为了不让她妈妈的希望破灭,这或许就是男女很大的区别,父亲对女儿的关注永远不轻易表露,只会在她美丽的走下楼的时候默默看着,在她想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带着去海滩,在她快不行的时候,在亲戚朋友进行最后看望的时候,依然默默看着,这种爱深沉,真挚。
人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即使再痛,一味的紧抓不放很容易让人迷失,让人看不清真正要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妈妈给我最大的感受。当然,这些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没有经历过很多都没法。只是平静的接受自己该接受一切,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如今为对方好已经不能成为借口,更何况我们未必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缘,有来的时候,就有走的时候。
很久以前就很想看《姐姐的守护者》,最近才终于在pps上找到这部片子。
影片的设定就很吸引人。小女孩安娜,受不了妈妈总是让自己捐献身体部件给姐姐,而将妈妈告上法庭,要获得医学上的独立支配权。虽然,我不是很喜欢和伦理搭上关系的片子,但是这个充满着矛盾的问题,还是让我陷入深思。
影片先从这个家庭各个成员(除了在里面,有些不理智的母亲)的视角,来叙述整个事件。
第一个,自然是当事人,小女孩安娜。她的叙述,有些低郁。每个孩子的出生,都有着其意外性,而自己确实被计划好,设计好的基因组,只为了和姐姐的器官,骨髓等匹配。妈妈为了姐姐,牺牲了工作,生活,而自己未尝不是,小小年纪的她,为了姐姐,扎针,手术,住院...
小女孩把她珍藏的金坠子当了。略带伏笔性质的连接,迎来了爸爸的叙述。
爸爸,虽然他管理家庭不多,家里的事情,都听从他妻子的,他总是静静在一旁。但他无疑是这个家中最看得清全局的人。他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安娜没有佩戴她珍爱的金坠子的。为了不让这个,具有慧眼的人,透露太多给观众,导演只给了他一句话,那是全剧的伏笔:家庭的幸福下,潜藏着不满,甚至怨恨。这些的爆发,很有可能让这个幸福的家庭土崩瓦解。
哥哥的叙述,我没有太深的印象。这个小孩,透着不成熟的躁动与不安,心里在压抑着什么。
穿插着一些姐姐凯特病情恶化的情节,姐姐翻开她珍藏的相册,开始了她的 回忆。从父母生妹妹的决定,到自己那个没有结果美丽的爱情,还有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她除了,病痛还承受了很多。幸福的转瞬即逝,对弟弟妹妹的满心亏欠,妈妈对她的照顾,一直要求她活下去,做诸多手术,更是压得她喘不过气。或许,她需要的只是在活着的时候,生活得幸福,而不是长久着,在内心忍受着这样的痛苦。
但是牵涉进来的不只这个家庭的人。法官是刚刚从丧女之痛回复过来的。她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平复,可见她爱女至深。在听证会上,大家才知道,安娜的律师,接安娜的案子,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所谓的名望。他患有癫痫,他能深切知道,身体不能被自己支配的痛苦。这时所有矛盾都集中在了这个听证会上的辩论。我屏住呼吸,思考着律师的每一句提问,和证人的回答。
当我还在思考,妹妹到底该不该胜诉的时候,安娜正陷入窘境。妈妈一再盘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就姐姐,按捺不住的哥哥终于说出来了。原来,是凯特要求妹妹上诉的,因为她不想再忍受这样的痛苦了,she wants to die!当时整个法庭都震惊了。我也震惊了。感觉自己前一个小时的思考都是白费的。真正该思考的是,凯特到底给如何选择她的人生,家人该如何面对凯特的生与死。妈妈无疑是震惊最大的。当所有人都在提醒她,批判她,只是考虑凯特,过于盲目,没有关心过其他的孩子的时候,她才发现,她最忽略的竟然是凯特的感受,逼着她一直走下去。
将影片推向这样一个高度的导演,却让情节回流了,矛盾的冲击戛然而止。一个让我有点失望的普通结局:在家人的互相理解与关爱中,姐姐平静地走了,家人开始了各自地新生活,但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生命中,曾经有着那个坚强奋斗地凯特。
或许,导演觉得,自己的影片,只是充当心理学家的角色,只能给出意见,真正的决定还是观众自己去下吧。
自从看了,安哲罗普洛斯的片,就觉得,没有一部影片的叙述能胜于他的叙述。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情节,诗一样的流动。但是这部影片的叙述,也是非常的舒服,一切都低沉的,静静的。沿着一条条涓涓小流,发现它们流入一个中心。矛盾激荡,最终归于平静,有种润物细无声的安详与博大。
看了些评论,说书里面是妹妹死了,姐姐活了,而且觉得这个结局更切合主题。我觉得这样就太残忍了,难道妹妹真的就要一辈子为姐姐而活么??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备用仓库。
爷爷是个爽朗幽默的小老头,他白了一半的头发总是让人忍不住发笑。他平日总是不拘小节,出去散步都是“敞着扣”,鞋子也是半穿不穿的,十分滑稽,被奶奶骂过几次,却只是哈哈一笑,不以为然。
听奶奶说小区的老爷老奶都不大喜欢他,大概也是因为邋邋遢遢吧。我则不然,我认为爷爷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了。
爷爷有个“来历不明”的小布娃娃,身上打着补丁,头发看起来脏兮兮的,眼睛却是十分明亮的,生动无比,蓝的像一汪清澈的.湖水,这是我最初见到娃娃的场景,但是经过一番打理,她也容光焕发起来了!
