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所有网红的归宿都是开网店”。近年来以“反转基因斗士”的身份出现在大家视野之中的央视前主持人崔永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应验了这句话,也把自己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崔永元名下电商所出售产品被指价格高、检验标准低等,其在个人微博上对于相关争议予以驳斥,并称“再吵吵,还涨价,说到做到”。
只要交易公平守法,市场行为上没有程序瑕疵,崔永元的网店商品卖什么价格,这是无须质疑的事。但是耍名人性子、用赌气的态度对待消费者,这实在不是一个合格商人的做派。
有些人成为网红则是被动的,本不想在网友视线中刷存在感,却因自己的行为举止变成“红不让”。5月22日,新华网官方微博发了一段视频,并写道:“老人在高铁上嗑瓜子,被保洁员劝阻后,当场起身,将瓜子扔向几乎整节车厢”。网友纷纷站出来抨击,希望老人们能够自尊自爱,带头讲文明、不逾矩,给年轻人做好榜样。对于继续“倚老卖老”的“为老不尊”者,应该让他们在道德、法律的规制下,有所敬畏、有所畏惧。
生活里的公序良俗,在网络空间里往往呈现出多元解读。5月24日,演员黄小蕾在微博上控诉上海迪士尼乐园游乐项目“七个小矮人”的工作人员反复刁难自己身高符合标准的孩子,不让其游玩该项目。随后,一名疑似上海迪士尼乐园工作人员的网友发文回击,并解释当天是黄小蕾对工作人员辱骂不停,还动手推搡。双方各执一词,事件原貌一时难以看清。但不难发现事件背后的实质是权利与安全之争,或许还有利益之争。
网红现象背后往往代表着注意力经济,而有些“网红”(新闻主角)如果能够提醒民众注意防范,则是善莫大焉:近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3岁女孩命丧高速,这种 夺命扣 千万不要用”,呼吁“安全带插扣应当下架”。原来事故发生时女司机没有系安全带,车辆正副驾驶座的安全带卡扣上,都插着安全带插扣。安全带插扣一时成为热搜词汇。
据记者调查发现,就是这种潜藏巨大危险的安全带插扣,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有销售,并未发现有任何干预和制约。网友纷纷呼吁,有关部门不应对此视而不见,而要在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上有所作为。
有红自然有黑。近年来,随着网红文化的不断发展,受雇网上诋毁辱骂他人的黑粉这一群体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悉,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此营利的团队。这些人被称为职业黑粉,也被普通粉丝简称为黑子或职黑。职业“黑粉”也因此被网友指斥为,“这才是真正的脑残粉”,“污染社会风气”。在人品的指斥抨击之外,这种网络生态也亟须对应的法律、规则等来廓清,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不清晰,也会导致更多人行动的变形。
一天,一只野猪不知怎的闯进了农民的猪圈。
野猪看见猪圈里躺着的'几只家猪,不禁诧异地问道:
“看你们的样子多么像我,你们都是猪吗?”一只家猪打了个呵欠,懒洋洋地回答说:“是啊,我们都是猪。这点还用怀疑吗?”
野猪说:“你们怎么变得这样懒懒散散,没精打采的,丝毫没有猪的气势和精神。我们在山林里并不是这样的呀!”
家猪道:“我们在这儿,吃了睡,睡了吃,有人伺候我们,舒服极了。还要到山林里去干嘛?朋友,你也留在这儿享福吧!”
野猪听了,叹道:“哦,原来如此!我得赶快离开这儿,不然我也要变成和它们一样的懒货了!”
发现红袖文学网是个很偶然的机会。由于自己的唯一嗜好就是写作,多年来虽笔耕不辍,也尝试着往大小的报刊投稿,但总是广种而薄收,音信浩淼,一如种子撒进了盐碱地里,很少见开花与结果的。
那天在网上寻找某杂志社的地址,不经意间却发现了红袖文学网站,当初真有点失去联络的落伍者见到自己的队伍一样,想握住同人的手大声地说一句:“终于找到你们了!”
