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零后的作文(写80后的一篇满分作文)

关于八零后的作文(写80后的一篇满分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1-13 02:59:36
关于八零后的作文(写80后的一篇满分作文)

关于八零后的作文【一】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联大》姊妹篇。《西南联大》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联大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政权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联大,后投笔从戎,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种种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联大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主席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联大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南方周末》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关于八零后的作文【二】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联大》姊妹篇。《西南联大》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联大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政权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联大,后投笔从戎,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联大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主席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联大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南方周末》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关于八零后的作文【三】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联大》姊妹篇。《西南联大》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联大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政权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联大,后投笔从戎, 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联大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主席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联大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南方周末》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关于八零后的作文【四】

我们很骄傲我们是一个90后,又或者说90后的思想是无论我们是几零后我们都会感到骄傲的。因为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物质条件下我们相信我们都可以活出最特别的自己。

90后挺好的,我们在物质开始真正丰富、生活开始真正稳定、社会开始真正繁荣的时候出生了,所以我们从小使用优质的物件、接受优质的教育,各方面的培养都会比70、80后好很多,这一点我们是庆幸的。我甚至有时候觉得这个时间出生太合适不过,与年轻的祖国一同跨入新千年,一年年的成长也体验了祖国的成长,新生代的00后也许物质生活比我们更丰富,但是当祖国在腾飞的时候他们错过了。无论是加入世贸组织还是申奥成功,他们彼时最多一两岁,懂什么呢?如果一两岁也算的话,那么,谢谢大家,我们还经历了苏联解体和欧盟的成立。90后是国际化的,十几岁便接触了网络,指尖弹跳这就可以看遍世界,我们用广阔的知识面、先进开放的思想行走在世界前沿。所以,身为90后,我们是最幸运的。

我知道很多人看待90后会想到叛逆,想到非主流,想到一群什么都不懂得孩子就在企图吸引别人注意。但是我想说的是,叛逆只是我们真诚的体现,只想做真实的自己,我们没有心机去讨大人的欢心,我们足够自信,也不会总是依靠外界的评价定位自己。非主流是我们个性的体现,它只是我们的一部分,当你们因此对90后不屑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到并非所有的90后都爱非主流,即使是一分子,90后也会最直接地提出异议,因为我们不懂什么叫委婉,我们总是用最直接的方式用最快的速度三下五除二就解决最复杂的问题。90后自信自立,有梦想有激情,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怎会是一个“非主流”、一个“火星文”就可以概括的?

关于吸引别人注意:我们不是太喧闹,我们只是无所畏惧。谁说社会只能由成人来主演?谁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什么都不懂?成人只不过多活了几十年,所领先于我们的只有那几十年多出来的而已,有经验的人反倒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何况成人都会犯错误(这一点大家不用不好意思),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即使是圣贤也会有过的。所以,不要用你们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并非你们不认同的就是错误的,并非你们做不到的就是不可能的。我们没有经验,我们年轻,所以我们才更有创造力,更有激情,更有勇气去做那些所谓的大人想也想不到的事。是的,我们只有十几岁,我们控制不了整个社会,但是你们看到过我们对社会的关爱的了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没有选择同流合污,没有选择痛恨放弃,我们选择了怜惜,选择了心疼,我们身处其中憎恶着这些负面的由你们造成的恶劣影响,却又不遗余力地拯救着这个社会。因为我们知道你们也不是故意的,何况这个社会终会在十年十五年后成为我们的'社会,我们从现在就想做些什么了。而我们单纯的善意的举动,在你们眼里怎么就成了炒作、怎么就成了闲得慌没事找事?你们总是这样,一面教导我们不要跟陌生人讲话,告诉我们这个社会人心险恶,,一面又用恶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你们就是这样,只记住了“防人之心不可有”却忘记了“害人之心不可无”,也许你们在不知不觉中防别人防到了伤害别人的地步。也许你们又觉得我们夸大其词了,但是你们设身处地想过没有,当你们奉献爱心想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的时候却遭人质疑,那是多么冰凉的一盆冷水浇在了炽热的心头……这个世界是充满善意的,天使永远会比魔鬼多,爱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当你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信奉的那个词语是以德抱怨。