“然儿来,玩不玩娃娃?”这也是爷爷经常跟我说的话,通常听到这句话,我总是咧着嘴笑着,脚下一蹦一跳的奔向爷爷。爷爷也总是十分顽皮的将娃娃举过头顶,害得我使劲跳也够不着,只能急得团团转。
晚上,当时不听话的我总是闹,在床上翻来覆去死活不睡觉,最后因为睡不着哇哇直叫,大哭起来,闹得我妈都想把我拉下床“斩一刀”。
但是爷爷倒是不这样想,他一听到我哭,居然笑得灿烂,笑眯眯的走过来,手背在身后不知道拿着些什么,一看他这一副样子,我于是更大声的叫唤起来,本来以为他会束手无策,但是他却迅速将手里那坨东西往我怀里一扔,原来是布娃娃!说来也是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就立刻恢复了宁静,顿时不吭声了,这时爷爷就露出了他那得意的笑,你说怎么会有这种老顽童?
难忘那傻傻的布娃娃,更难忘爷爷,这个布娃娃的守护者。
影片是围绕着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儿展开的。为了救这个女孩,于是安娜出生了,她的身体一开始就不属于自己,取骨髓、血液等身体重要的部分都是为了拯救濒临死亡的姐姐。当安娜的姐姐出现并发症肾衰竭的时候,安娜将母亲控告上了法院,要拿回自己的身体支配权,她的妈妈并不理解这样的'做法,所以一场爱的救赎就此展开,当真相公开,我终于明白影片名姐姐的守护者真正的含义,那是对姐姐满满的爱。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里很压抑同样也很震撼,那些快乐幸福的背后是怎样的悲伤与痛苦。我想,在这部影片中,每个人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没有对和错的区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可以黑白字可以写在纸上,它涵盖的东西有很多,但最终指向爱。
对于安娜来讲,她的出生只有一个使命——救姐姐,家里一切的重心都围绕着姐姐,她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她的控告完全是出于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姐姐的意愿,我想我也很理解的,“生命高于一切“是生命伦理学的最高原则。每个人都享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安娜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会受到道德、亲情、伦理的拷问,当这些冲突纠结在一起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安娜在现代科技下是与姐姐完美契合的孩子,她的出生应不应该,如果安娜可以选择,她会选择这样出生而接受这样的生活吗?我们不得而知。
人工生殖技术本来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不作细谈,但作为医者,我们要紧守伦理原则。移植医学,是一门很伟大的科学,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你想,在濒临死亡的时候突然看到了生的希望,这是多么让人激动。当然,这需要供体与受体的配合。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供体的感受,安娜一次一次被医生从身体上取走东西,这样才可以挽救姐姐,脐带血、淋巴细胞、骨髓……。最后到了肾脏,那这之后还会有其他的捐献,她本来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样一次一次的付出,最后也会威胁到她的生命,那么她的权益应该如何来维护?
