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爸爸妈妈生的,却不知道像谁?因为我的脾气太暴躁了,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但是在同学面前我从不发脾气,我可不想失去一个好朋友!但我自己也要在这方面好好改一改。不再是原来那个年幼无知,心胸狭窄的焦杨了!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了吗?
“我!我!”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老师让一个同学来回答,那个同学一口气说了五六七个:“咬人、破坏树木、破坏房屋、毁坏食物……”
老师听了,笑了笑,说:“真是知识渊博啊!呵呵!”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为什么蚂蚁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呢?后来我在吃晚饭时,问妈妈:“妈妈,蚂蚁真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吗?”
“呵呵!怎么可能呢?蚂蚁当然有好处的了哦!”
“那有什么好处呀?”我疑惑不解地问。
“可以用来做药吃呀!”妈妈说。
“做药?”我不解地问,“吃下去很有营养吗?”
“嗯!”
“那还有别的用处吗?”我问。
妈妈说:“这我可不知道了哦,你要去网上查查资料哦。”
说完,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跑到了楼上,开了电脑。我查了一下,蚂蚁有一万六千多种,只有其中十几种蚂蚁才可以制药,食用。这几种蚂蚁能治多病:有效增食欲、助睡眠、去疲劳、提精神、益气力、泽美容、壮筋骨、抗衰老、延寿命……但生活中很少有人吃蚂蚁,那是因为蚂蚁不能随便乱吃,而且有些人也不能吃蚂蚁,所以生活中不怎么见有人吃蚂蚁。
这次的疑问,使我明白了蚂蚁不仅仅是有害的,他还有好处的!呵呵,我的知识宝盒里又多了好几枚闪闪发光、美丽无比的“珍珠”、“贝壳”!
在我的印象中,“圈子”一词在当代社会中应该属于高频词,因为绝大多数人醒后和睡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看“朋友圈”。
其实很多人或因为共同的爱好,或因为共同的理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在我看来,这也应属于“圈子”之列。
时代在发展,发达的互联网把关注着同类信息的人更加便捷地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乎各种各样的“圈子”应运而生,而这些“圈子”也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种因关注同类信息而形成的圈子对我们的人格塑造其实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圈子”给了我们更加纯粹的研讨环境,给我们的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当我们喜爱一件事物时,我们便会被同类的信息所环绕,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像维特根斯坦喜爱思考与哲学,考上剑桥大学后,便经常与老师罗素、摩尔等人进行研讨。而长时间处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辩证与思考的“圈子”之后,维特根斯坦便更加坚定了成为一个哲学家的信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个“圈子”带给他的思想启迪也支撑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促使着他写成了《逻辑哲学论》。
我很喜欢《爱乐之城》这部电影,影片中女演员米娅和钢琴师塞巴斯汀有着相似的落魄经历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同声相应的诉求,让他们共同被音乐所包围,引导着他们走向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红楼梦》中的“桃花社”,还是近代的戊戌六君子,一个“圈子”可以濡染我们的性情,涵泳我们的志趣,可以推动着我们迈向自己热爱的世界。
但,“圈子”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有的“圈子”一旦踏入,有可能就是万丈深渊。战国时代的淳于髡曾经给我们留下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劝告。有人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如此,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能接受暗示的动物。”还记得那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吗?说不定他也可成为司马光那样的名相,但由于他的“圈子”里只有像他父亲那样目光短浅的人,所以他的故事只能被王安石拿来做了一个反面教材。就比如有人幻想一夜暴富,而这种虚幻的追求让他们误入了***的“圈子”,而环绕着和***同类的信息,他们便失去了自行判断的能力。又比如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不小心跌进“丧文化”的圈子,于是整日只会顾影自怜,在圈子中寻求自我安慰。
朋友,你“圈子”决定了你的人生,所以作为新时代后浪的我们,又怎样才能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大环境中塑造更好的自己呢?
其实傅玄早就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判断自己所喜爱事物的属性。倘若是价值观正确、对社会有用的,那接近这个圈子就会把我们塑造成优秀的人格。倘若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只是一时兴起而未经大脑思考,贸然地进入这个“圈子”便会走向不归路。
这里我们倒可以化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一句话来提醒各位朋友: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选择要加入的属于自己的“圈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