没有一代人是全部相同的,90后不是一个细胞克隆出来的,请你们不要因为一部分90后的所作所为就否定了我们这上世纪末出生的一代人。看待并对待90后的问题时,你们千万不要以一副权威的样子居高临下,因为90后眼中没有权威只有真理,而你们眼中的真理90后是有能力颠覆的,只有放下你们虚无的架子,与90后平起平坐,以朋友的口吻交流,你们才会发现所有90后身上闪光的激情、勇气与魄力。我们没有来和你们冲撞的意思,也没有唯我独尊的想法,我们所想的是成为能够和你们配合的齿轮,所有的60后、70后、80后、90后以及新生代00后一起齐心协力,创造一个多元的爱意天堂。

关于八零后的作文【五】

若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就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留在城市!”这句话几乎承载了所有乡下人的城市梦!

农村的教育水平有限,考上大学的孩子比较少,考上重点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不好好学习的早早就辍学打工,愿意求学或者在父母的逼迫下继续上学的孩子们饱受着考试分数的压迫。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青春期,父母那里也只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千年真理。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曙光:“大学开始扩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农村的孩子连带着自己的户口一起走进了城市,摇身一变成了“城市人”。待这个“城市人”还未醒来的时候,他的户籍已经荣归故里,户籍性质:非农。为了对得起这个身份已经成年的他执意要留在城市。

2011年初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某公司市场推广专员。没完没了的在大马路上拉单子,截客户。没有办公室,没有双休,没有保险,工资待遇很低。

起初他质疑过这份工作,想要放弃。但是为了吃饭,他得坚持。7个月以后由于工作突出他被提拔了,岗位:拉单子的主管。他依然很卖力,团队带的不错,业绩也不错。但是他不愿意了,因为没有培训,没有所谓的激励体制,公司内部也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他看不到希望。公司就像机器一样只想榨干他,而并不乐意给他补充能量!

他离职了,离开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2012年初几经周折他来到了一家自认为不错的新公司:规模大、有办公室、有保险(还是五险一金),还有他想要的团队。至此他立下宏愿要与这家新公司一起成长,见证辉煌!

就这样他开始了新的征程。在所有的团队当中他的团队流失率最低,业绩遥遥领先,收入也不错,大家伙都称赞他。一年半以后他又离开了。他不是盲目选择而是反复斟酌之后决定的。

至此不得不说一说当下的怪圈:“企业永远在招人,员工永远在找工作”。有人说现在年轻人好高骛远,没有定力;也有人说企业经营混乱,根本没有空间。

就这一现象我个人认为:年轻人的确有不踏实的地方,但是我想告诉企业如果你想用一个岗位一辈子绑住这个人,这是不可能的;同时又因为他的离开你武断地说出:年轻人要踏实,这更不是明智之举。就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而言,当下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情况的确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工作人员我不敢说公司的投资者是这么想的,但是大多数管理者都是这么做的。那就是在某个岗位稳住某个人,实在稳不住就让他走再找一个来补缺,反正中国不缺的就是人。

企业管理者并未做到:才尽其用,而仅仅是量材而用。所以就总缺人了。

作为一个打工者我们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就一定要尽职尽责,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工作换掉。频繁更换工作的确不是太好,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只要每份工作都做得很漂亮,即使频繁的更换工作也可以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对多个企业或行业的认知,同时还可以拓展人脉,再加上我们出色地工作表现也会给很多企业留下深刻的印象,待我们成熟之后回过头来再去选择的时候,也许这些就是我们的资本。

分析到此结束,生活还得继续。

他就这样继续着自己的打工生活,不过还好他每年都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基本上都得以实现:第一年——找一份工作;第二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带一次团队;第三年——积攒一些人脉;第四年他同样找到了目标。

祝他好运!

作为八零末的一代,尤其是农村孩子我想说:“我们一定要有目标而且一定要有计划,不一定每件事情都能做成,但是一定要问心无愧;同时一定要善于反思。”

城市梦不是梦,若做梦定成梦!

纵使我们起点低,不那么聪明,也没有高学历;但是请记住这些代表不了什么,更不能决定我们的幸福。

跌倒了还可以爬起来,爬起来还可以继续走,走下去总会有曙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