安娜的姐姐已经在一次一次的急救、手术、化疗中磨灭生的希望,她活得很辛苦很痛苦虽然她很坚强,她知道自己有一天终将死去,可是每天要在忙碌的亲人面前强颜欢笑,她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那么,她的感受应该如何照顾?是这样痛苦的活下去还是快乐的离去?这其中涉及到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
镜头到了海边,我看见这个可怜的女孩儿遥望大海她笑得很开心,看着一家人相拥的画面,很感动。我想,所谓的拯救如果带给病人的是无休止的痛苦,那么这样的拯救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这样的活着就已经失去挽救的意义。女孩不想再这样痛苦下去,于是她策划了一切,她想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结束这样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当看到女孩儿在她妈妈的怀里安然离去的时候,她应该是快乐的。面临道德、伦理、情感的冲突,道德尺规的标准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会不同。
影片的结果似乎是一个观众最可能接受的结局,最终所有的都回到自己的轨迹,这部影片很让人感动,它全片都贯穿了爱,对于安娜来说,上诉的结果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爱她的姐姐。为了她姐姐,11岁的女孩儿敢于向母亲提出挑战,她可以接受周围指责的眼光,她愿意把这个秘密永远保守下来,哪怕妈妈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如果不是到最后她哥哥说出了这个秘密,也许很多观众都会认为安娜自私自利,其实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安娜上诉是为了自己,她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只不过蒙上道德的面纱,我们看待的目光就不同了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临个人权益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需要遵守各种规范,面临不同的冲突,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以我的观点,我们需要把握自己道德的尺度,依照自己的良心,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程度的争取自己的权益。也就是说在追求自己的个人权益的同时不能违背做人的尺度。
很久以前就很想看《姐姐的守护者》,最近才终于在pps上找到这部片子。
影片的设定就很吸引人。小女孩安娜,受不了妈妈总是让自己捐献身体部件给姐姐,而将妈妈告上法庭,要获得医学上的独立支配权。虽然,我不是很喜欢和伦理搭上关系的片子,但是这个充满着矛盾的问题,还是让我陷入深思。
影片先从这个家庭各个成员(除了在里面,有些不理智的母亲)的视角,来叙述整个事件。
第一个,自然是当事人,小女孩安娜。她的叙述,有些低郁。每个孩子的出生,都有着其意外性,而自己确实被计划好,设计好的基因组,只为了和姐姐的器官,骨髓等匹配。妈妈为了姐姐,牺牲了工作,生活,而自己未尝不是,小小年纪的她,为了姐姐,扎针,手术,住院。
小女孩把她珍藏的金坠子当了。略带伏笔性质的连接,迎来了爸爸的叙述。
爸爸,虽然他管理家庭不多,家里的事情,都听从他妻子的,他总是静静在一旁。但他无疑是这个家中最看得清全局的人。他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安娜没有佩戴她珍爱的金坠子的。为了不让这个,具有慧眼的人,透露太多给观众,导演只给了他一句话,那是全剧的伏笔:家庭的幸福下,潜藏着不满,甚至怨恨。这些的爆发,很有可能让这个幸福的.家庭土崩瓦解。
哥哥的叙述,我没有太深的印象。这个小孩,透着不成熟的躁动与不安,心里在压抑着什么。
穿插着一些姐姐凯特病情恶化的情节,姐姐翻开她珍藏的相册,开始了她的回忆。从父母生妹妹的决定,到自己那个没有结果美丽的爱情,还有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她除了,病痛还承受了很多。幸福的转瞬即逝,对弟弟妹妹的满心亏欠,妈妈对她的照顾,一直要求她活下去,做诸多手术,更是压得她喘不过气。或许,她需要的只是在活着的时候,生活得幸福,而不是长久着,在内心忍受着这样的痛苦。
但是牵涉进来的不只这个家庭的人。法官是刚刚从丧女之痛回复过来的。她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平复,可见她爱女至深。在听证会上,大家才知道,安娜的律师,接安娜的案子,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所谓的名望。他患有癫痫,他能深切知道,身体不能被自己支配的痛苦。这时所有矛盾都集中在了这个听证会上的辩论。我屏住呼吸,思考着律师的每一句提问,和证人的回答。
当我还在思考,妹妹到底该不该胜诉的时候,安娜正陷入窘境。妈妈一再盘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就姐姐,按捺不住的哥哥终于说出来了。原来,是凯特要求妹妹上诉的,因为她不想再忍受这样的痛苦了,she wants to die!当时整个法庭都震惊了。我也震惊了。感觉自己前一个小时的思考都是白费的。真正该思考的是,凯特到底给如何选择她的人生,家人该如何面对凯特的生与死。妈妈无疑是震惊最大的。当所有人都在提醒她,批判她,只是考虑凯特,过于盲目,没有关心过其他的孩子的时候,她才发现,她最忽略的竟然是凯特的感受,逼着她一直走下去。
将影片推向这样一个高度的导演,却让情节回流了,矛盾的冲击戛然而止。一个让我有点失望的普通结局:在家人的互相理解与关爱中,姐姐平静地走了,家人开始了各自地新生活,但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生命中,曾经有着那个坚强奋斗地凯特。
或许,导演觉得,自己的影片,只是充当心理学家的角色,只能给出意见,真正的决定还是观众自己去下吧。
自从看了,安哲罗普洛斯的片,就觉得,没有一部影片的叙述能胜于他的叙述。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情节,诗一样的流动。但是这部影片的叙述,也是非常的舒服,一切都低沉的,静静的。沿着一条条涓涓小流,发现它们流入一个中心。矛盾激荡,最终归于平静,有种润物细无声的安详与博大。
看了些评论,说书里面是妹妹死了,姐姐活了,而且觉得这个结局更切合主题。我觉得这样就太残忍了,难道妹妹真的就要一辈子为姐姐而活么?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备用仓库。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