既然找到了“组织”,当然把这里当成了实现文学之梦的家园。于是乎除了把自己最近几年或新近写的一些“作品”发表在红袖上外,当然也就把这个天地当做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有时间就到红袖里浏览一番,徜徉一阵。一是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发表,二是关注一下自己的作品被阅读与评论的情况,三呢,当然也有幸拜读了许多妙文佳句,每每被有些作者的文思与文才所叹服,简直让我仰视了。每当这个时候,就不由得心生几丝懊恼,一是恨自己的文学功底如此的轻浮浅薄,二是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些时候发现这个很好的园地,使自己与文友切磋、讨论,结交友谊,互相促进。若是早几年发现这个文学新大陆,也不至于我的文学水平过了而立之年仍然还是这样的捉襟而见肘,孤陋且寡闻,很少有人称道的地方罢。
但瞎猫也可以逮到死耗子,我见到我的几篇作品也被大家阅读,并被评论了。这真有如久病的人忽然被打了一针强心剂,或久旱的禾苗幸遇甘霖一样,使我很兴奋。我认真地阅读着一篇篇的评论,与评论者分享着创作的快乐,探讨着有关的观点。有的时候文友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除了佩服评论者观点的奇妙与文学底蕴的深厚外,更加觉得自己文学知识的浅薄与寒酸。
偶尔也有评论者言辞甚是激烈的,甚至被一个文友深深地斥责到:你这样的无知!诚然,我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确是少知或无知的。所以在文章里不免要闹点笑话,出点洋相,露露怯。
所以,请批评的文友尽可批评,但只是千万不要生气。因为文章的观点是见仁见智的东西,我们大可不必急赤白脸,更不必恶语相加,更无须嗤之以鼻。我们要抱定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促进的态度,给作品以公正而客观地评价。切不可以老师自居,以长者自视,对稍显幼稚的文章,或明显错误的观点挥拳动棒,高声训斥。
我们要把红袖看做我们文学爱好者自己的家园,所谓“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进了一家门,就成了一家人了。自家人说话,哪里应该尖酸刻薄,得理而不让人呢。
对于初来乍到之人,鼓励是最重要的。给他们以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坚定他们创造的信心,对于繁荣红袖文学是善莫大焉。
文章被评论,被关注,对于文章的作者而言,如同企业的产品被消费者购买一样,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每每见到文章被文友评论,我总是带着感恩的心情去阅读,去欣赏。说句实在话,有些文友的评论就是一篇绝妙的短文,语言既中肯,文辞又华美,字句又流畅,真是让人佩服。我一边阅读评论,一边反思自己的文章与文思,总觉得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如同与博学多闻的朋友在面对面地促膝而谈,但见他文才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论滔滔;遇到尖刻甚至略显激烈的评论,我除了恨自己文章非但没给读者带去快乐外,反倒气白了他的脸,真是抱歉得很呢。
总而言之,文章被读被评,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它越发使我感到了创作的快乐,感到了文友的真挚,感到红袖文学园地的可爱。
被人欣赏与欣赏别人,同样是件令人惬意的事情。工作累了,或有一点闲暇,打开红袖网阅读几篇哲思美文,觉得神清气爽,耳目一新。犹如困顿疲惫的人喝了一杯香浓的咖啡般振作起来。
当然,也时不时对一些爱不释手的文章加以评论,抒发自己的感觉与感想。认真地读罢文章,品味着个中的含义,回味着文辞的优美,体味着作者的感情与心境。我的评论虽也幼稚甚至可笑的也说不定,但都是真诚的,善意的,认真的`。很想与作者的沟通中学到许多东西,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修养,助力自己的文学创作。
那日读了一篇文章,很是喜欢,对文章大加赞赏外,还对作者给予了赞扬。因为从文章里了解到,那是个很善良很贤惠的女子,与婆婆的关系很好,很融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虽然做着很平凡的工作,但那颗善良的心掩饰不住她平凡里的伟大与可贵。
不久,作者在回复的短评中尊称我为“老师”。看了这个尊称,我直觉得脸红心跳,如同初涉爱河的少男少女般既兴奋又紧张,既幸福又惆怅,感觉真是复杂的很。
我的文集中虽有两百多篇文章排列,但这有能说明什么呢,又有几个能值得称道呢。如果说在那良莠不齐、好坏参杂的所谓作品中还有几篇被读者所喜欢被阅读的话,那也只能证明我用自己的笔写出了大家的心声,与大家产生了共鸣,至于文采如何,句读怎样,文思拙巧,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了。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的。
我在给那作者的回复的短信中除感谢作者的盛意外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评论,写到:
文采很平常,老师愧难当。
笔耕虽多载,收获仍茫茫。
同是红袖人,提携兼相帮。
文学园地里,百花才芬芳。
文友盛情意,几教热泪淌。
你我多努力,红袖任飞扬!
文章被评与评论文章都是惬意的事情,幸福的事情。如同在春天的花园里面对着盛开的芬芳的姹紫嫣红的百花,令人兴奋,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乌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窠里。
有一天,窠破了一个洞。
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
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严寒的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俩都蜷缩在破窠里,哆嗦地叫着:“冷啊!冷啊!”
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二一定耐不住,它会去修了。”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把身子蜷缩得更紧些。
风越刮越凶,雪越下越大。
结果,窠被风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晶,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这是不是件小事?虽然这并不能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成绩,但却可能打击了学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这也令我想到了曾经发生的一件不良教育事件——一位教师以家长的收入来评价、羞辱学生。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造成了诸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影响了教育公平和学生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思考:什么是好老师呢?什么是好的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这不正是一位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的写照吗?
教育无小事。《教育的细节》让我理解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需要教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做起。作为教师就应该是有扎实丰富的学识、有视学生为自己孩子的仁爱之心,有高尚的情操与道德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倡导的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