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应该都知道苏轼,他是几千年才见的奇才。诗词书画样样一流,而在这之上,是他豁达有趣的人生态度。有评论写道:“苏轼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林语堂在这本传记原序中写道:“苏轼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轼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轼正是此等人!”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林语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文人,学贯中西。这部《苏轼传》是他1936年全家赴美后在美国用英文写的,被称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之后的两位译者将其译成中文,我读的是张振玉译的版本,还有宋碧云女士所译版本出版在这之先。即是传记,作者就以年代为线,从苏轼的出生写到64岁身故。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而后因才华太盛总遭嫉恨,中年以后,从北到南,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海角天边的海南岛。最后在获赦可以自由居住后不久离世。
这本传记我大概十六年前就买了,这些年一直在书架上,不时翻看;最近又拿出来从头到尾逐字读完,感触颇多。很多人包括我从小就诵读苏轼的诗词,越是成长越能读懂喜爱他的诗文,苏轼的确太天才了。而从生平开始了解他的一生,有一点重要的感触就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生的起伏因朝政时局尤其是当权者影响太甚,苏轼的一生,有为官风光之时,更多是被贬谪到各地,然而不管在何种境遇,他都乐观豁达,享受自然和他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苏轼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地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苏轼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从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轼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轼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轼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句话真好!
苏轼的一生太丰富了,他是诗人,画家,为官是老百姓的挚友,在家还擅长烹调酿酒,被贬谪时遇到瘟疫流行病时还能为百姓诊病。而他最为后人称颂也是留下最宝贵财富的,还是他惊天才华和不朽思想在丰富人生中酿出的不朽诗文。最后,我摘录几段他最著名的诗文作为这篇拙记的纪念和结束吧。
有时,喜欢独自一人走在深秋的小径上,踏着满地枯黄,凝视着落叶如疲倦的蝴蝶,心中突然多了几分忧愁。那蝴蝶,在空中完成生命最后的回旋;旷远的天际,南飞的雁阵逐渐变成一行小点,直至消失不见。心中漾起一阵莫名的情感,拨动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心弦。
渐冷的日子,捧一杯香茗,升腾的雾气仿佛使我又看到了季羡林先生描绘的那场“幽径悲剧”。季羡林先生是善感的,他能为小花小草勾起万闲愁,曲径中的枯藤在他心中上演了一出悲剧,他为那繁盛一时的藤花毁于愚氓之手深感不安;他对那如吊死鬼一般悬着的藤条目不忍视;他又为那“劫后余生”的藤叶而心生钦佩!他的忧愁正体现了一位智者的博大胸怀,一颗悲天怜人的善良心灵,曲径中小小的悲剧因他的忧愁而笼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
如钩残月,温婉凄绝,月光投射,李煜带着斜影独自移上西楼,远方热烈的灯火不禁让人追忆起过去的生活。灯红酒绿,把酒言欢,酣畅淋漓。高兴时,举杯邀月,挥毫泼墨,抒写心中凌云壮志;悲伤时,开怀痛饮,借酒消愁,忘却世间万般愁情。但那样的日子像一场淋漓飘洒远的大雨,一去不复返。如今,被囚于这深秋小院中,不知前路如何,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对现在的种种伤感,对未来的种种忧愁,像一团转动的乱麻紧紧盘绕在诗人脑中,剪不断,理还乱,
许许忧愁,莲步款移,连案台宣纸上的淡淡墨痕,也漾起丝丝愁意!!!
朱自清心中颇不平静,他信步踱出家门,月色透过薄雾给大地送来些许问候,前处曲曲折折的荷塘在如水月光的倾泻之下,宛若一个轻笼薄纱的梦,往日的荷塘正因他心中溢满惆怅而平添了份异样的美丽。他笔下,荷花清雅,荷叶清圆,荷香清馨,忧愁托着的诗情高过云端而挂上了嘴角。
其实,忧愁的情节本应该是自我排遣的,但有种情感叫忧愁,不是为了柴米油盐而烦恼的琐碎,不是因为鸡毛蒜皮而困扰的俗怨,就是一种愁绪,很淡很淡的忧愁,却有着无法触及的生动的美。
落满夕阳的土地上,我要迎着秋风,撷一片落叶,轻柔地告诉它:“忧愁,其实我懂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厌烦妈妈的话,总认为她很唠叨。
小时候,我非常听妈妈的话,妈妈叫我起床,我就起床了,妈妈叫我写作业,我就写作业了,妈妈叫我吃饭,我就吃饭了…….可是现在。“悦悦起床了,快迟到了。”我便假装没有听见,又睡着了。过了一会,妈妈又开始叫我,当我一看表时,已经6点半了,我赶紧起床刷完牙,洗完脸,磨磨蹭蹭,到6点50了,我一想,完了,肯定迟到,便开始埋怨妈妈,“都怪你不叫,现在害我快迟到了。”妈妈,我懂,您也不希望我迟到,您也时时刻刻关心我的学习,可我总把你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妈妈,其实我懂你。
每当您像小时候一样来看我作业时,我总是把您推出我的房间,对您说:“哎呀,你不用再看了,绝对全对。”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每次作业都有几道错题。妈妈走时还说:“记得把字写好。”我就会说:“知道了,我写的非常好。”实际上写的非常糟。妈妈,我懂,您希望我好好学习,将来能有个好工作,希望我过的幸福,这些其实我都知道,我会好好学的,妈妈其实我懂你。
每当我想起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却总厌烦您的唠叨时,我的心总是有一种微微酸痛的感觉,妈妈我会好好学习的,长大后我也会像您关心我那样关心您,孝敬您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